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2012-08-15魏晓波

关键词:孙中山思想经济

魏晓波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魏晓波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他的著述中已经蕴含了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了重要准备,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中也未出现“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也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并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

孙中山;毛泽东;社会和谐;理论与实践

一、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蕴含的和谐思想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源于西学思潮对其的影响,同时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当然也离不开他本人的实践创新。“余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1]6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蕴涵了对和谐社会的憧憬,试图通过推行三民主义,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创建民主共和国,解决封建社会的严重贫富分化,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民族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民族的独立,谈何和谐发展。民族主义就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为此,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五族共和”的口号,以期实现各民族平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还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实行“民族自决”。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繁荣,达到世界大同,试图构建和谐世界。“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国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 ”[1]60

2.民权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也是孙中山探索和谐社会的关键。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真正的“平等”、“民治”的民主共和国,之后经过“军政”、“训政”、“宪政”,建立起人民有权管理国家的和谐社会。

3.民生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孙中山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将其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孙中山提出必须从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穿衣、吃饭等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 “人民生计问题”,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与社会和谐。他最关心土地和资本问题,为消除贫富不均而提出“平均地权”,通过解决土地问题来解决贫富不均。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主张节制资本,实现资本国有化,“国家办理那些大实业,发了财之后,所得的利益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均分”,大家“可以利益均沾”,人人“都可以平均受益。 ”[2]

(二)孙中山和谐思想的局限及当代价值

由于内外交困的革命形势使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又由于阶级局限性和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而存在一些空想成分,但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民生问题的基本点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这既是孙中山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目标,并为之进行不懈奋斗。共产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社会和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作为和谐社会的向往者和实践者,毛泽东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和谐思想,并在借鉴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积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他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相辅相成。

(二)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1.政治建设方面

为了构建和谐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把构建和谐的民主政治作为第一要务。他认为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主体除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之外,还应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阶级关系的和谐,“企图否认阶级斗争存在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理论。我们不是钳认它,而是调节它:我们提倡的互助互让政策,不但适用于党派关系,也适用于阶级关系。为了团结抗日,应实行一种调节各阶级相互关系的恰当的政策。”[3]525各阶级关系的和谐为政治和谐奠定了基础。此外,毛泽东还进行了党政关系和谐以及党派关系和谐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与人民民主政权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主张实现党政分开;在承认国共两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之上,建立新民主主义多党合作制度[4]。

2.经济建设方面

毛泽东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相统一的高度探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同样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毛泽东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形态,这些经济成分存在着性质不同、利益各异的复杂情况,但只有将经济权利为社会各阶级所分享,才能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当时国营经济比重很小,必须确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包容和整合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而达到和谐发展。为了实现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和谐发展的经济政策,如在经营方面提出“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经济结构方面坚持“公私兼顾”的原则等。

3.思想文化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每一个社会的特定文化,就其内容而言在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也保留了过去社会的某些成就;就其形式而言在继承的同时又要改造、补充和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5]191文化发展的灵魂就在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创新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社会状况极不和谐的条件下,毛泽东指明了新民主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并努力付诸实践。相比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这是一种初步探索并带有一定局限性的大胆设想,但蕴含了毛泽东对和谐社会探索和创新的思想光芒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毛泽东的和谐思想

(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在毛泽东看来,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毛泽东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艰辛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关系,由此开始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步探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和谐等多个领域,通过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二)以构建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作为突破口展开的探索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关注经济和谐发展。在毛泽东看来,经济发展中经济利益关系是经济和谐的重要内容。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实现经济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之后,毛泽东开始重点关注所有制结构问题,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还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6]170,这种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在调整经济利益方面,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利益。因为如何正确处理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不仅对于构建和谐的经济关系,而且对于阶级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造就和谐的政治局面为前提展开的探索

毛泽东认为,只有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实现政治和谐的目标。为此,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7]543这里所讲的“生动活泼”恰恰符合当今我国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毛泽东还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稳定的政治生活。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此,不仅提出要正确分析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还提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两类不同层次矛盾的方针,这些矛盾的解决对于实现和谐稳定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还把政党关系的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重要内容。在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方面,提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建立合作共赢的政党关系。

(四)在文化和谐方面提出“双百”和“二用”方针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十分关注文化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化先进的中国。”[3]663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和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其目的就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些探索显得不够成熟和系统,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意义。这些探索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持理论创新相结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设计的未来社会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也是毛泽东探索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然而,我国的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下进行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进行理论创新。

(二)坚持大胆实践与坚持科学方法论指导相结合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大胆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并注重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法和思路比一些具体的观点更加重要。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8]139毛泽东在探索和谐社会建设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方法论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王强.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D618

A

1673-1999(2012)01-0014-03

魏晓波(1979-),男,山西阳泉人,哲学硕士,漯河医专(河南漯河462002)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2011-11-02

2011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 “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和谐社会思想及建设经验研究”(SKL-2011-87)。

猜你喜欢

孙中山思想经济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