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视域下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初探

2012-08-15冯芳英

关键词:民生问题生产力共同富裕

冯芳英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浙江德清,313200)

民生视域下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初探

冯芳英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浙江德清,313200)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民生思想,并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此主要围绕着中国的民生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和总结出基于民生视角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民生问题的特征从而来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民生;邓小平;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民生问题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民生的发展,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放在了首位,并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执行下来,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要从民生角度看待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述,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

一、民生角度下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的背景

前苏联著名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说过:“我国社会制度中好的东西,可以说还丝毫没有经过考虑,没有被理解和体会,只是被匆忙抓起,没有经过检查和考验,没有为实践所证实,没有被巩固下来等等。”①《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99页明确地将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问题提了出来。

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中提到了“民族,民权,民生”。在他看来,民生问题才是三民主义的最终归宿与本质。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在他的一生中都能部分地或者说是局部地得以实现,但是民生部分是最遭人误解的部分也是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的思想在当时还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毛泽东同志的民生思想在当时社会中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英雄史观,其次在中国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华保存下来,成为后来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并且确立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从思想、政治、组织等各方面进行改造的基本思想。

最后在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际经验和国际形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壮大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是对国内外长时期内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结果。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核心内容

“民生”二字不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发明创造,而是产生在我国古代,《辞海》中对民生是这样解释的:民生就是为了人们的生计,尤其是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同样的道理,邓小平同志提出民生思想,也是着眼点在于人们温饱问题的何时解决,怎么解决,小康社会的目标何时实现,如何实现等。在民生视角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结合我国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制定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特色之路的“特”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努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大家一样的富裕程度,也不是大家一起致富,而是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裕的带动后富裕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我们的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有三步要走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步走”:第一步是从上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利用十年的时间,使得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到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在原有基础上再翻一番,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台阶,基本实现小康;第三步是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中叶,我们的国民收入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战略,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又一项理论成果,是我们共产党人执政的重要准则,我们要处处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三个有利于为准则,以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为最大责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切实改善民生,为了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奋斗。

第四,“改革”作为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中解决民生问题的直接动力。自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到改革发展生产力以来,改革不仅成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已经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直接动力。改革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生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改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若干因素,使其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因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这些缺点和弊端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阻碍最终也会严重地影响到中国民生建设的实施。因此,改革已经成为生产力快速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内容。

三、民生视角下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特征

(一)继承性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优良的技术和经验,充分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优越于资本主义。

(二)创新性

在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的认真总结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论过程,大胆地进行创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这是和我国国情高度吻合的创新性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真实体现。

(三)实践性

真理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是历史最终给出的答案,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只有将“民生”问题放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上,放在伟大的社会实践当中,才能经受住考验,在发展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稳定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施必须以民生问题为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们才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我们国家不能动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这个内部环境的形成,需要中国政府各界领导人的努力,其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采取的是关注民生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优越性思路进行指导。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的意义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的体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显而易见,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之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高于资本主义的表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从发展到发达,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必须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需要相一致,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二)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处于落后状态,是因为我们的经济体制落后。所以,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生产力,就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对外开放,改变生产力中落后的因素,才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使得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而促使我们尽快摆脱贫穷的就是改革开放。

(三)坚持现实可能与自觉选择相统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历史的现实。可能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可以在现实中展开的必然。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运动的要求之上的,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必然性作为可能性在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受到很多的主观或者客观甚至偶然等因素的制约,因而,会产生它的总的发展态势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发展方向不变情况下也会进行曲线式的波动前进。这样,对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及如何把握住历史的主动性,将可以使发展的态势处于一种平稳和直冲的形势下,也因此出现了我们在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如何对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和对历史主动性的自觉选择。而邓小平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是从民生的视角展开的,它主要认为中国最最现实的可能性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选择怎样的发展途径是摆在所有中国领导人面前的最最重要的难题,同时如何把现实可能与自觉选择相统一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的关键,他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具有现实意义。

(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目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而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它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为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充分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是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起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抓,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全国人民都很关注,历代领导人也都将民生的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发展民生。所以,要在民生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优越性,来看待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发展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当前人民生活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增进社会团结的需要。

[1] 王兆铮.坚持现实可能与自觉选择相统一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再论写好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篇大文章[J].理学学刊,1990(2):1-72.

[2] 丁汝芳.简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3):5-27.

[3] 田克勤.当代中国发展大战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研[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5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5] 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5.

[6] 毛泽东选集(1-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8.

A849

A

冯芳英(1963-),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生产力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