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2012-08-15黄玉兰
黄玉兰
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黄玉兰
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及社会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创新与实践提出了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现状与问题;创新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
一般来说,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被国际图联定为图书馆的四大职能。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服务、为科技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是新时期的四大职能。因此,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是新时期国家、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对高职办学的基本要求。显而易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法宝,也成为图书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的重要的职能和使命之一。
但在目前情况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多有意无意地忽视、忽略或轻视社会服务,即使开展社会服务也是被动服务多于主动服务,在新的形势下这种服务意识与服务对象的需求已经是极不适应,其问题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观念比较落后,满足或局限于一般的传统服务,简单地理解服务仅仅是为了本校读者的服务。二是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新技术支撑。图书馆的建设还是传统类型的建设,大大滞后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技术的发展和要求。三是社会服务面窄,服务力有所不能及,由于队伍的素质、能力和结构所限,只能够开展一些简单的社会读者服务,特别难以开展依附有关新技术的信息和数字服务。四是社会服务模式陈旧,还停留在一般性的读者类服务,缺乏创新和拓展。五是社会服务内容偏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比如远程教育服务需求、新技术新信息服务需求、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支撑等。六是社会服务路径不畅通,没有相关社会服务的规划、部门、建设和统筹,更缺乏保障机制和资源支持。
由于上述原因的普遍存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不但难以启动、难以实现,更难以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这种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新意识,以促进图书馆的更好发展。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服务定位不清、任务不明、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担负的三大功能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决定了其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即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服务的职能,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为办学宗旨,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这样,也直接决定了图书馆更需要突出社会服务的职能,显然,得益于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要求的浸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萌发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但不够强烈,不够自觉,对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有一定的想法,但不够明确,付诸实践更是缺少意识。
(二)信息化建设不足,社会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是高职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但由于高职办学时间短、专业人才缺乏、经费缺乏以及领导不重视等原因所导致:一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没有针对性也没有选择性,比较盲目;二是信息资源的内容建设没有做到重实践和操作性为主,适应性差;三是没能有效地进行网上免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馆藏的不足现状依然存在;四是缺乏馆际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正是因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没能构筑一个信息平台,信息社会服务的开展也就缺乏支撑和支持。
(三)数字化建设滞后,信息中心职能缺位
数字化资源是数字时代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条件,但数字化资源缺乏恰恰是目前高职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目前高职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是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低,数字图书馆的规模小,能开展网络化服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贫乏,多数图书馆的数据库只是停留在书目和光盘数据库等电子出版物的查询和浏览上。对此,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必须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还要结合高职的实际、形成高职特色,从而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
(四)资源缺乏,整合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办馆时间短、建设经费紧张、办馆底子薄、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少,无论是纸质图书资源、报刊资源、典藏资源、电子资源,还是互联网免费资源、校内外共建共享资源等,都处于起步紧缺的态势,再加之信息化、数字化、互联化建设滞后,各种资源整合不力、处于条块分割的状况,更是加深了资源利用的低效化,导致一般情况下连校内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都捉襟见肘,更遑论社会服务。
(五)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
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处于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尴尬状态,所以对于突出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突出社会服务的职能对图书馆员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结构不但包括图书馆员队伍的职能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智能结构,还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另一方面,处于数字时代的图书馆社会服务,实际上反映了图书馆工作内容和任务的实质性变化,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实现图书馆员的全面发展,实现对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以形成合理的图书馆人才结构。
(六)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引导和激励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其主要职能之一,理应引起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和拓展,做到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为学校、为地方、为科技人员开展综合社会服务的地区图书馆。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不力,没有积极性,没有内在的动力,这种状况与其制度建设滞后,甚至空白,缺乏引导和激励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实践措施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本着“高校为地方,资源为社会,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的精神,使学校图书馆变身为市县图书馆的多重身份,成为集高校馆、公共馆、科技馆于一体的区域共建共享城市图书馆,成为地方信息集散地、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使得原本单一服务性质的图书馆变成了一个为学校、为地方、为科技人员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的地区城市图书馆,除开展面向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外,还面向地区开展信息服务及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为此,具体采取以下实践措施:
(1)根据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统筹地整合资源,联合地方各图书馆文献资源电子书目数据库,形成区域网络集群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区域资源共建共享。
(2)进一步加快建立面向政府机关、高新企业、农村县镇多级区域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三农”服务。特别有必要实施面向农村地区设立流动农家书屋,直接高效地服务“三农”发展。
(3)加快高职院校图书馆“三馆合一”服务模式的区域共建共享城市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开放式、一站式、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服务格局,全方位开展社区服务。
(4)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和发展格局,下移办馆,下移服务,在各县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联合建立分馆或企业分馆,直接为企业信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人员服务。
(5)根据地方文化建设的规划和需要,建立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献专题数据库”或“专项数据库”等,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利用发挥基础作用,大力服务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
(6)以高职院校自身图书馆为中心,联合成立地方“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更好地开展系列实体和虚拟文献资源信息服务。
(7)建立文献信息远程咨询和远程传递机制,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查新、科技专题信息服务、文献远程传递、电子图书网上阅览等信息服务。
(8)以高职院校自身图书馆为龙头,建立为地方职业类学校对口的学科建设、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和重要研究课题建设数据资源库,为地方职业学校发展提供参考咨询和特别的文献信息服务。
[1]余侠,阳国华.我国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8).
[2]李瑞欢,王秀文.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1).
[3]王涛.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策略研究: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0(8).
[4]赵燕玲.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探究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5]舒炎祥,钱薇.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G252
A
1673-1999(2012)01-0161-02
黄玉兰(1972-),女,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图书馆馆员。
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