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夫作品中的城市人生
2012-08-15申柏
申 柏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这个时代的艺术已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画家雷恩·科索夫作为伦敦画派的一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其作品直指当代,因此其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在美术史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科索夫的绘画正是其生活本身的写照,像是一部人生的日记,记录下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学习大师的过程和自己情绪的表达,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并在绘画中能自得其乐。
一、单纯的题材
教堂门前成群的人成为科索夫绘画的母题,像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表达出同一种事物给他传递的不同感受。这是对城市的一种观看方式,也是科索夫的观看过程,这种特殊的视角反映出画者的心境。从他本身的视角来说,他所画的对象都是最熟悉、最理解和最有感情的人和城市场景,而这些直接构建了他所表达的城市风景的精神特质。他表达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城市的状态,表现出了生命的力度,表现出了一种深刻的平凡质朴的美。只有朴素,才能获得与生命同在乃至永久不朽的价值。科索夫的作品正是具有这种内在力量和强烈的生命力,而独立于它可能表先的对象之外。
从城市本身来看,现代的城市不仅是一个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是一个生活中心、劳动中心、政治文化中心、信息中心,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主要属性为多样化和兴奋的独特生活方式的象征。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世界之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城市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才是城市本身,除去城市的风景的物质状态,我们可以看到的正是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生命色彩”的真实写照。
二、独特的视角
科索夫是一个绘画方式很像塞尚的画家,他没有惊人的题材,但语出惊人,用城市的人生描绘着伦敦的一切。正是在他画面中的这种远离对事物的描绘的绘画状态,更有效地对表达气氛进行渲染,映照出城市的生命状态。
“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不同方法的历史”。在科索夫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新的视角,这正是一种远观的视角,而正是远观的特点使画者放弃了更多的细节,使作品中对象的精神状态了然于心,更直接地回到观看本身。在这里他运用一种风景画创作的观看方式,自然或不自然地包含着自己的强烈的主观因素,科索夫在这种感受上的独特能力为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语言创造了先决条件。他把关注点放在所看到的母题的总体精神之上,以远观的态度来诉说心灵的真实。从绘画种类上分析,风景画不像肖像作品那样,更远离功利目的,远离政治等其他因素。这种观看方式是更加纯粹的,很少迎合他人而只是反映自己,这种方式是很自我的。在艺术经历过“艺术即生活”“思想即雕塑”的后现代核心论断的洗礼之后,[1]真正的艺术家终归是要重视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艺术作品本身拥有一种力量,而这力量要足够强,足以反抗公理和常识,而这种城市人生状态的表述,正达到了这种效果。在远观视角下,我们看到的现实不只是事物本身,作为一种总体精神的远观效果,着眼点更多的在于观看本身。这是类似中国画的“以大观小”的观看方式,在他的绘画中科学性的透视原理已经置之一边了,减少了非感性的束缚,更拥有了总体精神的足够的自由表达空间。这种远观,避免了身在庐山中的尴尬状态,以人生的视角揭示了生命本身的酸甜苦辣。
三、深刻地表达
对于科索夫的城市风景来说,真理并不存在于光彩的画面和美丽的自然对象的纯审美的等同中,对于他,绘画艺术的唯一的辩护理由就是他使人类的状态在这世界里显示出来。[2]与功能性绘画不同,在现代绘画中,绘画不是要拿出的产品,画作的个人性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赢得世俗的欣赏就毁坏了作为一个画家的完整性。反对纯视觉的美感应该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总体倾向,更是表现主义的理想追求,崇高是强有力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崇高一般是 “以痛感为基础”[3]的,追求一种像烈酒一样的干洌。
因此在现代的艺术创作中,作品是否应像德拉克洛瓦所说“应该首先是对眼睛的一个节日”值得商榷。在现当代语境中,我们观看一件艺术品,不要被表面好看的、技术性的装饰所迷惑,而要体会画者的精神与思想,从对心灵的震撼上升为精神的品读。当代的美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超感官的了,是一种非直接的美,“只有那类不关心感官的艺术家才能达到这种境界”,[4]我们的关注点不要太狭隘,而要更多地给予内心以灵性空间,“功夫在画外。”我在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如是说。作为现代艺术家,我们不应该只关注那画布上的东西,而是应该像大师们那样,去关注人性本身。他在这种绘画作品中展示出了一种社会空间、一种人类生存的状态、一幅身边城市的风景。
四、时间性的表现
“任何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5]因此作品的时间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这种持久性也是艺术的一大标准,在这里,城市人生是一种生命时间性的表达。一方面是绘者主体的时间,是描绘过程中人生命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是自然时间,这种时间性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时间性也可以让优秀的东西更优秀,假象也会随事件而被淘汰。
在对科索夫的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绘画作品的时间性。一方面,这是时间流逝的过程,也是感受升华的过程,把自己强烈的感受融入自由的空间,这个四维的时空中,有着一种整体的精神印象,绘者的灵魂可以穿越画面的时空,成为观者在脑海中形成的时光的痕迹。在此时间融入绘画的过程,成为绘画观看过程中重要的视觉因素。因此这些作品的完成已经不仅仅是绘画的目的,更是一种手段、一种表达的手段、一种肯定自我的手段。
在这里的时间即绘画的时间,与客观的“即宇宙时间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在一个体验流内的(一个纯粹自我内的)一切体验的统一化形式”。[6]而这种体验流的时间正是人的生命与作品的融合过程,画者也正式运用这个过程把他的人生状态与描绘对象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生命体验的真实记录。
另一方面,这种时间性包含了客体上对古代绘画的感悟。在画者的画面中,用笔用色的沉重质朴正是时间感的一种表现,这种时间感是对古画历经的时间感的追求,也许在其画成之初,并不一定有他经历时间之后这样迷人,正是这种对画面的误读,而生发到在创作过程中对这种画面效果时间性的潜在的追求。虽然在绘画现代性进程中是对古典技术的摒弃过程,但是对这种精神性的追求永不停息,这也是古代绘画神秘感的源泉所在,而这些正是人的生命对宇宙时间的不可抗拒的无奈与恐惧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被动状态下,艺术家把这种恐惧用优美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艺术的一大特征。
科索夫是一位揭示人类灵魂的艺术家,他用单纯的母题、独特的视角和生命的色彩隐透出画者所体会到的人的本性,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特定的艺术语言创造了我们当代某些最震动心弦的城市的形象,平凡的城市风景向我们展示出描绘对象,以及画者本身的人生状态。在这种人生状态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城市的急剧变化,也可以看到各种的人生状态,在这里人生成为绘者的主题,这也是从古到今支撑艺术永恒不灭的灵魂所在。
[1]皮道坚.当代美术与文化选择.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10,第一版:320.
[2]宗白华.欧洲现代派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第一版:65.
[3]论崇高之美.西方美术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第一版.
[4]卡巴内.杜尚访谈录.广西师大出版社:6.
[5]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001.9,第一版:3.
[6]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