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意识

2012-08-15朱振英胡爱华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记忆

朱振英,胡爱华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是交际工具;作为人文学科,它是文化载体,具有人文性。英语教学的人文意识正是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一、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Giles的适应理论。目的语的使用有两种变化趋势——“上行聚合点(Upward Convergence)”和“下行分散点(Downward Divergence)”[1]。 前者指逐渐减少突出本族文化的语言,后者指逐渐增多使用标志本族文化的语言。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积极参与目的语活动时,就会出现第一种现象,相反,如果学习者不愿主动参与目的语的活动,就会出现第二种现象。英语学习在我国效果不好就在于学习中没有达到“上行聚合点”,这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但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引导方法关系更密切。如果教学能够立足于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就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其使用目标语的频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图式理论。心理学家Bartlett首次提出 “图式”(schema)理论,认为人的记忆不是原型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结果受已有的经验结构即图式的影响[2]。图式理论的后来者同样强调读者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认为阅读是刺激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并非作者将知识传给读者的过程。根据图式理论,读者的背景知识结构分为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而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割裂的,所以语言教学就是这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心理学长时记忆理论。心理学家沃特曼(Wortman)指出,长时记忆可以包括三种形式的信息:过程记忆(procedural memories)、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ies)和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ies)[3]。 过程记忆指通过刺激-反应而获得的联想;语义记忆指对概念知识等经过大脑加工的表达;情节记忆指对生活中的经历在脑部产生的回忆。长时记忆理论表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如果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主动的吸收,再主动的输出,学习效果必定会事倍功半。

任务型教学法理论。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成为活动的安排者,学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某些活动。宗旨是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并使用所学语言来完成任务。这一教学理念既强调语言的应用又注重人文参与和人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内容的训练。

以上的各种理论说明要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必须与其人文性紧密结合起来,否则语言的工具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意识,就实现了二者的结合。

二、外语教与学过程人文性的尝试

加强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意识,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并将这一思想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参与才能实现其功能。所以,外语教学过程既要体现语言的工具性,也要体现语言的人文性。

(一)体现语言的工具性

目前英语课堂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了实现语言的工具性,教师可以把语言的应用贯穿在课堂学习中。一般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词汇、课文、练习。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目的语的运用活动中。(1)在传统词汇讲解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遣词造句。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词汇或短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2)教师放弃传统讲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查找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在课堂上讲解和应用所学词汇。这样就扩大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势必会加强其参与目的语活动的主动性。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地使用课文中重要短语或结构,通过造句等方式亲身参与语言的使用。这样,针对语言输入,通过主动应用,学生就可以正确掌握词汇、短语或句型的使用,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为英语真正成为交流工具打下基础。当然,课文学习的重点不应该停留在词汇或短语的使用上,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最终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完成语言学习过程的互逆,从语言到内容再到语言,让学生在语言与人文的互逆中,通过语言学习、交流、感悟、欣赏到积累、运用,在语言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贯穿人文关怀,从而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二)体现语言的人文性

语言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外语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差异,以及语言在不同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非语言课程中,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在语言学习中,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语言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语言材料上。语言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材料表达的信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人文精神。另外,语言的人文性体现在课堂主体的参与中。外语课堂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如课堂游戏,role-play,分组讨论、分组辩论、有准备的讲演,即兴采访等各种形式,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话题,既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讲,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心智,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同时实现个人发展,这正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从语言到内容再到语言的互逆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到知识,而且要主动地实现知识的内化,使所学语言成为自我思维的一部分,这进一步要求学习者的主观努力,也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精神。中国学生的主动性不强,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刻意地设计一些环节,锻炼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意识。比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做以下几步:(1)提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该话题的资料,如国内环境的污染状况以及给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等;(2)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3)课文讲解结束后,安排学生就有关话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污染问题的看法或设想。这样,语言的人文性通过学习主体的参与体现出来。

(三)文化导入

加强英语教学的人文意识,还要注重课堂的文化导入。在我国,目前大多学习课本取自原版或改编的语言材料,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阅读。跨文化阅读理解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字面,评断和情感理解[4]。字面理解是阅读的最低层次,真正要读懂文章,还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分析文章,达到理解的目的。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学生要了解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就必须由教师通过文化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文章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中,在一次沙滩聚会上,大家你推我搡玩得很开心,跛脚的父亲不能站立,无助地说到,“I’ll fight anyone who will sit down with me!”这成了大家拿他开玩笑的理由,因为“it was t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 was urged to take a dive before the fight began”。要想让笑话成立,就必须了解take a dive的含义和拳击比赛的规则。提前倒地就意味着认输,因为根据规则,倒地10秒,就意味着出局。所以让人坐下来打拳击显然是可笑的。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很难体会到文章的含义和父亲的幽默。

三、加强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意识的现实意义

近20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中两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1)从单向的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信息,到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演进;(2)从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要求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转变,即提倡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满足人的工作和社会交往需要[5]。然而,目前国内英语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一直围绕着考试转。虽然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改变,教学目标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听说要求不断提高,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实质性变化。很多学校中依然是大班授课,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听说练习,实际应用能力还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主动运用英语的意识。

[1]韩炜.多元互动习得模式研究目的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

[2]陈惠芬,尹玲夏.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南京社会科学,2004(10).

[3]Wortman,C.B.et al Psychology(3rd Edition)[M].New York:Alfred A.Knopt,Inc,1988:158.

[4]傅彩琼.文化与阅读的三层次理解探析[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4).

[5]成镇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J].山东外语教学,2008(5).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记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