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价值

2012-08-15林秀玲

关键词:群众理论改革

林秀玲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522000)

论“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价值

林秀玲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522000)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思想。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实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日益厚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专家智库为改革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但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实践;认识;改革开放;时代价值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思想。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它是在战略目标清楚后的一种战术尝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工具性价值,也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实用的方法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日益厚重。有学者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未来改革重视改革顶层设计,需要从高端出思路,“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终结了。但笔者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也体现着当代中国人民自己的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这里,仅就其哲学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问题做些尝试性的探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内涵

“摸着石头过河”,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思想。

(一)“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摸着石头过河”生动展示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辩证发展的实践过程。“摸着石头过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过河”的基本方法,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实践为转移。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来讲,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摸着石头过河”是根据实践的结果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制定和选择改革的政策。由于改革是在循序渐进、不断调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条件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承认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在一项全新的事业面前,对无知的承认是一种理性的明智,是必要的谨慎,人们除了运用一些被历史所证明的公共知识,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去摸索,摸索的过程是探求新知的过程,也是纠正错误的过程”。[1]“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务实的实践观,也是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这种方法本身就具有试错的功能,一旦发现错误,很容易进行补救和调整,尽可能排除在某一具体政策上发生大的偏差,不会给整个改革进程带来严重后果。可见,当我们在对改革的结果既缺少充分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为改革政策选择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认识论工具。

(二)“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群众观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实践在任何时候总是群众的实践,孤立于群众之外的个人实践是没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其实质是说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摸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思想的闪电只有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才可能转变为一种物质的力量。此时,人民会全身心地投入扮演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更会激情澎湃当好‘剧作者’,这对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一方面有利于吸收民众智慧,实行民主决策,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改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旦改革偏离了人民的利益,可以及时地加以纠正。特别是效率与公平两者都不可忽视。因此,“摸着石头过河”是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保证改革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好的工作方法。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单纯地根据理论概念的要求搞改革,就会陷入为改革而改革,为概念而改革的境地,也无法保证改革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不能发挥人民的首创作用。

(三)“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我国改革从来就不缺乏明确的基本原则、具体的改革任务。改革的目标是党的基本路线所规定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指向经济改革,“民主”指向政治改革,“文明”指向社会改革。以这三个关键词为统领,深层次改革就具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是政治上的指南针,保证“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向的正确性。为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原则性的指导作用。而灵活性则体现在无数次“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的改革不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为蓝本和参照系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所进行的改革。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3]

“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及人们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强化,人们对中国社会的实践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认识和掌握“过河”的规律,其中,最为生动的表现就是从抽象谈论姓“社”姓“资”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转变,体现改革者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的精神,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专家的智慧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脑只是一种思维的工具,而并非是意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基础作用,认识从实践中来,受实践的检验,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深化。人们的思维进程是随着实践水平的发展逐渐接近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史,实践发展到哪里,思想才能跟随到哪里。所以专家智库的决策也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

(一)专家的智慧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吸收营养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完全照搬自己已有或他国的经验是不现实。只能边走边积累经验。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专家的智慧是“过河”的实践经验总结,专家的智慧是实践后的理论认识。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4]中国的特殊国情注定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实践,禀赋着多方面的深刻的价值变革意义。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新经验,专家的智库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石头”,真理的认识是相对的,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专家智库的决策也得不断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专家智库的发展,需要有高度的实践意识,理论的探索要始终与实践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形成新认识、概括新理论、用理论指导新实践;就历史与时代性主题而言,则集中体现为以发展为核心的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型的自主性探索与认定,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本位”的发展价值观走出来,走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专家的智慧可以指导“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但是,阶段的终结并不是方法的终结。人的认识可以来自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可以来自别人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即间接经验。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对规律性的把握,除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以外还有许多路径可以推动我们对社会实践的科学认识,如发挥专家智库的指导作用等。“摸着石头过河”要求实践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反对盲目照搬书本和模式,反对简单模仿别人的经验和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过河”这一实践活动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专家智库决策越来越重要,专家的智慧高屋建瓴,形成了一揽子的改革方案,这样的方案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及战略性,可以让人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也在不断升华。摸“石头”就是探索客观规律,在专家的智慧的指导下,才能提高摸索的效率,降低摸索的成本,在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实现尽快过河的目标。但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是永恒的。

三、“摸着石头过河”是理论和实践不断提升的必由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推动着理论也向前发展。我们已经在“摸”的实践中对“过河”的规律形成了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种发展规律进行的新的理论概括和提升。同时,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积累发展的,既包含了成功经验的总结提升,也涵盖了失误和曲折的纠正。

(一)“摸着石头过河”实践的时代价值

我国社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和转变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的文明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当前各种僵化思想的束缚仍然存在,解放思想任重道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这是因为“解放思想”的根源在社会实践,“解放思想”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的深化和丰富也在社会实践。

“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业己表明,支撑中国发展的许多条件都己发生变化,或难以为继,如廉价劳动力、资源的滥采乱用和举国体制。而人们脱贫致富的文化心理,也亟待提升到一个新的、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高度,如富而好礼、富而好义。这样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新的动力,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现代文明秩序”。[5]我国社会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需要——生产力”已经转化为“物质文化需要——生产关系”,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效率等问题,这就要求“摸着石头过河”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要与时俱进,过去“摸石头”的重点是在于激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表现为一个个企业、一个个乡村、一个个单位各自为战分散地进行。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引导、鼓励、推动改革。而现在要求我们“摸石头”的重点在于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从实践的内容上,当前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摸石头”是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特别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总之,我们应该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围绕切实解决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大胆地试,大胆地创造。

(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只是抽象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安全感和稳定感,获得一种高质量的生存条件和生命尊严,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在分配正义上体现了理性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我们从“打破‘大锅饭’”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再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在现阶段,分配的正义不仅包含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分配公平,体现为各种经济机会、社会参与过程的公平公正。这就说明社会的不断发展,又有“新的河”要过,怎么“摸着石头过新河”,同样需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在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将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智能源泉。因此,依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注重把发展这个主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中广大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等参与其中,把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加以概括、总结、提高和推广,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普遍而自觉的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积极能动的过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创造精神,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价值归宿。不仅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增加国民财富,更重要的是促进国民幸福,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人民幸福,而突出“民生”本位,注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成为创造幸福的主体,而且成为享受幸福的主体。“摸着石头过河”实践突出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要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变,解放思想的任务仍然很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摸索空间仍然存在,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代仍然需要我们坚持“摸着石头过河”。

[1] 夏玉成,张鸿明.知识的限度与决策的理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46.

[2] 林秀玲.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50.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259.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

[5] 张曙光.“中国道路”:理解与展望[J].理论视野,2010(12):16.

D616

A

林秀玲(1969-),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群众理论改革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让群众咧嘴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