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现实的一面镜子——试论安迪·沃霍尔的艺术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沃霍尔波普安迪

闫 真

(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工业文明的日益成熟和电子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麻烦。譬如照相技术对于传统写实绘画艺术的冲击,譬如现代科技条件下艺术媒介的增多对于传统艺术门类视觉经验的冲击,特别是具有思辨精神的现代艺术理念对于传统艺术的消解和渗透,等等,都是20世纪艺术家无法回避的现实。而20世纪60年代,新一代人的价值观取代了传统;深刻的、精英的、历史的、绝对的、永恒与唯一的,这些价值观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瞬间的、速度的、机械的、现实的、重复的、运动的和大众的。新一代的艺术家以重创经典、标榜自我、颠覆传统艺术理念和实践模式为出发点,他们渴望创立新的艺术样式,寻求人的个性解放,找回精神世界的自由。波普艺术就在那时兴起。

一、关于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POP是英文popular的缩写,意为“大众的、通俗性的、流行性的”。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和官僚阶层的特权,也不是肤浅的对生活方式的描述,是相对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而言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文化,是流行、民主和机器结合为一体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大众传媒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左右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促进商品流通。同时,现代传播方式和大众传媒也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视觉感受性。电影、电视提供鲜艳的画面,不断使人们对瞬间变换的图像产生敏感性,挑起人们视觉神经的兴奋,一直处于不断被刺激的状态中,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封面女郎、影视明星、连环画、报纸杂志都是通过现代印刷技术成批制作而成的,新奇的、活泼的视觉形象刺激了民众的注意力。大众传媒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高效的传播技术,将艺术、审美迅捷直观地带到大众身旁。我们脑中似乎已经没有了“高雅”与“通俗”这些概念,这些趣味等级的划分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艺术的核心任务已经不是提供审美,而是提出问题,对任何既定的艺术观念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同时,作为社会活动的艺术活动也把社会本身囊括为它的批判对象。艺术既对自身,又对世界提问,但前者是基点。这样说来,波普艺术既是对流行文化的赞美,又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波普艺术与商业文化一样,不要求接受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简单得只要能一眼望去便能让图像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可。而日益扩张的现实世界既是波普艺术的背景,又是它的材料,这个世界正是消费社会和图像世界。这个时代里,大众意识取代了精英意识,似乎这个时代是“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时代。”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产生了安迪·沃霍尔,正如他的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恰好迎合了美国一向崇拜英雄的爱好,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在那个年代,不经意间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英雄,而这句名言正是美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形象化的描述。

二、关于“15分钟”

安迪·沃霍尔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的访谈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会出名15分钟。”现在是有关安迪·沃霍尔报道中常看见的一句话。在这里他为什么说出15分钟而不是10分钟,30分钟?在他的访谈中,会发现他经常说出在媒体上流行的客套语或用词,其他艺术家创造的说辞,还有他在关于他的评论中发现的关键词。他喜欢在别处取材挪用到自己访谈中,他用15分钟的长度,极有可能来自当时的早期播音节目,以及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新闻节目的15分钟标准长度。这些播音节目的长度甚至被使用在许多播音节目的名称中,如“与宾·克洛斯比的15分钟”或“骆驼一刻钟”,两个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广播节目。而安迪·沃霍尔酷爱电视节目,他的生活中离不开电视,有次记者访谈他关于结婚的打算,他说要和电视结婚,对于他来说,有电视已经够了。此处虽然挪用了别处的15分钟,却体现了安迪的深层思想,那就是艺术可以大众化,人人都有15分钟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激励了人们,也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关于作品

今天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商业广告、商业招牌,那么招牌可不可以是艺术?广告可不可以是艺术?艺术源自哪里?儿童们学习的歌曲或许已不单单来自学校,大多来自电视广告。影响人们的也不是博物馆艺术馆,而是街头的广告招牌、电子仪表板等,人们的视觉影响来自到处充斥着商业广告的消费世界。此时媒体开始转变,而艺术可能无处不在。安迪·沃霍尔就把商业形象、传媒图像拿来“复制”到他的绘画中。当然,这些并不是说明他对这个消费社会与图像世界的崇拜,他之所以选择它们,动机很单纯,只是顺手。就如他的代表作《坎贝尔汤罐头》,他说他画这个只是因为他几乎每天都喝这种罐头。他也画可口可乐。在那个时代,可口可乐几乎是美国的象征,但他对可口可乐瓶图像的排列也只是停留在为可乐瓶而绘制的图像上,排列手法正是他在强调这是图像而不是真实的瓶子的手段,否则他就应该用错觉手法描绘出一堆立体的有投影的可乐瓶。他说:“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美国开始有了一个传统,那就是在那里最有钱的人与最穷的人都享受着基本相同的东西。你可以看电视喝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也喝可乐,里斯·泰勒喝可乐,你想你也可以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更贵的可乐,你喝的与街角叫花子喝的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好。”这也是他“艺术平民化”主张的显现——取消等级的划分。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事物被他作为构成作品的基本元素,然后反复复制单一元素并加以分组是他完成作品的方法。正如他的那句名言“我认为我的意图是在每天的事物及日常的态度中搜寻史诗。 ”[1]

安迪·沃霍尔的另一幅很有名的作品是 《玛丽莲·梦露》,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美国人,都不会忘记那个在地铁口捂住被风吹起白色长裙的少女。直到今天,那张穿着白色长裙站在地铁口的梦露照片,仍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她就像一个符号象征那个时代。带有艺术家敏感气质的沃霍尔利用梦露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把一个娱乐明星毫无修饰地展现在画布上,巨大的画幅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庸俗和高雅、大众和精英已经没有了区别。梦露如同标本一样,重复她的头像已经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象征符号,同时安迪·沃霍尔也成了美国波普艺术家中的明星。他的作品《电椅》有意流露出对死亡的否定和麻木不仁。画中的电椅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它仅仅是作为一个物而存在,这个物与“电椅”这个词本身是断裂的。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它是电椅,抑或是一把普通的装饰椅、家具而已。正如安迪·沃霍尔本人所说:“当你反复看一幅可怕的画面时,它实际上就不会有任何效果。”因为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形象而已,在这里沃霍尔摒弃了现代主义对自我表现的强调而是重新回到了形象,回到了事件本身。用他自己的话讲:“我看待事物,总是喜欢看它们占据的空间。我总想那空间出现,使之回复原状。我的形象制作,不是为了改良它,而是使它比原先更直白,比原先更有说服性。”他的作品都体现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反思。

三、关于重复

重复是安迪·沃霍尔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他用棋盘式的方格不断地重复排列着生活中的流行元素。与其他传统手法不同的是,沃霍尔借鉴印刷术的缺版效果,有意识地对每一重复头像的色彩予以调整和区别,让这一具有单调、呆板的元素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他对这种媒材性的重视超过了任何一位波普艺术家,他对媒材属性的尊重已不再基于一个审美的目的,他只是强调着媒材这个事实。他找到了丝网版画这一最适合复制的方式,而他的重复、排列手法又强化了这一方式的效果。安迪·沃霍的作品纯粹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以至于在普拉岱尔看来,他的梦露系列几乎就是莫奈的干草垛系列。“假如说,印象主义通过对同一题材的不断重复,将画的‘内容’从绘画中去除了,那么这一回,同样的重复穷尽了绘画的对象,从光线到媒体形象的过渡,结束了对事物真实性的假设,而只注重它们的表现。留下的只是些‘信息’”。[2]

安迪·活霍尔借助重复的手段制造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效果,一张张巨幅的画面以排山倒海之势展现在人们面前,站在画面前,巨大的阵势与重复的画面,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的的确确给人留下了一些信息。反复强调的图形,商业广告常用图形等都借助于重复而变得更有意义,原有的属性已经被剥离,一种新的意义悄悄地被赋予。这种重复使得作品隐去了单一的母题表现效果,反映了机器复制时代和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通过不断地重复陈列呈现,平淡转化神奇,粗俗也变得高雅起来。他的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那些不断机械重复的图像就像商业社会中人们平庸、千篇一律生活的真实镜像。苏珊·朗格说:“符号最主要得功能——将经验形式化并通过这种形式将经验客观呈现以供人们参考、逻辑直觉、认识和理解。”[3]安迪·沃霍尔就是捕捉这些流行符号,准确地从过量的超负荷的宣传文化中把握美国社会和生活中某些永久性的东西。当然,也塑造了自己的伟大的艺术形象。“沃霍尔最伟大的作品是他自己。”对于这一被重复无数遍的评论我们应该持怀疑态度,但不容置疑的是沃霍尔的确是作为一个波普艺术家而活着,也有十足的波普艺术家派头——一个冷酷超脱不置一词的观察者——这是他苦心经营和维持的形象。当你访问他时,他却很淡定地说:“如果你想了解全部的安迪·沃霍尔,只要简简单单看我的绘画,我的电影和我本人的表面,我就这样,没有更深层的隐藏背后的东西。”他认为艺术应当反映大众生活的平淡、平等。“我之所以以那种方式作画,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是一台机器,我以为无论我用机械的方法创作出什么,那都是我想要的”。[4]

四、结语

无论是机械重复的罐头、美钞、可乐瓶,还是不断重复的明星头像,他都异常冷静地看着并描绘着。1979年,沃霍尔为社会名流所作的肖像展在纽约展览时,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皮特·沙多称赞他:“以前有过像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么?他这么冷静、坦率而真实地记录着美国社会的变化。”[5]当批评家被艺术家的作品感动时,他们会不自觉地用这样发自肺腑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将汤罐头画或是美钞画带进高雅艺术的殿堂,而这被认为是对神圣的亵渎。今天看来,他并不是那么痛恨高雅艺术,只是试图改变艺术的本质,希望永远消除横亘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任何明确的界限,突破传统绘画和商业绘画之间的区别。有人说安迪·沃霍尔是艺术的救世主,也有人说他是艺术的掘墓人,大家褒贬不一,他的艺术价值在生前也并不被广泛承认,它们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期许,他改变了美国艺术的现实和理想。了解了他你会心生感激,你会更加了解美国。正如约翰·卡普兰斯(原《艺术论坛》编辑)所说:“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好像只是通过形象的选择,就迫使我们睁大眼睛关注我们生存边缘的那种生存。”[6]他创造了一个广泛的感知世界、视觉世界、平民化世界、实验性世界、反精英反传统的世界,他用一生实践完成了对传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反讽和不屑。这么一个独特的艺术家,艺术因他而完善,他的离去也带走了一个时代。他本人及他的艺术成为后世相传的佳话和经典。

[1]Lawrence Alloway,op Since 1949 Art Forum,Octo.2004:61.

[2]让·路易·普拉岱尔著.董强,姜丹丹译.当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42.

[3][美]苏珊·朗格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25.

[4][法]让·吕克·夏吕姆.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

[5]皮特·沙多.沃霍尔和阶级内容.美国艺术,1980.5,(总68):112.

[6]约翰·卡普兰斯.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展览图录.帕萨的那艺术博物馆,1970:49.

[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8]鲍栋.波普艺术与现代艺术.美苑,2005,(2).

[9][英]GeoffNicholson著.吴菊芳,赵末桥,胡明霞译.安迪·沃霍尔——永不结束的15分钟.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10][美]肯尼斯·戈德史密斯著.任云莛译.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1962-198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马莉.解读波普艺术.美学与艺术,2008.10.

[12]安迪·沃霍尔著.卢慈颖译.安迪·沃霍尔的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猜你喜欢

沃霍尔波普安迪
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
波普先生的企鹅(四)
波普先生的企鹅(三)
成为安迪·沃霍尔
《波普系列之红》
波普之上
机器人安迪
看电影
手机不通
安迪·沃霍尔的“中国”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