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耐挫力的培养与历史教学
2012-08-15王俐
王 俐
(睢宁县第二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中学时代本应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是在这最美好的时光中却往往会发生让人悲哀的事情:部分中学生往往因为某些挫折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不珍惜生命?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换句话说,就是耐挫力差。现行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耐挫力教育也应该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呢?
一、身临其境,正确认识挫折
所谓耐挫力乃是指个体遭遇挫折后,能够适应、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近年来挫折教育已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班杜拉的替代学习认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他人在某一情景中表现出一定的行为,然后因这一行为受到了相应的惩罚或强化,这时旁观观察的学习者也会因别人的奖惩而从中学习得到一些东西”。[1]“健全的人格”、“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拓宽了传统思想教育目标的范畴。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学生们能够体验对人类在为争取物质和精神进步的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艰难困苦,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全人类、尤其是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摆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和在社会中的位置,正确认识到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从而树立更切合实际的理想和抱负,正确地对待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
在历史学习中,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耐挫力教育。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历史学科的独特性使我们尽可能多地占有丰富的资料,将最有用、最值得用的材料运用到教学中去。比如,在讲述日本侵华史时,可以将南京大屠杀的纪实录像放给学生看,同时附上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军民的大量真实的数据材料。之后,讲述大屠杀幸存者在今天的生活状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遭受了人类历史上罕有的摧残和蹂躏,也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挫折。对于这样的重大挫折,对于生活在今天和平与幸福生活中的初中生们来说是陌生而且遥远的,但是历史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样的历史呈现给学生们,更有必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在讲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这段历史,认为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历史挫折呢?”学生们有的说要“正确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因为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们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可能为中华民族的利益着想。正是这样才使得中华民族遭受了如此的挫折。”也有的说:“对待这一历史事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应该说如果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些层面,那么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知道如何分析和面对,从而使自己的耐挫力得到发展。
二、运用典型事例,正确对待挫折
中学历史新课程的目标是三维的,即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掌握上,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将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是人文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它包含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生动的历史史实是它的主要构成部分。真假善恶美丑,都在这个大舞台上上演。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耐挫力教育方面其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都通过与挫折的斗争最终获得了成功。如下面这一案例:
在讲到工业革命的时候,人们要开山,要掘挖河道,开挖隧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炸药,可是在发明安全的炸药之前,炸药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那时的炸药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是谁解决了这样的难题?那就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早在1847年一个叫索伯莱格的人发明了一种叫硝酸甘油的炸药,它的威力很强,但是稳定性非常差,稍不留神就会把操作人员炸得粉身碎骨。怎样才能把这种烈性的不稳定的炸药变成安全的能够控制的、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用途的安全的炸药?诺贝尔走上了一条比登天还难的路。1862年,他开始作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诺贝尔的五位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都没有逃过劫难,在研究安全炸药的过程中,死亡时刻都伴随着他。父亲由于孩子的死深受打击,不久就去世了。邻居们由于恐惧也向政府提出了控告。在实验中,他的一只耳朵被炸聋。面对失去亲人与助手的悲痛,面对邻居们的控告,诺贝尔没有放弃,也没有退缩。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于是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但这种炸药本身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等。针对这些情况,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诺贝尔又一次地战胜了挫折获得了胜利。如果诺贝尔面对失去亲人和助手的挫折时选择了放弃,如果面对邻居的控告和和政府追究法律责任的挫折时选择了退缩,那么人类的历史就有可能改写,诺贝尔也就成了一个普通之人,人们永远也不会记住他。诺贝尔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一定要坚强,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挫折,开辟另一个新天地。
三、引用名人实例,激励学生
战胜挫折的关键是自信。比尔·盖茨说:“我可以接受挫折,但我不承认失败。”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面对挫折时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就是因为有了战胜挫折的自信,才成就了伟业。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名人的实际事例,激励学生在挫折中充满自信,走出挫折的阴影。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与战争相伴。在阿克拉战役中,奥地利军队的人数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的几十倍。在经过多次交锋之后,双方都很疲惫。奥地利军队统帅派一名骑兵告诉拿破仑,双方都应该休息一下。这时,拿破仑只剩下二十五个骑兵,而敌人数量却有一千余人。
胜败似乎已经分明,拿破仑面对这可能是他一生中的重大挫折,该怎么办呢?
夜幕降临之时,拿破仑带着唯一剩下的二十五名骑兵突然冲进了奥地利士兵的营地。他让二十五名骑兵都拿着喇叭边往前冲边大声喊叫,睡梦中的奥地利士兵以为法国的援军突然到了,纷纷起来四下逃窜,场面十分混乱。尽管奥地利的将领一再让他的士兵坚决抵抗,可是乌拉乌拉的声音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英勇的法国士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战争很快结束。法军获得胜利。战后奥地利的将领问拿破仑:“到底是什么使你反败为胜?”拿破仑回答:“我从来就没有失败过,我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念与你们战斗,哪怕是在只有二十五名骑兵时,我也没接受失败。”正是这样的自信,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如果说理想是船,人生是海的话,那么挫折就是海面上的不测风云,而耐挫力就是指引我们达到理想彼岸的灯塔。在教学中进行耐挫力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在社会迅速转型和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对人文知识相对忽视的总体形势下,更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更应该强调耐挫力的培养。
[1]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M].上海教育出版社: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