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与法国教育
2012-08-15刘晓兰
刘晓兰
(沧州师范学院 教育系,河北 沧州 061001)
一、启蒙运动概述
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随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矛盾的不断深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迅速展开,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兴起的时代背景
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科学的迅猛发展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封建主义的主权、神权、特权之所以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占统治地位,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人们的迷信与愚昧。破除迷信,批判蒙昧主义,自然成了启蒙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它被称为“启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理性学说有了科学的依据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于是,欧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启蒙运动发源于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霍布斯和洛克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从18世纪起,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主战场。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法国能够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这场以人权对抗王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对抗蒙昧的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动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启蒙时代,曾出现过一批“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他们就是以伏尔泰、爱尔维修、卢梭、狄德罗等人为主干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观点虽不完全相同,却不乏相似之处。我们可把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反对封建传统教育;重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建立世俗的、免费的、普及的和对人人平等的教育制度。这些思想后来都深深地贯穿到法国的教育方案中。
卢梭是启蒙学者中教育思想上的巨人,他从多方面扫荡了荼毒人心的封建教育。一方面他主张教育应培养自然人,对儿童实施自然主义教育,要使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天性发展。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即归于自然。另一方面卢梭又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思想家,当他在设想新制度建立后的教育问题时,就特别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了。他认为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应由政府掌管,“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院为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以决定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人选和升迁。这些思想主要在1773年写的《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中有所体现。
爱尔维修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唯物主义派别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他认为人人智力,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教育民主化;他抨击了以人的天赋不平等论证社会及教育的等级制度合理性的贵族理论,否定天赋观念,倡导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智慧是后来教育的产物,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他反对贵族和教会对学校的垄断,提倡世俗教育。
狄德罗是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法国唯物主义者。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世界上的罪恶是罪恶的教育和罪恶的制度造成的,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进而启发人的理性,唤起对正义、善行和新秩序的热爱;狄德罗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剥夺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利用教育愚弄人民、扼杀天才的事实,主张将学校从僧侣手中收回来,交由国家管理,提倡世俗化的教育,并主张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制度。
拉夏洛泰是1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著名的法官。他的国民教育思想在其著作《论国民教育》一书中被系统地阐述。拉夏洛泰对教会教育特别是对耶稣会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他指出耶稣会是扼杀儿童心灵的场所,在那里,学生们不但不能学到所应掌握的知识,反而会厌恶学习;拉夏洛泰还从知识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角度说明了国家办教育的必要。他指出,“一个人如果不教他从善,他必然行恶”,“最愚昧无知的和最没有教化的时代总是最邪恶和最腐败的时代”。这样重要的教育如果托付给信从罗马教皇的教师,真是太荒唐了。因此,“法国民族需要一种只依靠国家的教育”。
三、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教育
在启蒙运动中,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勾勒未来新制度的蓝图,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为法国当时及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深远影响。
(一)教育世俗化
教育世俗化首先要求打破教会对学校的垄断,而将教育的管理权归还国家,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其次,教育世俗化要求教育转变社会职能,学校应为社会、国家培养人,而不是为教会培养人。所以学校应该从原来的培养牧师转为培养公民和爱国者。最后,教育世俗化要求以世俗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卢梭对宗教道德的虚伪深恶痛绝,主张从人的善良天性出发,培养博爱的道德和对劳动的尊敬,在民主制度下对青年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由国家管理、为国家育人,教育与宗教分离,这是教育发展的进步趋势,它促进了学校科学化的发展,加强了国家的作用。
(二)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有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将受教育权扩大到全体居民,即人人可以受教育。其二是女子将和男子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即教育面前男女平等。
在启蒙运动以前,法国初等学校数量少,教学质量低,有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存在很多文盲。中、高等教育方面形势更为糟糕,只是少数特权阶级及富贵子弟出入的场所,中下层阶级被挡在了校门之外,许多有才青少年被埋没了。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这一问题,国家也对此高度重视,并颁布了许多的教育法令来推进普及教育的实施。
(三)教育实际化
古典主义和神学在法国旧学校中占统治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与实际。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削减古典课程和神学课程,增加实际有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实际化的要求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实际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为现实服务、教育与生活联系、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是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的进步趋势。
(四)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是举起自然主义教育大旗的人。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卢梭提倡教育要返回自然,禁止一切人为的束缚和矫揉造作。他要求以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来培养自然人。他说:“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所以要造就理想的人,必须推行自然主义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开启了教育心理化的先河,影响深远。
[1]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贺国庆.外国教育专题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