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前后日本对中国的舆论侵略研究
2012-08-15闫妮
闫 妮
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打击,1931年前后的日本陷入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而“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1]554所以九一八的发生并非偶然更不是意外。“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1]557九一八事变爆发。
然而在九一八以前日本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们一直为侵占中国东北在做各种准备,包括军事上小规模的冲突试探,从1928年6月4日凌晨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开始,日本对东北的动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伴随着军事冲突的是各种舆论准备,尤其是关东军强硬派一直不遗余力的希望引起争端,以有合理的方式发动军事冲突。
一、日本内部各势力集团
(一)法西斯军人炒作战争
1931年2月,日本法西斯军人板垣征四郎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作《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的讲话,这篇讲话曾印成小册子,广为散布,影响颇大。他说,“满蒙对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的经济生活有很深的特殊关系,”“由于帝国掌握着满蒙战略关键的据点,在这里形成帝国国防的第一线”。又说,“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认为:“必须对控制满蒙资源、改变日本国内产业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但是,“从目前中国方面的态度来考察,如果单用外交的和平手段,毕竞不能达到解决满蒙问题的目的。 ”[2]
1931年7月1日至2日,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万宝山发生了朝鲜移民中的农民与中国农民、官宪冲突的万宝山事件(1931年4月,朝鲜移民中的农民为了逃避日本军警的镇压和中国官吏的压迫,从朝鲜移民集居的吉林省东部延边地区,迁移到长春西北的万宝山。他们开始修筑灌溉用的引水渠和伊通河的拦水坝。可是,没有痛中国农民签订引水渠用地的租借合同,而且中国农民又担心上游会发生洪水,因而反对施工,破坏水坝,填平了引水渠。日本派遣用机枪武装起来的警察队,强行保护施工,7月1日至2日,痛中国农民、中国警察发生了冲突。在两天的冲突中,朝鲜农民没有死伤者。但中国农民方面则有受伤者,可是,朝鲜各地的报纸却散步谣言说很多朝鲜人负伤,煽动暴动),这件事给日本炒作战争提供了一个机会,日本官宪和新闻界,利用万宝山事件,大肆宣传中国人杀害了朝鲜移民。结果,在朝鲜民众的机会和示威游行一向采取彻底取缔方针的朝鲜总督府及管辖下的警察,对这次暴动却袖手旁观,对于一百多中国人被杀害却放任不管。在日本国内,对这一事件也作了煽动性的报道,宣传说中国官宪压迫朝鲜人,成了煽动排外热炒的宣传材料[3]18。
8月17日,发生了中村大尉事件(参谋本部职员中村震太郎大尉,为了调查预定作为对苏作战战场的兴安岭方面的军事地志,带领井杉延上士,来到洮南和索伦地区。该地区禁止日本人旅行,他们便化妆为蒙古人,但被当地的屯垦军抓住,6月27日杀害了。7月中旬,日本方面确认了这一事实,到8月17日公开发表)被利用来为加紧煽动敌视中国的宣传材料。中村大尉本是改穿便衣隐瞒军人身份而进行间谍活动的,日本隐瞒了这个事实,发表说现役的日本军官被中国军队杀害了。这一事件被当做日本军队的威信遭到它一向轻视的中国军队的伤害,作为加紧煽动排外主义的材料,超出万宝山事件之上[3]18。这一事件为日本炒作侵略有理提供了实例。万宝山事件和中山大尉事件,越发使军部和右翼大肆煽动起“满蒙”危机来了,在满铁的援助下,由其支援和侨民中的青年组成的“满洲”青年联盟,组成打开“满蒙”时局的祖国访问团,从7月到8月,来到日本内地,访问报社、出版社,在各地召开演讲会。狂热地宣传生命线“满蒙”的危机[4](朝日新闻社中明确指出,“满洲”青年联盟的宣传压力活动室创造法西斯体制的桥头堡)。各地的陆军军官也利用演讲会或在乡军人点名等各种机会,提出“满蒙”问题,煽动战争热潮。甚至有的部队用飞机向各城市散发传单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 8日))。
8月初,陆军按惯例召开军司令官师团长会议,8月4日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对全国师团长及各军司令演讲,欲解决满蒙悬案,非下最后决心不可[5]。陆相南次郎的训示,对这种会议来说,破例攻击了外部的言论,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他就改个军制攻击裁军论说:“处于不负责任的地位以至于不甚关心国防的人,动辄认为军部无视国家的现状,竟提出无理要求,或不了解周围的形势,妄图鼓吹裁剪军备,宣传不利于国家和军队的言论的人,不在少数”。还有,关于“满蒙”问题,他认为“事态的严重化”是“长期持续的现象”,所以,他激励军人说,此刻“应益愈竭诚奉公,竭尽热诚于教育和训练,以期随时准备尽军人的天职”。(御铃书房.现代史资料(7)“满洲”事变第 149页)9月16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向东京请示军事行动。日本军部散发传单,谓中国侵害日本满蒙权利,国人应猛醒,以救国难。
(二)政党内阁成员抑制战争扩大
从日本陆军开始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政党内阁成员们就不断的通过政府声明等方式否认日本对中国有领土野心,并且一直在试图阻挠关东军的脚步。1931年3月21日,日使重光葵谈,各国对中国政府之期待,二十年来无如今之殷[5]。7月6日我外交部为朝鲜暴动事件对日使提出严重抗议。7月7日外务省训令代理公使重光葵对朝鲜事件向中国表示歉意并为韩人辩护。7月13日日本代使重光葵发覆77外交部照会,对朝鲜事件表示歉意,允逞凶抚恤,并防止再有此类事件发生。9月10日沈阳日本总领事林久治郎为中村案对辽宁省府提出严重交涉,要求谢罪、赔偿、严惩责任者。在关东军不断扩大事端中,9月15日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奉命前往沈阳,制止关东军行动。9月17日日公使重光葵否认日政府对中村事件出兵计划。日公使重光葵也曾致书日外务大臣币原,抨击日本在东北行动。关东军一意孤行,通过了土肥原贤二之东北计划。日本首相若槻请天皇抑制关东军之跋扈行动,天皇面命陆军大臣南次郎万勿扩大沈阳事变。日本驻俄大使广田,晤苏外长李维诺夫,声明日军行动以满蒙为限。然而关东军的行动已经不受控制,同日,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及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等密议决定成立满蒙共和国,以溥仪为首领。本庄繁命令关东军准备向哈尔滨出动。日陆军省派兵务课长安藤利吉到沈阳,命背上日军勿越宽城子,勿干预南满铁路以外之铁路,勿再有新的军事行动。
(三)日本反战人士的反对战争
日本军部的侵略宣传当然也得到很多反战人士的不满,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两个月,1931年7月6日的《赤旗》报,刊登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战争准备而斗争!”的消息,号召“一分钱的军费也不出!一个士兵夜不送!”在7月29日的版面上,关于万宝山事件指出这是题本正在准备占领“满洲”,号召国民起来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斗争[3]2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一个月,社会民众党书记长发表声明,公然主张保卫满蒙权益,积极支持战争。劳农大众党最初虽明显地采取了反对战争的主张,但是,由于做它的基础的京滨和阪神的造船、金属公会的干部和总同盟、海军劳动联盟等的干部抱同样的见解,认为退出满蒙是忽视劳动群众的现实利益而支持战争,终于放弃反战主张[2]569。
二、舆论侵略的方式
(一)政府声明
然而我们应看到日本内部的不同力量的不同反应并不是战争与和平的对立,而是他们认为日本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的所有声音几乎汇聚在一起。军部依然在关东军对东北甚至中国的步步蚕食中配合着更加高调的宣传侵略。然而9月1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沈阳贴出布告,声称膺惩东北军权,其司令部自旅顺移于沈阳,发出布告,不以东北旧政权为交涉对手[5]。
无论是哪一方,日本在九一八前后对中国的舆论侵略都有着共同的方式,日本政府一般通过政府声明来表达政府的意愿,然而政府声明往往并不代表政府的真实意图,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在北平东长安街一带演习,意图寻衅。10月3日日本大队抵牛庄,然而日本代表芳泽谦吉却仍然在国联理事会上宣称,日本在东北并无领土野心。日本一向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侵略行径,10月6日日军四艘舰艇陆续到达上海,谣言纷起,盛传日军将占领上海,日陆战队长官依然声明否认。
(二)报界发声
日本报界自诞生之初便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发展始终处于官方的有效控制之下政府鉴于报纸强大的宣传引导作用,总是对报纸实行积极利用和消极控制的两手政策这种情形下的日本报业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九一八之前报业尚能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态度,批评政府。九一八事变之后,军部势力抬头,法西斯体制逐渐形成,日本报界的论调为之一变,丧失了一切批判功能,成为法西斯侵略宣传的有力工具。
日本媒体在九一八事变前,《朝日新闻》等报社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倾向非常强烈。有报纸曾发表言论:“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日社论),“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该报还“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报界的论调却为之一变。报纸开始对“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的关东军表示了 “满腔的谢意”(《东京日日新闻》1931年9月20日社论),并再一次希望政府坚持强硬的态度。更是反复强调了日本此次行动的正当性,声称中国东北地区是日本的特殊权益所在之地,“我国所坚持的惟一精神是保护我国权益,保持我帝国的威信和名誉。此次我们军队的行动完全没有超出此精神。”(《每日新闻》1931年9月20日社论)报纸配合军部法西斯势力强化新闻炒作,煽动战争狂热。同时,各报社为表达对军部的支持,纷纷向战地派出 “慰问使”。“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通过慰问活动,不但使前线与后方紧密联系起来,也使报纸与军部的关系更加密切。也使得报纸成为了日本侵略舆论战的最佳工具。报道内容基本来自于军部发布的消息,成为军部的传声筒。不择手段地丑化,攻击中国军队,对战场情况进行夸张失实报道。
从九一八之后,日本对中国领土一步步蚕食,国民政府就一直寄希望于国联调停。然而日本已经无法停止侵略步伐,直至七七事变爆发。
[1]井上清,铃木正四.日本近代史[M].杨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板垣征四郎.从军事上做见到的满蒙[A].复旦大学历史系.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藤原彰.日本近现代史:第3卷[M].伊文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关宽治.“满洲”事变前史[A].日本国籍政治学会.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M].朝日新闻社,1963.
[5]周康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Z].大东图书公使印,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