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实然困境和应然对策

2012-08-15刘方林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式师生

刘方林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新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爱好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愉悦和情趣的教学策略,能吸引学生,使教师授课轻松,学生学习愉快。

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和“学会”,更重要的是“乐学”,而有效教学和有效率教学正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实然困境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有了较大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法已经被师生所接受。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认识理解和解决这些现实的困境,对于师生教学相长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一)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后,那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支配下,教师提问的方式多样化,或是否选择,或填空,或自问自答。学生相应的培养成习惯性举手,仓促应对教师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安静状态。对于学生的回复,教师一般也只是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或不置可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所讲的内容,都是事先所预设好的,提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教师怎么反馈等都已经写进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若不合教师预设的答案,教师一般不予理睬,他们更关注的是怎样把一节课环环相扣,顺利地讲授下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恰恰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即使教师按照设计教案一口气讲下来,也未能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二)由“不发言”变为“乱发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教师在授课时严格要求学生听讲。教师在授课时候讲的多,学生回答反应的少,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一般很少有机会发言。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在强调“双基”的同时,更加注重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教师在授课同时,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切实推行新课改理念,就加大了课堂活动和提问环节,俨然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导致了不是问题的也发问,结果出现课堂活动轰轰烈烈,学生却学不到东西。

(三)学生主体性的忽视。

主体性是人们生存发展的主要尺度,学生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被重视,“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寻求”[1],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强调社会价值相对忽视个人价值,提倡师道尊严相应的学生个性受到压制。课堂教学中师生本是彼此地位同等对话的个体。实际表明,师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表现有二: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明显控制学生的欲望,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内容,选择什么教学方法,怎样组织教学内容等都是教师所控制的。其二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学生还不能相对独立,在人格尊重和主体地位两方面来说,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尊重。

“课堂教学的目的即以文教化,包括文化传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开发、改善和提升。然而现实中的教学活动却常常重传授轻探索、重统一轻多样、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重教师的话语权轻学生的学问,无法做到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2]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还不善于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们的首创成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精神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课堂教学的应然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实现观念与行为的统一。

新课改是一场关于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以提倡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教授者角色向学生素质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最终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发展,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基本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更要为了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更要把新理念运用于实践。由“满堂灌”向“满堂问”转化,确实是教学方式的一大变化。但无目的的“满堂问”绝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是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引起学生的思维思考。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考心扉,启示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二是提问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起点不宜过高,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让学生思考后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理论就是教师在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花最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优化的成绩。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有两项衡量指标:(1)质量和效果最优,(2)时间精力花费最少。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全班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成绩。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馈矫正的过程。学习的有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矫正的有效程度。[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创设合适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方法。在坚持高效素质化目标同时,能使学生体验到本学科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加强教学反思,优化和提高教师教学行为。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善于总结已有经验,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以后改正和提高教学行为,满足学生的渴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本学科的文化知识,更要求教师具有反思教学的能力。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透过现象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规律。最终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教师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自身反思教学,也与同行相互切磋和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反思内容中,可分为以下三点:其一,反思教学理念,要具体研究新课程所要求的理念,是否符合规定课标内容,仔细探究,更要把新理念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其二,反思教学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课堂教学是师生彼此思想和思想相互交流,人格和人格提升的过程。因而教师要时常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其三,思考学习方式,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人都要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常更新学习内容,更新学习思维。同时也应合理指导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四)突出学生主体,实现师生有效课堂合作。

“我们提倡的主体性教育,就是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整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的能力和魄力。”[4]突出学生主体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和经历,促使师生之间有效地合作。

[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2.

[2]李刚,彭伟.我国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J].江苏高教,2011,(1):81.

[3]徐妙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2.

[4]杨阳.主体性班级管理模式探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8.

猜你喜欢

新课改教学方式师生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麻辣师生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