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岂可随意分——沃兴华《我创造,故我存在》一文读后

2012-08-15徐学标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篆隶二王书风

徐学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沃兴华先生是当今书坛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所参与提倡的“民间书法”、“流行书风”,以及有关言论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和非议,他在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也时有新说。他在《中国书法》2004年第11期上发表的《我创造,故我存在——书法传统再认识》一文,便是其中的一篇力作。该文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传统,用创造的理念来阐释传统,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我通过对该文的仔细研读分析,觉得沃先生对传统书法的论述存在简单化、随意化和想当然的错误做法,客观上有歪曲传统之嫌,有必要予以辩驳。

“传统”在历史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最初是指帝业皇位的世代相传,如《后汉书·东夷传·倭》:“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南朝梁沈约《立太子恩诏》云:“守器传统,于斯为重。”又据《明史·席书列传》:(书云)“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子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从子为皇子者也。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夫得三代传统之义,远出汉、唐继嗣之私者,莫若《祖训》。《祖训》曰:‘朝廷无子,必兄终弟及。’则嗣位者实继统,非继嗣也。”可知古代的“传统”指传继皇位帝业,即所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也。后来引申为指儒教学说的传承,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云:“儒教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现在则用来泛指一切对后世有影响力的社会历史文化,如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而沃兴华先生却硬是将传统一词肢解为“传”和“统”两个词来加以诠释,认为传统包括两层意思,“传指传播、流传,其影响力主要是横向型的普及;统指统辖、系统,其影响力主要是纵向型的绵延。”我认为,这种将“传”、“统”区别开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传统”一词的割裂和曲解。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按《说文·人部》:“传,遽也。 ”《辵部》:“遽,传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云:“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可知“传”的本义原指用车来传递输送。“传”、“遽”连用则指传驿,即通过驿站提供车马的方式来递送。如《周礼》:“行夫掌声邦国传遽”注云:“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玉藻》:“士曰传遽之臣。”注云:“传遽,以车马给使者也。”后来“传”行而“遽”废,“传”字遂兼有传递之义,并引申为传播、流传等义。而流传既有横向传播之义,又有纵向延续之义。传统的“传”,即取纵向延续之义。如《字汇·人部》:“传,续也。”《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陆德明释文曰:“传者,相传继续也。崔云:传,延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人人自安乐,无战之患,传之万世。”《汉书·窦婴传》:“父子相传,汉之约也。”沃氏称传统的“传”主要是指横向型的普及,恰恰是说反了。而指“统”为纵向型的绵延,也是不对的。按《说文·系部》:“统,纪也。”“纪,别丝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可知“统”的本义指众丝之绪,纪为一丝之端。“纪”、“统”连用,泛指茧丝的端绪,如《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统”字后来引申为系统,即由横向各端整合而成的系列。而所谓“统一”,也就是将横向各端总为一系。故“统”的意义在于横向统辖,而非纵向的绵延。只有将这种横向统辖的系列世代延续,才能成其为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才能称之为传统。单独言“传”、言“统”,均非传统之义。另外,从传统这个词的结构来看,“传”指世代相传,是动词,“统”指系统,为名词,“传”是用来修饰“统”的,因此“传统”一词在结构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沃兴华先生将“传统”一词分裂为横向普及和纵向绵延两种含义,进而把书法史上的传统分为有传无统(秦汉魏晋南北朝)、有统无传(唐宋元明)及有传有统(明末清初以后)的三个阶段。沃氏认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字体演变剧烈,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字体书风,……一个时代的名家只影响一个时代,不能充当下一时代的典范,因此,当时的传统确切来说是横向普及型的,属于传,因为不能跨时代,不能前后相续,所以不成其为统。”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试问哪一个朝代只有自己时代的字体而不受前代字体书风的影响?哪一个时代的名家书风只影响其所处时代而对其后世就没有产生影响?否则秦汉的篆隶与魏晋乃至唐代的篆隶之间,以及东晋南朝的楷、行与初唐的楷、行书风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曹魏时的钟繇和东晋时的二王之间,以及二王与南朝书家乃至唐宋以来帖派书家之间,它们的传承关系又如何理解?难道说东晋的二王书风也没有对后代产生影响吗?这与沃先生下文所说不是矛盾的吗?实际上,凡属汉字,就算是不同字体,它们之间都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何况是同一种字体,怎么可能不对其后的时代产生影响?所以沃先生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传统说成是只有横向普及的意义,不能前后相续,不能产生跨时代的影响是十分荒谬且毫无根据的。

沃先生说:“楷书出现以后,汉字字体的发展就此结束,书法艺术的历史主要表现为书体的不断演变。因为这种演变都在流行的楷书和行草书的字体范围之内,所以其中的代表风格不仅能被当时人所取法,而且也能被后代人所继承,成为‘万世一系’的统。”这里所说的代表风格,当指二王书风。沃先生认为唐宋元明是二王帖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羲之成为书法风格的集大成者,成为书法审美的唯一标准,成为书法界的大成至圣。”“由此衍生出帖学书风,宋元明清,代代相传,成为当时唯一的统。”这种观点,同样也是非常片面的。首先,楷行草书出现以后,汉字字体的发展虽然结束,但篆隶并未就此消失,而是继续流传了下来。如盛中唐篆隶书体的复兴,产生了像李阳冰、韩择木、史惟则等这样的篆隶大家。故此时书体的演变并非只在楷书和行草书的字体范围内进行。其次,虽然自唐太宗李世民罢黜百家、独尊王羲之,以及宋代刻帖盛行以后,二王书风一时成为书坛的主流、帖学的正统,但并未达到一统天下的地步。如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的取法南北碑刻;颜真卿的远承家学;宋四家中,苏东坡的偃卧肥扁,黄山谷的长枪大戟,也非二王书风所能概括;至于元末倪瓒、杨维桢,以及晚明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更是各出机杼,不袭故常。因此,说二王书风是当时唯一的“统”,王羲之是书法审美的唯一标准,也是不能成立的。

沃氏又认为,自明末清初以后,碑学兴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传才与东晋二王以来的统被一视同仁地取法和继承,传与统才开始没有区别,组合成为一个词,表示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既然要到了明末清初以后“传与统才开始没有区别,组合成为一个词,表示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那么明末清初以前,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所谓“传”与东晋二王以来的所谓“统”还算不算是传统?算不算是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呢?

总之,沃兴华先生所述中国书法史上的传统概念不清,前后矛盾,错漏百出,且与历史事实不符。其根源在于他将传统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随意地割裂开来,并做出了错误的训释,进而影响到他对书法传统的判断,造成了对传统和历史事实的歪曲。传统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传统内涵,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传统;但传统这个概念却是固定不变的,不能用所谓“发展”的眼光来对它进行随意的割裂和更改。书法史上的传统内涵丰富多彩,不能用一分为二的所谓“系统”来进行简单的划分,而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来加以研究。作为现代人,我们还必须用现代的观念来阐释传统,赋予传统以全新的意义,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传统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尊重传统,尊重历史,而不能借所谓的“创造”之名来篡改传统,歪曲传统。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沃先生提出的三个观点分别改为: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传统,有现代的观念来阐释传统。质之沃先生,以为如何?

猜你喜欢

篆隶二王书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清·傅山论书句
书法好入门(十二)篆隶古法(下)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
书风诗韵
书风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