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体系
2012-08-15韩禹锋
韩禹锋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进入二十一世纪,美术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而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蕴藏高目标的要求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专业化教育,由于其人才素质、教学方法、思考方式等多方面的特殊性,无论是美术学院还是音乐学院,往往都以独立的专门化的学院机构授业施教。在目前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现有的艺术院校经验性教育方法占主导地位已不适应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专业院校美术教育的强势发展。故而,基于悠久的精英型美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方法经验性积累之上,融合世界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从教育本源为切入点,遵循美术教育人才培养规律,采取从教育方法论理论指导美术人才培养实践,再从实践中提炼内在规律和原则,并进行多元化的研究整合;尝试以试点方式探索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方法论的要义,以辐射美术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的研究思路,对美术学专业教育发展做前瞻性的思考、实践、探索和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是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
美术教育的实现应是多形式、多途径的。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愈加成熟的今天,美术教育更趋多元化及注重与其他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融会,并且越来越随着时代经济、信息、科学等方面对其深层的影响与介入,开始更加关注到与社会各方面意识形态和各行业知识的交流与实践。多元化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普遍特征。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民,要做到和平相处,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尊重各自的文化和习惯,保持一种社会的多元状态。艺术从多元角度出发,各种艺术都有存在的价值,不管是亚洲艺术、欧洲艺术,还是通俗艺术、高雅艺术都不应厚此薄彼,更不应极端地排斥某种艺术。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显得十分重要,学校美术教育应面向世界文化,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大量丰富的世界优秀美术作品,使他们掌握和通晓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及语言,了解电脑设计、铜雕艺术、陶瓷制作等技术,并参与实践。还应告诉学生美术作品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个性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生,并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出来的结果。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具体美术形式的历史及特征的过程中,掌握和识别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从而感知世界,认识人类,不断地继承和汲取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积累人生的间接经验,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情感、素质、人格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人民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美术教育在此任务中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具有成效的学科之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又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语)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该鼓励学生立足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表现出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理想化思维等。
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由独创性体现出来,是个性的产物,取向是求异。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思维的新颖独创性,爱护新思想的幼苗,允许探索中的失误,细心呵护突破与前进的萌芽。
三、培养审美意识是美术教育的核心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鉴赏和创造教学完成审美教育的,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端正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净化情感,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乔治·桑塔耶纳认为:“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培养人的审美感觉是十分重要的。美术主要是诉诸视觉的,相应地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视觉意识的建立。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原因,人们的视觉意识在逐渐淡化。大多数人的眼光是用于实际生活的,尚未能有给自己带来充分的审美愉悦的眼光。譬如:对一棵果树,如果专注于它的生长、营养、果实,就是实用的眼光;如果观赏它的姿态、形状、色彩,就是审美的眼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环境、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还要使学生理解并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诸如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对称、均衡等形式法则,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以强化,审美品位得以提高。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等是当前形成青少年审美趣味的主导力量,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这些东西,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审美教育虽然在赢得年轻人的注意力方面无法与大众传媒抗衡(如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和作品欣赏等),却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审美趣味与风格,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升华审美情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1][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胡凌,吴廷玉.绘画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李新生,张健伟.美术教育论与教学法.开封: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