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历史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因素浅析

2012-08-15江卫娇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制约普通高中高中历史

江卫娇

(淮北师范大学 附属实验中学,安徽 淮北 235000)

2003年4 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普通高中历史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1]对历史选修课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进行了如下描述:它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选修模块的设置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突出体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促进个性化发展,这也是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选修课程设计为以下六个学习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六个学习模块采用主题明确、中外相连的形式进行构建。

一、历史选修课的普遍性问题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于2006年秋开始实施新课改,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发现历史选修课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部分学校选修课成为“免修课”“不修课”。一些学校在高一、高二根本不开设选修课,选修课课本平时束之高阁,只是在高三下学期《高考考试说明》下发之后,才有针对性对高考指定的一些选修单元进行简单学习以应考。

2.一些地区和学校选修课的开设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或由任课老师代替学生选课,这样就使得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止于空谈。

3.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完全割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联系和有机整合,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陪衬,缺乏彼此间内容的相互渗透及巩固知识与启发思考的有机结合。

4.理科学生远离历史选修课。高中选修课的开设是面向高中基础年级的全体在校学生,绝大部分的学校会在进入高二时对在校学生进行文理分科,理科学生此时只需应对3门必修学科,在小高考中达到C等级即可,无需对历史选修学科进行学习。

5.一些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满堂灌”式地“一讲到底”,所谓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倡教学手段、方法及形式的多样性无从谈起。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高中历史选修课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那么制约高中历史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制约历史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因素

1.选修课的有效开设仍受旧的评价模式的制约

虽然新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因课制宜地制定评价方案”,但目前上级部门组织的大型考试仅有两大类: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仍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的学业水平测试到目前为止,考试内容只限于必修三本书的内容,未涉及选修部分。选修史是一项与学业水平测试无关的内容,是不挂钩的,那么如何使选修课成为高考中学生考试分数的一个增长点?但在现行的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重要模式的前提下,考试得高分才是硬道理,学生任何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分数反映出来,因而选修课的评价必然落实于传统的考试,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只是纸上谈兵,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一些学校在选修课的选择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功利色彩。

高考涉及的选修史部分如果真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那样让学生“自主选择”,那么也许会出现各所学校和学生所选的课程模块甚至教材版本不统一的问题,这无疑会给高考命题、考试组织增加难度。为了方便高考命题和组织管理,各省在《考试说明》中都指定了一些高考选修模块。

2.选修课的有效开设受到教师素质的制约

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上做一段讲话: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3]从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如何开展,开展的效果如何,教师是重要因素之一。

采用专题形式重新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是本次历史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选修课程的专题专业性特别强,并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大部分高中历史老师接受的主要是通史类的师范教育。教育部公布的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5%、91.98%、75.71%[2],其中高中最低,对长期处于中学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懂得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使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拓宽历史视野,是对一线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教学涉及的诸多问题是学术前沿和学术热点,也就是说选修中的有些问题是尚无定论的,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有些教师觉得这样的问题难以向学生交代,因此干脆不提。

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课程内容、教学教法、教学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实验区新课程的培训力度不强,虎头蛇尾,很多培训都是“岗前一次性培训”,部分培训内容空洞化、理论化,并未建立起老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和提高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并且参加学员中一线教师的比例较低,因而各级培训效果不佳,课改理念得不到有效贯彻。

3.选修课的有效开设还受到学校层面因素的制约

(1)学校硬件条件制约

选修课的是否能真正有效开设,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是这所学校的硬件是否配备,如图书馆藏书数量、多媒体及电教化教室配备。但据我了解,即使一些省示范高中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的数量也十分有限,更不说质量了。多媒体及电教化方面,一些学校多媒体及电教化教室数量较少,使用频率低,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不高。很多学校受到资金的限制,在硬件投入上有限,更谈不上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一些学科学术动态了。市区的学校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位置偏远、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了。

(2)课时安排的制约

我校高一到高三历史教学一直开设三个课时,新课改以来给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新课程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必修教材的教学进度显得紧张。高一、高二要进行必修三本书的学习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应考,高三之后要进行高考的复习,再加上选修部分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在原本课时就很紧张的情况下,对选修课投入较少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制约高中历史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因素的一些思考。改革的过程会遇到很多未知,也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但我想办法总比问题多,并且我相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一线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完成角色转换,在新课改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国的教育一定会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4-5-27.

[3]袁贵仁副部长在2005年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2005-6-15.

猜你喜欢

制约普通高中高中历史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