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联系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黄宾虹笔墨山水画

章 骞

(安康学院 艺术系,陕西 安康 725000)

一、中国山水画临摹与写生的联系

(一)临摹与写生的渊源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自古以来,都与临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画当以古人为师,继而以造化为师,最终以心为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道路,因为通过临摹,可以掌握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这样才能写生。怎样对自然景物进行写生呢?需要掌握历代各宗派所不同的用笔、用墨、皴法等艺术特点加以贯通,取其所长,然后才能师造化。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做起来却比较困难。那么为什么要临摹,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中国绘画这种语言形式的核心——笔墨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并经过长时间的,一辈又一辈的绘画艺术家不断地继承、完善、创造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就要掌握这种语言的核心,如同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一样。

语言首先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文化,特别是中国水墨画的语言,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特殊性,它在现实中的表现对象身上是看不见的。笔墨是对自然现象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的,结合中国文化哲学理念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

要掌握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就必须向前人学习。在掌握这个语言的基础上,你才可能进入这个领域,才能通过写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你掌握的程度取决于你对这种语言的把握程度,而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临摹。

黄宾虹提出“师今人,师古人”是主要途径的临摹,说要以“朝斯夕斯,终日伏案”“十年面壁,朝夕研练”的态度对待临摹。在他看来,临摹是学习前任理法、作品“由旧翻新”的必经之途。它说:“舍置理法,比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进乎迂。”“宁迂勿妄”所暗含的是对临摹学习理法的重视。

(二)临摹过程中的学习

临摹是文化传承的必要途径。那么我们在临摹中要学习什么,又如何指导写生呢?

首先,中国传承文化的精神,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传承美学思想和中国画艺术规律、创作规律。虽然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传承的,每一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但是规律是不变化的(大自然的规律)。只有了解一笔一墨,扎扎实实地对传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你的艺术才会有坚实的根基(就像建楼必须有很的根基一样,如果没有打好根基,那么楼到最后还是会倒塌)。

要重视中国画的规律,本身它就是一种程式化的绘画形式。它的规律和边界,却常常被人所忽视,我们通常临摹的时候只知道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临本上画成什么样我们就画成什么样,一模一样就算临到家了,而合上临本却又恢复到自己原有的水平。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很困惑,难道我们是为了造假还是什么?当我们离开范本再去写生的时候却发现临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哲学里面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左就有右,有不变就是有变的因素,不变的因素保持其事物的稳定可变因素使事物得以发展。黄宾虹说 “山水画章法屡变,笔墨不变”,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要守规则,你才能在这个领域内生存,否则就失去了特有的形式。(当然世界的万物都要守这个规律,我们在学习别的领域的知识也一样例如:学习书法、学习文化知识,等等。)

所以说临摹就是不断认识、了解规律的过程。只有了解规律,了解用笔用墨的规律,你才能在写生中应用,临摹才能起到它的根本性作用,不然临画只是临画,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临摹就会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其次,还要注意从一笔一墨学起,我们在临摹中要从一石一树开始,对一树一石进行彻底的分析、推敲、理解,日积月累,了解山川的结构变化和树木的穿插规律等。如果会画一棵树,就会画千千万万棵树;会画一块石头,就会画整座山,就像我们都是人,每个人长得差不多,都有相同的地方,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一样,只是不同国家、地区会有细微的差异。(比如中国人的头发普遍是黑色,而法国人基本都是黄颜色;有的鼻梁高,有的鼻梁低,等等。)这是学习中国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且我们在临摹画之前要对名家范本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一树一石开始,研究它的构图方式、用笔用墨、皴法等特点,处理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再动手,知道它的方法、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是照抄。一模一样,这种“死临”会造成“古板,思维僵化”,如同形貌徒存的临摹最终会导致中国画的衰退。临摹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目的还是要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但取消临摹,直接写生就是大错特错的。临摹是必需的,只是如何临摹,如何善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要临其意,不要只顾临其形。我们常常讲要“师古人之迹且师古人之心”。也许理论大家都明白,却用不到实践中,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导致写生没有章法,胡涂乱抹。

黄宾虹认为临摹要在“得神”而非“貌似”。他说:“临摹古人名迹,得其神似者为上,形似者次之。有以不似原迹为佳者,盖以遗貌取神之意。……若以迹象求之,仅得貌似,精神已失,不足贵也。”

最后,在我们的临摹与写生的过程中还要阅读相关理论、美学、史学、哲学等,都会对学习山水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用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并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及各家个派的特点面貌,有重点地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与自己性格比较接近的优秀的大家进行学习和研究,体会传统大家的创作经验和具体技法。由浅入深地研习,再加上艰苦的实践,要达到对大师的意蕴领烂熟于心,这样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临摹画时要尽量先吃透一家,不要贪多。如果学这家,又学那家,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并且不要“出脱太早”,一般画家的根基和修养不够就自立门户,是不成熟的表现。

(三)临摹在写生中的体现

黄宾虹是20世纪举世瞩目的大画家,他的山水画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其“浑厚华滋,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以及内美蕴藉的精神,为古典与现代山水画艺术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标榜。那么这位大师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临摹有着怎样鱼与水的关系?他一生之中,有一半的时间(五十岁之前)都在学习传统,可见其对传统的重视程度。

早期黄宾虹师承其新安派,如李流芳、弘仁等,其绘画章法多似古人,多用披麻,用笔讲究笔笔分明,无一不似古人的风格。其画风“疏淡清逸”可以认为是“白宾虹”。黄宾虹越是早期的作品,越是带有明朝画家的“枯硬之感”。代表作品有:《仿进道人笔意》、《山水屏之一》、《山水屏之二》《山水屏之三》《山水屏之四》等。此时明显带有南派绘画的腻弱的习气。中期(1924年)以后,改新安派的清逸疏淡为元人吴镇的“厚、重、黑、密”的绘画风格,实现了由“白宾虹”向“黑宾虹”的过渡。 作品《钓台》、《昭潭》,写生《湘州古渡》《蜀游之作》等这一时期他脱离古人樊篱,笔墨由枯硬变为松秀,画风趋于繁密,画面比较满,而且厚重力度明显不足。而写生,使黄宾虹真正体会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内涵,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变为“黑宾虹”。后期此时黄宾虹将青绿和浅绛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二者的完美结合,成为他艺术风格的最终追求。代表作品有:《江居》、《湖西山居》、《北平归后》、《青城樵者》、《富春山》。从这三个阶段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脉络,看到临摹对一个人风格成长的重要作用。这里只是以黄宾虹为例,然而根据每个画家的爱好,性格的差异可能产生影响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受其影响。

(四)写生对临摹的作用

然而,只有传统,没有写生也是不可取的,没有写生,就等于没有这个画家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与感悟,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的笔墨必须顺应当代文化的内在本质才能发展,才能生存。只继承不发展,没有时代的痕迹,没有新思维的注入与活力,而妄谈传统的发扬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并且石鲁说:“我们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见“师造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认识到写生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的积累,(例如对大自然规律的了解,树石结构的分析,以及四时的变化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大自然中一些纹理等自然现象对一个画家的启发,等等)这些绘画元素的积累,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很好的资本。用这些绘画元素与传统相比较发现他们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当然要把传统转化为写生,也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要有很大的勇气和毅力,不断地在写生过程中,强迫自己把临画所学到的东西用到写生中去,这一点是非常难的。但是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将学到的东西与现实相融合,要有时代气息。写生在临摹中也起着承接的作用,大自然的奥妙可以在写生中得到挖掘。

写生的作用:(1)通过写生可以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将传统融化入自己的血液中,更好地以画者自己的感受,表现自然。(2)通过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自然为师,丰富和创造更多的表现形式。当然在写生中我们也要不断地突破旧的笔墨旧程式、旧语言的勇气,也就是要有尝试新笔墨、新手法、新语言的勇气。

只有在写生中不断地有新的血液的输入,中国文化才能更加健康地传承下去。李可染先生讲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就证明了这一点。

临摹古人不如写生之高品,然所谓写生可以推翻古人。舍临摹而不为,妄意写生,非成邪魔不可。黄宾虹强调:“中国画必须先临摹。”

二、临摹与写生的重要性

临摹与写生,关系到中国画如何延续,如何创造,如何保持自己的形式语言特点等根本性问题。黄宾虹坚持的临摹,“师造化”的路线方法,已由他的艺术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近一个世纪,美术院校也没有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这样的中国画大师。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后写生,即先掌握笔法和中国画之理,再面对自然。舍临摹而不为,妄意写生,非走入歧途。这是强调不丢掉中国画特点前提下写生的原则。

三、如何看待临摹与写生

如何看待临摹与写生现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画教育的一大问题。现今的许多教育家和改革家大都提倡对景写生而贬低和否定临摹。多数传统画家坚持着师徒传授,从临摹入手,再师造化的方法,但具体情况与结果各有不同。那么新时代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要学习传统山水画不仅是一场笔墨游戏,而且是一种精神深处的归宿,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过程。所以这就是要把临摹—写生—创作作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我们的理想才能实现。而且我们在学习古人的时候要“用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除学习绘画技法外,还要学习、研究画论和阅读古今名画。体会古代大师的技法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心领神会,与古人达到共鸣,通过实践看到古人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有出路。如果不重视传统、创新、写生,绘画也就无从谈起,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写生与临摹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蒲松年.中国美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李玉田.血脉的回响.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3]叶子.名家讲稿:黄宾虹山水画论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殷虹蕾.古代山水画论备要.人民美术出版社.

[5]杜文涓.感悟之道·中国传统山水画心物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6]曾三凯.气结殷周雪.文化艺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黄宾虹笔墨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笔墨厨神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笔墨厨神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