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初探——以镇康德昂族为例
2012-08-15杨明艳
杨明艳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是我国云南西南部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活方式独特、具有灿烂文化的跨境民族。目前有1万余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德宏州潞西县和临沧市镇康县[1]14。临沧德昂族主要分布在镇康、永德、耿马三县。到2008年末,镇康县已有德昂族3987人,主要分布在南伞镇哈里行政村的哈里、大寨、中寨、下寨、火石山,白岩行政村的白岩、硝厂沟,军赛乡大坝行政村的小红岩,南榨行政村的酒房坡等地。
一、镇康德昂族主要节日概览
(一)做大贡
“做大贡”也称“跳大摆”,是信仰南传佛教的德昂族最隆重的宗教祭祀,主要有“扫寨、献穑、讲经、迎宾、赶摆、宴客、散佛”等七个步骤。其目的是祈求一个村寨或一个地区居民的清吉平安,消灾及驱除邪恶。由于祭祀耗费较大,数年或数十年才举行一次。祭祀的日子也不固定,一般选在阴历的二三月份这段农闲时间。这种大型的宗教祭典多是在修建好佛寺的当年进行,其耗资多是由富裕人家承头,头人、安章、佛爷和各家族长共同磋商向人们募集粮食和食物。“做贡”期间,周围信徒不分民族都来参加,节日气氛浓厚,十分热闹。如2005年4月20日至24日,镇康县在南伞镇白岩村硝厂沟做大贡时,邀请了缅甸20多个德昂族村寨,镇康、耿马两县近26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村寨和镇康县80多个单位参加。对于来客,主办村寨要热情接待,提供吃住等。“做贡”期间,佛爷举行宗教仪式,宣讲经书,内容主要包括:佛家戒律,做贡的目的意义,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信徒崇拜佛祖故事等[2]66-77。
(二)泼水节
泼水节也称“堆沙节”,德昂语称为“散岗”,它是德昂族的主要节日。时间在阴历的4月中旬,一般3-5天。泼水节主要分为:发出通知、清理水井、采吉祥物、修整场地、修建竹楼、采集鲜花、浴佛泼水、拜见尊长、叫回谷魂、正式堆沙、竖立寨门和消灾解结等步骤。每年节日前,要由大佛寺的长老佛爷向其所辖村寨的小佛寺发出节日通知书。接到通知书后,由当地头人组织安排做好节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水井、采吉祥物“嘎海”、修整堆沙场地、修建竹楼等。临近节日,德昂族的老年信徒集中到佛寺,建造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节日清晨,先由男女青年敲着震耳的象脚鼓到山上采摘满山遍野开放的白栗树花,这是泼水节专用的花,德昂语称“波散岗”,装饰在泼水用的木桶或竹筒口上。采集鲜花的人群回到佛寺后,全村老少已基本到齐,于是开始供佛,听佛爷讲经,并在佛寺周围堆沙造塔,然后把佛像抬到寺院天井中的洗尘小屋中,信徒们用最清洁的水洗佛。仪式后,男女青年便相互泼水祝福。泼水的礼节是先客后主,表示对外来客人的欢迎和尊重。为了尊重对方,泼水时,如果只是一方拿着水,就只能泼一半而留一半递给对方泼自己。各户对外来的客人都以酒肉热情招待。拜见尊长也是节日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德昂语称“比脉”,时间为傣历大年初一早上进行,所拜对象一是佛寺里的长老、佛爷、和尚;二是寨中老人。拜见尊长时要送上礼品,长辈接受礼品时首先要用手摸一下表示接受,再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或回送一点钱表示心意。这既是本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又是一种集体性的节日活动。而在家中,幼辈要为长辈行洗手洗脚礼。它对于幼辈尊重长辈,长辈爱护幼辈,协调家庭成员间及亲戚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2]82-85。
(三)贡饭包节
每年的农历7月29、30日是贡饭包节,德昂语称“西旦崩定”,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专门为死去的亲人举行悼念活动的节日。节日的第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到佛寺把所有去世的亲人姓名、性别报给佛爷,佛爷把它写在棠扇叶(德昂语称“拉摆”)上,并注明献给死者的祭品是什么。当晚,佛爷、和尚对所有的棠扇叶进行祭咒念经,目的是通报给土地神,让土地神再通知所有死者第二天到佛寺领取祭品。第二天,大家准备好祭品来到佛寺祭祀。祭祀时不仅要给死者准备祭品(饭、鱼、肉、果类等,女性要加配槟榔包),还要准备一包饭菜作为全家献给佛的礼物。祭祀时,每户要出点钱让佛爷、和尚念经,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给每个亡人念一本经,而且,还可以于节日前一天在佛寺的西边为死去的亲人竖一棵方杆,德昂语称 “杆团”。祭献时念经必须在“杆团”旁,没钱的人家就给所有的亡人念一本经。经文内容多为叙述历史,让祭祀的人了解自己的家史,了解传统风俗和道德习惯[2]94-95。
(四)开门节和关门节
关门节(德昂语称“靠娃”或“进洼”),时间为每年农历的6月14-15两天;开门节(德昂语称“恶娃”或“出洼”),时间为每年农历的9月14-15两天。无论关门节还是开门节,节日的第一天都称为“阿批”,第二天都称为“西当”。
每年从关门节至开门节期间共有8个节日,除关门节、开门节和贡饭包节是由全村集体统一过外,其余的5个节分配到农户,由4-5户来负责主持一个节,其他户来祝贺。
关门节主要是针对佛寺里的佛爷而言。从关门节的第一天直到开门节,各村佛寺的佛爷都不得离开本村、本寺,除了特殊情况外也不得住宿村内。每天夜里要在佛像前点烛念经三次,传说这是活佛时代对出家人的一种礼数。开门节之后佛爷才可以自由到村寨游玩。在关门节至开门节期间,村中的男女老少自愿到寺里住宿一夜,男女都穿白衣,女的还要在头上戴黑色的东西。住宿时主要在寺里念经,饭也只能吃一餐。节日期间还要举行跳摆等活动,各村寨相互祝贺宴请,呈现出一片欢乐热闹的景象,体现了德昂族团结友爱之情[2]92-93。
(五)尝新节
德昂语称“噜嘎脉”,是庆贺丰收的一个节日。时间在秋收开始,具体日子由各家各户自己请佛爷算,庆贺时既可以是几家人在同一天庆贺,也可一家人单独庆贺。吉日择好后,主人必须亲自在前一晚邀请佛爷、和尚和寨子里的老人、亲戚,让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家里吃饭,品尝丰收的果实。尝新节早上,主人就杀鸡宰猪,过去还必须杀黄牛(水牛不能杀),做一顿丰盛的饭菜。饭要新米老米掺和煮,意为年年有余。饭煮好后,主人要先到自家屋顶祭谷魂,祈望谷魂保佑年年丰收;同时还要敬水牛,因为在德昂族的传说中是水牛帮助他们获得了五谷的种子,水牛当之无愧应吃第一碗新米饭。随后,主人就邀请客人入座尝新,尝新前,先给佛爷或和尚盛一碗,由他们中威望较高的代表双手抬碗念祝福语,祝福主人家粮食收成年年好,日子越来越如意。其他人则双手合十虔诚的蹲听,念完后才可以吃饭。吃饭结束后,寨中老人临走时也要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告诉主人新米很好吃,吃了新米能保佑大家没病没灾,健康长寿[2]96-98。
二、镇康德昂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任何民族的节日都是该民族习俗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在生存繁衍过程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出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德昂族节日文化是指德昂族所创造的在一定时日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包括德昂族的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等。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德昂族特色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德昂族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和共同心理,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34。
德昂族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教育面广。部分节日虽然带有祭祀攘灾祈福的内容,但节日主题更多是围绕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传承民族文化等来进行。体现出德昂族人民的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也是构建德昂族地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镇康德昂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课堂”
德昂族的民族节日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 “课堂”。对于没有民族文字和学校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节日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节日荟萃了民族歌舞、艺术、工艺品、礼俗民间文学等多方面的精华,人们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深受熏陶,自然有传承和教化作用。在德昂族的贡饭包节中,佛爷念的经文内容中就包含了传统的风俗和习惯,让德昂族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在关门节期间的听经、诵经等活动则以故事、传说、戏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道德教化,劝人乐善好施,重视人格修养。同时,对防止信徒道德滑坡、净化心灵、提升人格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节日对德昂族的教育功能就凸显出来了。
(二)节日是凝聚民族的“粘合剂”
社会学观点认为,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叫文化的整合功能。“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4]德昂族传统节日注重亲情、友情和尊老爱幼等,因此传统节日成为德昂族凝聚人心的“粘合剂”。他们通过共同的节日礼俗,培养、强化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并世代沿袭,加强德昂族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三)节日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平台”
德昂族的节日大多数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的。节日既为年轻人交往提供了机会,也为中老年人交流思想提供了平台。如在泼水节期间,青年男女一起上山采集鲜花、相互泼水祝福。部分青年男女就在节日期间产生爱慕之情。再如关门节后,信徒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聚餐活动,或以村寨为主,或是村寨之间相互邀请。一般情况是年纪相仿的或性别相同的人在一起传递信息、融洽关系、相互劝慰、彼此开导等。通过每年定期的这类活动,人们的精神得到较大的安慰,减轻了各种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缓解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四)节日是宣传佛教教义的“场所”
德昂族信仰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酗酒等。同时,还要求教徒自觉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多行善举,弃恶扬善。这些思想和教义主要通过节日和聚会进行宣讲,如“做大贡”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宣讲方式,关门节期间信徒们也要穿戴整齐,双手捧着贡品偕同全家去寺院赕佛,聆听经文,忏悔过错。节日期间,把听经、诵经、教义、教规、伦理等翻译成德昂语,采用信徒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教,同时,节日期间还举行各种集会、娱乐活动、体育活动,这无形中迎合了各个层次信徒们的文化心理特点,使信徒乐于接受僧侣们的传教,也乐于遵守其教义和教规,愉快的进行修持。可见,德昂族的节日因与宗教密切相关,节日具有宣传教义、教规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德昂族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与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一定共同之处。
(五)节日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
德昂族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自古以“刀耕火种”为主,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同时德昂族的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德昂族的经济状况虽有一定变化,但总的来说仍处于不理想状况,贫困人口仍占本民族人口的大多数。在这种生存状况下,德昂族的主要精神寄托就依赖于宗教。人们在宗教节日中聚会、庆贺、交流,这样,宗教解除痛苦、精神慰藉的功能就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显现出来。
[1]杨明艳.德昂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文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
[2]镇康县民宗局,政协镇康县文史委.镇康德昂族[M].镇康:政协镇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9.
[3]白明政.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