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教育思想对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2-08-15郁彩霞
郁彩霞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十年,回顾这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从中获取更多的闪亮点指导今后的路程。生活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闪亮点,为从功利主义教育走向人本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那么究竟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在农村中学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如何贯彻?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源”与“流”
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博弈是现代教育的热点问题,它们之间究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平衡是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提到生活教育思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伟大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不过生活教育思想的根源远可以追溯到古典教育家苏格拉底那里。苏格拉底喜欢与人进行“产婆式”的对话,反驳人们只关注现世的财富、名誉、地位,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生活之上的美好和高贵。他认为教育之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寓美好事物于日常生活形式中,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对当下生活之上的更好事物的发现[1]。在这里教育不是在生活之中,而是在生活之上,是超越生活的。
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反对古典经院式的教育,指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就开始教育自己了。他在《爱弥儿》中这样写道:“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2]不过卢梭认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艺术的教化会使人走向堕落,只有原始的自然生活才能保持人的天性和道德的淳朴。这里的生活是自然乡村的原始生活,是脱离现代社会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如果卢梭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反现代性的,那么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对现代性的极力推崇。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说道:“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3]怎么做好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呢?答案就是科学技术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艺术文学等人文性学科则在教育中的边缘地位。从这种“教育即生活”的准备说可以看出教育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卢梭与斯宾塞的生活教育思想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这里的生活是世俗化的成人生活,忽略了儿童本真的当下的生活。
杜威在对前人的生活教育思想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以及“从做中学”。他强调:“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4]杜威对生活的概念做了界定:“生活不是指低等动物式的生存,而主要是人类的全部种族经验。它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社会生产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也包括非物质方面——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5]教育就是人类经验不断传递和更新的过程,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不必学习高深的系统知识,教育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能等同于生活,而应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现实生活的改善。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杜威并不能完全解决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生活教育这一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无目的性,因而受到了一定的批判。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批判和继承的老师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他强调要破除教材和学校学习的局限性,从“真”的社会生活中教育学生,冲出校门,过充满生机的生活。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生活教育思想的扬弃和超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深入实践并且不断修正,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及其构建的路径[7]。
二、农村中学实施生活教育拥有的优势
广大的农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中学是农村社会中的正式的学习场所,农村中学和农村社会应该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农村社会为农村中学的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中体验生活的心酸和快乐,让学生在自然的生命中学会勤劳、学会勇敢,形成坚强的品格。这正是现在学生迫切需要培养的精神意志。
(一)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是生活教育的基础。
农村学生在自然本真的环境中成长,与周边的生活实践密切接触,眼见耳听甚至亲手做,正所谓“做中学”,我院更应该利用这种优势,达到“教学做合一”。
(二)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是进行生活教育的动力。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建设农村的人才,这个责任很自然地落到了农村学校的肩上。农村学校在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农村本身的发展,使农村社会摆脱落后的现状,走上农村现代化民主的发展之路。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农村学校的生活教育指明了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农村学校的教育不能离开农村生活,应该在广阔的农村生活中造就学生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在生活中发展教育,用教育促进生活向前发展。
三、当前生活教育思想在农村学校教育中遭遇的障碍
生活教育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现代教育的闪亮点应该认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不过从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来看,这个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
(一)应试教育思想在农村学校根深蒂固。
农村学校的学生是接受应试教育最广泛的群体,以至于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中“素质教育”只是一面幌子,生活教育更是难以在农村学校大力推行。考试是农村孩子实现跳跃“农门”的主要途径,他们必须整日在题海中作战,以便在高考的独木桥中取得一席之地。坦率地说,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就是升学的教育,学校的重点就是在每年的高考中多考出几个大学生,学校的任务基本算完成了,至于学生的成长、学习的兴趣、全面发展等,学校很少顾及。很多农村家长衡量学校的标准是每年高考的上榜名额,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同样如此,不让孩子接触生活世界中的酸甜苦辣,以免浪费学习的宝贵时间。生活教育在这里遭遇了心理的抵制。
(二)教材的城市化偏向导致农村学校教育与农村生活脱节。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主要媒介,现今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材是一致的,据研究者分析当前教材的内容更多的是遭遇城市化设计的偏向,这种偏向不一定表现在课本中描述城市或乡村内容的绝对数量上,而主要表现在一种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上。教材中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对农村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吸引与诱惑,培养了农村孩子向往城市、疏远甚至嫌恶农村的情感。因此,发奋读书,脱离农村,做城市人,成了每个读书的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愿望[8]。由此造成农村生活教育与农村生活严重脱节,农村成了学生极力逃离的场所。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导致学校生活教育无处展开。
生活即教育,可以说家庭中的生活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场所,现在一些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不了解教育的一般性质和规律,不能运用正确的内容和方式对孩子教育,只是单纯地要求孩子追求知识和学习成绩,这对于在农村学校中施行生活教育理念造成了障碍。
四、生活教育思想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实施的对策
生活教育在农村学校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农村中学教育改革中贯彻生活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转变应试教育理念是贯彻生活教育的根本。
应试教育最终会被历史淘汰,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面向生活的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深刻认识到生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作用。
(二)乡土化校本课程是生活教育的渠道。
校本课程有相应的校本教材,乡土化教材是农村生活实践的反映。有学者指出:乡土性教材指反映地方文化、风俗民情的教材;或是植根于地方发展需要、介绍地方地理、物产、历史、文物的教材;或是介绍地方性农业生产知识及相关技能,倡导学生爱农村爱农民的教材,等等。[9]可以设想,如果每个学校都有反映地方特色的校本化乡土教材,在课堂中贯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让学生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亲自了解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农民,认识农村生活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
(三)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贯彻生活教育的重要措施。
由于国家财政制度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待遇严重偏低,造成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流失,更多的老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导致当前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偏低,极不利于农村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国家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能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教育。
(四)家庭中的生活教育的持续性是农村学校生活教育的基础。
农村学校应该发挥其对周边地区家长的引导教育功能,开展一系列的教育讲座,提高家长对教育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理解生活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只有家长及整个社会都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应该在生活中进行,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可能性,学校生活教育的开展才是应然的,也才是教育的基本诉求。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发扬并开拓生活教育理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VOL8,(2).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陶行知全集(5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邹晓东,吕旭峰.论陶行知对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超越[J].大学教育科学,2009,(6).
[8]余秀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9]征玉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乡土教材之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