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贞的“天人一家”思想

2012-08-15张树俊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王艮天机泰州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225300)

韩贞的“天人一家”思想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225300)

韩贞是明代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衣钵传承人。韩贞提出了独特的“天人一家”观点,对王艮、王襞的自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他巧妙地利用“天机”这一概念将天理、人性、良知等统一起来。韩贞从泰州王学的“人性即良知”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本有特性和“不着外力”的要求。韩贞极力推重自然之真,提倡“率性工夫”,主张让人的“性体”顺应自然的要求。

韩贞;天人一家;自然思想;泰州学派;哲学

韩贞(1509~1585),字以中,号乐吾,泰州兴化市人。韩贞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次子王襞的学生,也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韩贞提出了“天人一家”的理论,对泰州学派“以自然为宗”的学术宗旨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并借助于“天机”这一桥梁将王艮、王襞所提出的天理、人性、良知等概念统一起来。

韩贞曾在《与徐国明》一诗中写道:“学贯天人本一家,诚斋心地古根芽。”[1]175韩贞认为“天人一家”是“古根芽”,“天人一家”与古儒的“天人合一”是相通的,“阖辟乾坤万万秋,渊源道脉古今流”[1]179-180。

但是,韩贞的“天人一家”虽然与“天人合一”意趣相通,但是两者又不完全等同。有研究者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天与人没有根本的差别,用“最高最广义”的解释,“就是主体融入客体,坚持根本同一”,进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2]4。中国宋代理学先驱、著名的教育家胡瑗也认为,天生成万物,有天才有地,天地合作是万物之生的本始。同时,胡瑗还认为,“天之道始于无形而终于有形,皆由道之所生”,而 “道者人可以为之法,由而通之谓之道”[3]216。“道”就是一种规律,这种运行规律是无形的,而在“地”上反映出来则是有形的,所以道 “始于无形而终于有形”。韩贞的“天人一家”并不推重“合一”,他在《答友》中很明确地指出:“人为天动两纷然,除却人为就是天。”[1]174人天“两纷然”,说明人是人,天是天,天不是人,人也不是天,这就将“天人一家”与“天人合一”很明显地区别开来。

应该说,韩贞“天人一家”思想主要还是对王艮、王襞自然思想的一种演绎。一方面,韩贞是个陶匠,识字不多,除了早期师从王艮门人朱恕学习孝经以外,主要从学于王襞,当然也接受了王艮的一些指导。所以韩贞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于王艮、王襞。另一方面,从韩贞的“学贯”二字也可以看出,韩贞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天人一家”一以贯之的。王艮、王襞并不讲求“天人合一”,而是“以自然为宗”,强调人性的自然特性。王艮指出:“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4]他认为,人具有“天然自足之性”,人性之体也是一种自然之体,“譬之江淮河汉,此水也;万紫千红,此春也”。这就是说,人性的发展就如“天”的运行一样,也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这种规律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在王艮看来,“道”的最高体现就是自然本有的规律。他在《咏天》中讲得更明白:“都道苍苍者是天,岂知天只在身边。果能会得如斯语,无处无时不是天。”[4]可见王艮的人性自然观,只是与“天”类比的一种结果,并不认为人天同一,而强调人与天是共同具有自然属性的不同事物。王襞所说的人性即“天命之性”也正是此意。王襞认为,“人生皆本天地一元之气造化者,故同根之”。人与天都来自于自然,人性之体便是天性之体,又是自然之体。因为自然规律与人的规律一样,都体现为“道”。但人与天同根并不同道:“希天者也,希天之自然也,自然之谓道。”“夫尊道尊身云者,谓以道而觉乎人。”[5]这里,王襞从天与人两个角度论述了天道与人道。“天尊地卑”是天的规律,“尊道尊身”是人的规律。所以,韩贞的“天人一家”与人天“两纷然”并不是阐述古儒的“天人合一”思想,而是说天与人都是宇宙的成员,但人天又并不具有同一性,两者是有区别的。由此可见,韩贞的“天人一家”是对王艮、王襞自然思想的一种本质揭示,而不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延展。

由于“天人一家”思想认为天与人的规律都是自然规律,所以韩贞就把这种自然规律统称为 “天机”。“机”是机理,即规律。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不同存在物,因而“一人一个性,一性一天机”[1]169。韩贞提出“天机”并非要论证天的运行规律,而是要探求人生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归结于对人“身”的探讨,而身的问题的核心又是人性的问题。韩贞认为人性就是良知,韩贞在《示沙子贤良知》诗中说:“万理具在人心,人心本有天则,天则即是良知。”[1]170这里,韩贞实现了“道”、“天则”、“人心”、“良知”的统一。因为“良知”就是“天则”, “天则”则是“人心”的标准,而人心又是“万理”的体现,所以“良知”也就是“万理”,用良知教人也就是用“万理”教人,同理,良知之外也就再没有他物了。所以韩贞说:“入室共聆希圣诀,良知此外更无言。”[1]186-187(宗度《谒韩先生遗像》)

应该说韩贞这一思想是对王艮有关“道”的思想的诠释。王艮在解释“中”时曾指出,“中”与道、良知、性是同一事物。“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6]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良知”、“性”和“中”,且时时、事事都有“中”。他还明确指出,“良知之性,往古来今人人俱足,人伦日用之间举措之耳。”那么,教育人影响人也必以良知教育。所以王艮讲学“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学”,他甚至把是否精于 “良知之学作为评价同门和学友的一项重要标准”[4]。王襞认为“良知”是心之“本然之体”[5],实际上与王艮的“天理良知”是同一个意思。韩贞根据王艮“天理良知”、“良知即性”以及王襞的“心之用”理论,将天机与人的良知统一起来,认为人心即良知,良知就像天机一样,触处皆真,性体流行。良知本自万善,凡欲成圣只要求之于内心的良知就行了。为此他把良知视为入道之方,主张以良知引导人修心入道。他在《与魏东岗》中提到的“越国良知启后贤”[1]174,以及在《寄江爱吾》诗中论及的“良知孔孟传心诀,千古遗人入道方”[1]178,也都是这个意思。

在“良知”的自然属性问题上,韩贞把良知与“天机”统一起来。他认为,“天机即太极,太极岂人为”[1]169。这里所说的太极,并不是指自然的宇宙空间,宋代理学家所说的“太极”就是指“理”,或者说是天地人物之通理,泰州学派认为,“太极”乃是“天地之性”,因而把“太极”视为“道”,而“道”是自然、客观存在的,所以韩贞说“太极”是不“需要”人为的。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规律一样,规律可以被寻找发现,而不能人为地去创造。因为泰州学派把“道”与“人性”、“良知”统一起来,所以韩贞又将“天机”与“太极”统一起来,因而寻找“天机”即是寻找“良知”。这实际上印证了王艮的“复初说”,王艮认为,“良知”是“知”,是人的知觉本能,保持人知觉本能的原初状态,就是“致良知”,这是一种关于内心淳朴的回归,而不是外部的求致。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中心议题,泰州学派虽然接受了王阳明“良知即性”的观点,但并不认同他“致良知”的观点。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道”,就是“理”,是一种道德心,“心即性”。王阳明从《大学》的“致知”引申出“致良知”,并特别强调要在“致”上下工夫。所谓“致”,就是“明觉”,就是“正念头”,而这一切都需要“人为”。泰州学派认为,“天理”是自然而然之理,不假人为,良知、人性是同一事物,都具有自然属性,因此良知是人人本有的,也是客观地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的。也就是说,“良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东西,“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良知也是随时随处都能显现出来的,比如仆人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无思”)的情况下,听到主人呼唤立即答应,命令他倒茶立即恭恭敬敬地倒茶(“无不通”),这就是良知的显现。所以,“良知一点,分分明明,亭亭当当,不用安排思索”。对于人的良知,除了需要除去蒙在它上面的 “气质杂性”以外,无需去“致”,也无需“人为”,“凡设人为,皆是作伪;故伪字从人从为”。显然,在良知面前,王艮的基本看法是“无思也,无为也”[4]。王士纬的《心斋先生学谱》中记载,王艮“以良知现现成成,自自在在,不失便是庄敬,常存便是持养,才着意便是私心”[6]。王襞继承了王艮的这一思想,他认为,心体原无一物,良知本自现成。“天命之性,原自具足。”“良知,本性天之灵而粹精之体也,谁其弗具,谁其弗神?”所以,“良知之传,工夫易简,不犯做手”。具体说就是“不打点,不计算,不安排、不布置”,保持“老实敦朴淳厚之心”,“以裕吾身,以裕吾家,以裕吾交接应酬”[5]。

韩贞继承了王艮、王襞的思想,一方面他同样认为,天理良知人人具有,良知本来就具有完美性。他在《与魏东岗》中提到:“虚灵半点不容添,性体空空万善全。”[1]174所以他也反复强调“良知不用思索”[1]170。另一方面,韩贞也认为,对于良知根本不必刻意追求,因为“求”就是所谓的“人力安排”,而一切的“人力安排”都会使心中的“天机”混沌模糊。唯有将一切的“人力安排”从心中扫荡出去,才能使“天机”清晰呈露。韩贞在一首诗中写道:“克念克来为至克,闲心闲却是真闲。此心难着丝毫力,绕着丝毫便隔关。”[1]172“至克”不是一般的“克”,不仅一切“念”都要克掉,连“克念”本身也要克掉;一切心都要闲却,连“闲心”本身也要闲却。这才是真正的“至克”、“真闲”。此外,韩贞还强调“刻下工夫”。他认为,“刻下工夫只见成,天机到处自生生。”[1]171“刻下”就是“当下”的意思,只要人能够抓住“当下”“天机”,就能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韩贞强调真实自然。他指出:“天机触处皆真,性体流行是道。”[1]170“触处皆真”说的是自然本于真实。而学问又以真实为基础,离开真实谈不上什么学问。他在《元旦》中说:“一元造化三阳日,满眼天机百草头。”[1]179-180这“满眼天机”就如百草那样自然真实。韩贞还认为,离开自然就谈不上学问,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自然,这就是他所说的“自然之外别无传”[1]178。韩贞所说的“性体流行”,既指自然之性的传播,也指自然之性本身所具有的活泼性。“道”或“天机”的“自然”、“真实”,最有活力。

“道”或“天机”以及前面所说的“性”,回归到人性就是“良知”。所以韩贞的“触处皆真”与“性体流行”,既来自于王艮、王襞的自然之真,也来自于王艮、王襞的良知活泼。王襞认为,道与自然一样真实,如同鸟啼花落一般。而这种自然真实,亦不容半点虚假。因为人性即自然,自然本身是直观人性的图画,而自然的形象也是人的天性的外化,所以人性也应是真实的。王艮认为,“天性之体,本自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他进而指出,“良知之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4]。这就揭示了良知活泼的“自然”本性。同样,王襞也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活泼的自然,他指出,人之本性“神触神应,原无壅滞”,并认为人之本性是“至灵纯粹”的“天命之性”。他指出:“天命之谓性。是性也刚健中正,纯粹至精者也。”[5]所以“人性上不容添一物”[4]。正因为人性、良知具有“触处皆真”、“性体流行”的自然特征,所以韩贞享受到了自然的无穷乐趣。他在《喜王怀山过访》中对这种乐趣进行了描述:“湖水悠悠放棹来,良辰聚首笑颜开。暂舒海上烟霞眼,愧乏胸中风月才。”[1]181-182

当然,要享受到自然之乐,还需要具有“率性工夫”。按王襞的说法,率性就是让“活泼”的真体流行。而要让真体流行首先要率自然之性。韩贞在《自在吟》中说:“一段生生理,天然妙莫穷。许多人不识,错用一生功。”[1]169韩贞这首诗是赞赏天然之理、自然之妙的。意即天然的力量是奇妙无穷的,由于许多人不懂得这一道理,所以下了工夫,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他还写过一首《钓鱼》诗:“求鱼到处觅深溪,觅得深溪不见鱼。想是锦鳞藏水底,谩劳钓线只空垂。”[1]171从表面看,该诗写钓鱼之趣,而实际上阐明了凡事不可强求,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韩贞的这一思想也是与王艮、王襞一致的。王艮所提出的“自得之学”,实际上强调的也是顺从自然的问题。“自得”就是按照天赋的本性、本能去做,事事符合“宇宙之道”。王襞对此做了形象的比喻:穿衣吃饭是人的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所以做事应该顺其自然,“一毫不劳勉强扭捏”[5]。除了顺从自然之外,韩贞还要求率性。韩贞在《勉刘守恒》诗中写道:“悟得天机原寂静,肯随流俗任浮沉。纵然日应千头事,只当闲弹一曲琴。”[1]180这首诗看似消极,但他指出人应该要放下心理包袱,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乐天安命、随遇而安。其实,他的“随流俗任浮沉”的观点同样认为应顺应社会运行规律。这也就是王襞所主张的“不执意”。“若立意要在天地间出头,做件好事,亦是为此心之障。”“立意坚持,愈执愈坏了”,所以“率由是性而自然流行”,“率性之谓道”[5]。韩贞提出,做任何事都不要用“心”,他在《答周合川别驾》中指出:“随时用舍心何与,鱼跃鸢飞处处春。”[1]173诗中所说的“心”就是“性”,就是“天机”,韩贞认为,个人只要率性而不固执,就会享受鱼跃鸢飞般的自由和快乐。

[1]韩贞.韩贞集(黄宣民重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高桂喜.教育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3]徐建平.胡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4]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O].东台: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5]王襞.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O].东台: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6]王士纬.心斋先生学谱[O].东台: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

B248

A

1008-6382(2012)01-0023-03

10.3969/j.issn.1008-6382.2012.01.006

2011-12-07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周 骥)

猜你喜欢

王艮天机泰州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幸福水天堂——泰州
王艮源于“身”的治理思想研究
Chapter 4 Discovering a great secret 第4章 发现“天机”
天机
泰州古韵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
窥探天机的人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关于王艮“人欲”思想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