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t综合征误诊分析
2012-08-15费明敏
徐 乐,唐 清,叶 杰,费明敏
(本文编辑:潘雪飞)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8~62岁,中位年龄44岁。皮损表现为面部或躯干、四肢暗紫色或暗红色丘疹、斑块、结节;其中6例1周前有过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1例服用全反式维甲酸史,发热4例,体温37.5~38.7℃。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9/L者5例,仅中性粒细胞升高(﹥0.7×109/L)者6例。C反应蛋白阳性13例。所有患者皮损处组织病理均见真皮乳头水肿,真皮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
1.2 误诊情况 16例在确诊前被误诊为多形红斑5例、变应性血管炎5例、持久隆起性红斑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湿疹2例、体癣1例。
1.3 治疗结果 16例均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30~60 mg/d,每早8时顿服,其中15例1周后病情显著好转,仅1例疗效欠佳且伴发热,加用吲哚美辛25 mg,3次/d,配合抗生素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范围,皮损1周后渐好转,16例患者糖皮质激素逐渐减为小剂量泼尼松维持4~6周,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
2 讨论
Swee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感染: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②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全反式维甲酸、米诺环素等;③肿瘤;④外伤。Sweet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典型皮疹急性发作为疼痛性红斑、结节;②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无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表现;③前期有非特异性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或预防接种史;④发热超过38℃;⑤发病与用药具有明显相关性,停用药物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皮损改善[1]。
误诊原因:①个别医生对Sweet综合征认识不够,问诊不够仔细,或者过分相信患者以前的诊断未认真分析[2]。②本病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中与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易发生混淆,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多形性红斑、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变应性血管炎、结节性红斑、面部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固定性药疹、体癣、湿疹等[3]。③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又缺少皮肤组织病理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易导致误诊。④未客观分析疾病的诱因,如前期上呼吸道感染史、药物因素等。
[1]关则兵,叶昌雄,王 赫.Sweet综合征误诊一例分析及其与血液病关系[J].现代医院,2010,10(4):35-37.
[2]孙本海,刘民厚.Sweet综合征20例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3):183.
[3]汤 蕊,王书杰.Seweet综合征和血液病[J].医学研究通讯,2004,33(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