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的当代解读
——兼论当前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困境与难题
2012-08-15粟国康
粟国康
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的当代解读
——兼论当前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困境与难题
粟国康
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工作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成果应由人民群众共享等。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难题,亟须以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为指导,凸显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突出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文化工作者以及基层干部的作用,以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群众文化权益;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1]。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关乎城乡文化一体化总体布局的严整性。毛泽东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如何领导文化建设、如何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群众文化权益思想,这些思想既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又为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困境和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理应享受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毛泽东承借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权益思想。
(一)文化工作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他进而认为,在我们所要建设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2]663,肯定了文化工作与政治、经济工作的同等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在新民主主义建设方面,“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3];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决,共产党必须要善于吸收知识分子,必须要发展革命的文化事业,强调了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最后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663,表达了毛泽东对开展文化工作,建设新文化的重要性的肯定。
(二)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
首先,一切文化创作的源泉只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文化创作的源泉究竟来自何处?毛泽东认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4]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自然形态的、粗糙的但却是最鲜活、最生动、最丰富的文学艺术的原料,这些原料是一切文化创作的源泉,并且是唯一的源泉。正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指出的,即便是地主的文化也是由农民所造成的,因为地主的文化正是由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所发展起来的。
其次,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创造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毛泽东多次倡导中国革命的、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以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生活。为此毛泽东提出文艺工作者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了解和熟悉人民群众,他严厉批评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严重脱离的不良倾向,认为当前的文艺工作者既不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也不熟悉自己作品的受众,他们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也不熟悉干部,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语言无味,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
再次,文化工作者必须在世界观上与人民群众保持高度一致。毛泽东不仅提出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众生活实践以获取创作的素材,还强调文化工作者应该在世界观层面上与人民群众保持高度一致,唯此才能创作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此,他认为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要实现“大众化”,即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大众打成一片。文艺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实现高度嵌接,才能够既明悟人民群众对文艺产品的真实需求,更能够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食粮。二是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毛泽东主张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应该体现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民族特色,更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三)文化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毛泽东认为,文化创作的唯一源泉只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人民群众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因而人民群众理应具有享有社会文化的权益。他反对文艺为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服务,主张文艺应该是“为人民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样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4]在强调文化为人民服务,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同时,毛泽东还对“人民”的内涵作了具体深入的界定,认为我们所谓的人民,就是占全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士兵,进而强调我们的文化成果应该为这些人民群众所共享。
二、当前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困境和难题
伴随着大众传媒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广播、电视、电话、影碟甚至电脑等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农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多文化成果。但是,在农村文化逐步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农村文化失范、边缘化、被忽视等现实困境和难题仍未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一)文化碰撞致使农村文化失范现象频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加速的人口流动以及无所不在的信息传媒的冲击,城市文明中的某些糟粕开始侵蚀并导致部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被消解,但另外一些根深蒂固的陈腐传统文化却成为抵制城市文明扩散的屏障。一方面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思维观念的消逝,另一方面却是城市优秀文化被排斥,新型农村文化和价值观念仍未得以确立,两种文化的碰撞与整合性缺失致使农村文化发展出现断层,呈现为一种农村文化失范的畸形状态。这种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各种宗教活动、民间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广大农村地区“信教热”、“建庙热”日益勃兴;在众多农村地区,打牌赌博斗酒成为农村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有些地方甚至频现黄赌毒等丑恶行为。这些现象说明当前农村出现极为严重的“精神真空”、文化贫困,突显出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失范、错位的严重性。
(二)主体性缺失致使农村文化陷入边缘化境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城乡文化差距日益拉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尊重,以及城乡文化二元结构的体制性痼疾更加剧了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挤压,呈现出逐渐被边缘化的发展态势。这种边缘化突出表现为:当前社会文化产品的受众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文化工作者脱离广大农村实践而专注于城市生活实践圈里的“优雅”,文化产品的主题亦多反映城市生活而少反映农村生活。这种发展态势的必然结果是广大农民直接参与的文化生活日益萎缩,大众传媒更多针对城市受众而忽视农村受众,引起农村居民的感官疲倦和审美疲劳。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工作者忽视深入农村生活实践,缺乏创作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内驱力,更没有考虑农村居民对文化产品的真正需求,固守于自己的文化视阈,为创作而创作。
(三)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资金短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直接原因。尽管国家每年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大量专项拨款,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匮乏,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单位缺乏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功能而形同虚设,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赶不上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增长速度,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等难题仍然存在。尤为突出的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活,致使广大农村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与利用,农村文化让位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良趋势长期得不到有效扭转。
三、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一愿景下,认真梳理、承继、发展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为指导,树立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享有文化权益方面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既违背了毛泽东的群众文化权益思想,也违背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宗旨。在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理念,以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为指针,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坚持文化发展为广大群众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文化创作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既有赖于文化工作者,更有赖于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文化工作者要树立文化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明确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受众是农民,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农村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另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创作热情。广阔的农村天地蕴藏着众多艺术创造的人才,他们是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文艺工作者应该关心和指导群众的文艺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需求,而且农民群众艺术中的生活气息和表现形式也是充实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素养,帮助他们创作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和文化工作者一起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深化基层干部服务意识,正视农村文化建设的亟迫性
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顺难题,切实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得以满足,离不开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努力。毛泽东认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3]277指导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毫无疑问需要基层干部深化服务意识,正视农村文化建设的急迫性。我们的基层干部尤其是主管农村文化建设的基层干部要廓清两种关系:一是廓清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基层干部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支撑与保障的意识,明确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形成“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廓清农村文化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间的关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是,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农村文化的蓬勃发展,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基层干部必须具有这样的大局观和全局意识,深刻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基层干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深化服务意识,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深刻认识到农村文化事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总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无疑需要从基层抓起,从人民生活的最基层——广阔的农村地区抓起。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毛泽东群众文化权益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广大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A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5]崔海兴,郑风田.“三农”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出路[J].现代农业科学,2009(2).
[6]张志科,陈立权,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文化利益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7(6).
book=1,ebook=408
A841
A
1673-1999(2012)14-0001-03
粟国康(1984-),男,云南普洱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