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同求异”,“一新面目”——作文出新管见
2012-08-15陶欣欣陈芬尧
陶欣欣 陈芬尧
(1上虞市实验中学,浙江 上虞 312300;2嵊州市崇仁镇中学,浙江 嵊州 312473)
新学期尚未到来,高考、中考的钟声却已经敲响;教师、学生、家长纷纷进入高度“备战”状态。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没有一位会放过作文这块“肥肉”,且总要倾全力进行辅导。据多年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经验,我认为具体曲折、精巧新美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才能在考试中胜出。关于作文的具体曲折,跌宕生姿,我们已有专文作过论述(《为文贵曲》,载《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总201期)。现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与部分优秀学生习作为例,对作文的出新见巧作些阐述,为苦苦求索的学子指点一些门径,并求教于语文教育同行。
文贵出新。茅盾先生认为:“创造就是美”,“文章的美不美,在乎他所含的原素多不多。创造的原素愈多,便愈美”,“从创作中得美”。(《杂感——美不美》)这虽是说作家搞创作,学生作文也仍以“创造”为贵。“创造的原素愈多”,作文就愈新美;反之,了无新意,味同嚼蜡,自难得到高分。
作文的出新,主要可从如下六个方面下工夫。
一、先声夺人——拟新题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要衣装。”作文也得考题装。又有:“题好一半文。”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好的标题不仅先声夺人,给阅卷老师(读者)“一见钟情”的好感,而且引人入胜,使整篇文章增色不少,因而小觑不得。古今文章大家没有不重视为自己作品命题的,他们常常为此绞尽脑汁,改来换去,直至找到满意的标题方肯作罢。学生写作文,如不会拟题或疏于拟题,就势必会影响整篇作文的质量与评分。拟题的要求,或简明凝练(杂文题目或有例外,如鲁迅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吴昊的《咸的咸菜缸里腌的不咸的咸菜比不咸的咸菜缸里腌的咸菜还要咸》等,虽长却十分醒目),或含蓄新奇,意蕴丰富。如茅盾的《子夜》,作者的命题最初设想为《夕阳》、《燎原》、《野火》等,到1933年1月正式出版时才改定为《子夜》。因为,“夕阳”涵盖旧中国日薄西山,一派混浊,黑暗即将吞噬一切的景象;而“子夜”是最黑暗的时刻,不仅包含旧中国黑暗的一面,而且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因此,书名的更易,反映出作品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另外,在我们所学的课文《白杨礼赞》、《变色龙》、《在那颗星子下》、《丰碑》等,学生习作《流星飞扬》、《走过四季》、《成长的心曲》、《没有星星的夜晚》等,都是亮丽醒目、含义深隽的好题目。
二、独辟蹊径——立新意
立意就是确定中心。中心除正确外,还必须深刻、新颖,即要深入开掘,触及事物的本质,“道人之所未道”。具体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1.角度要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作文中,相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形成不同的题旨。作文要写出新意,就要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选择巧妙的与众不同的角度。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西湖为题材吟诗作文,甚至出现了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样的千古绝唱,再有人写西湖且要出新已十分困难了。而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却独辟蹊径,从西湖“绿”的角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西湖的绿》),角度巧,立意新。
2.开掘要深。
作文在有了材料之后,不能满足于表面的、一般化的认识,应深入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的底蕴。尤其是那些含蓄多义、可做不同理解(如“考试”)或具象征隐喻性(如“蜡烛”、“浪花”等)的文题,只有挖掘并表现隐藏着的深层含义,作文才深刻,才符合题目要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茅盾将“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西北军民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并做了高声赞美,从白杨树中挖掘出深层含义——象征意义,便是这方面最杰出的范例。
3.求异出新。
求异,即求异思维,就是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中重要的一种,也是文章出新的常见方法之一。如一位学生写自己的一次“成功”(《记我的一次成功》),由于“成功”、“胜利”都是一些“老掉牙”的题材,很难写出新意来,因此,作文记叙的是一次在一般人看来并不成功的长跑——跑完全程到达终点,而正是从这次长跑中体现出来的战胜恐惧,找回自信,便是小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成功”。这样,既扣住了题意,比诸正面写某一次“成功”,又出了新意。
4.以小见大。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就要我们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或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哲理来,即所谓的小题大做,以小示大。冯骥才的《珍珠鸟》,通过写自己养鸟的一段经历,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受知识、阅历、生活经验等限制,这种小中见大的方法无疑是十分重要与合适的。
三、与时俱进——选新材
“喜新厌旧”是读者或作文评卷人的共性。这就要注重题材的选择。作文的选材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新颖,即要选择他人未曾用过的、表现出强烈时代气息的材料,以吸引和感动读者。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思想一日千里,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选用新材料,才能反映这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时代、新思想,作文才会有扑面而来的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给人以新鲜感和美的享受。然而,在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要表现一个人美好的心灵、崇高的品质,不是写拾金不昧,就是写助人为乐;写自己的妈妈,不是写深夜起来为“我”掖被子,就是在雨雪天为“我”送衣送伞,或者在晚上顶风冒雨送发烧的“我”上医院;写老师,则往往是深夜在灯下备课、改作,或冒雨为生病的学生补课……这些不知被用了多少遍的材料,他们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似乎不这样写,就不足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千人一面,万口一腔,不堪卒读。当然,也有学生用“棍棒”表现母爱(《棍棒下的泪水》),这在大家争着写妈妈耐心说理、正面诱导的情形下,也可谓独辟视角,深沉感人。 或者,在题前画骷髅头,写“SARS”(非典)、“疯牛病”、“禽流感”等字样,帮助考前记忆(《星星,微笑依然》),既幽默,又富时代气息。
四、巧作安排——构新篇
文章的结构,即将选取的材料构筑成篇,是文章出新的重要环节与显在表现。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毫无实际内容地追求形式“新奇”固不可取,但忽视构思的做法同样也是十分错误的。好的构思与布局,不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而且使作文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手不释卷;相反,“流水账”式或一味地堆砌材料,不但结构呆板,难脱俗套,而且势必影响到内容与主题的表现。我们在《为文贵曲》一文中介绍的“抑扬法”、“对比法”、“虚实法”等使作文曲折的方法,其实也是作文出新的方法。这里再介绍两种。
1.巧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后发生的事情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又从头说起;由于提到前面叙述的内容往往很动人,从而造成一种引人注意和很想知道事情原委的效果。如《牛顿》一文,将牛顿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著名事例提到开头叙述,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运用倒叙,便于突出事情的结局,造成悬念,使文章结构显得新鲜活泼。因此,与顺叙相比,倒叙更能写出作文的新意来。
2.侧面烘托。
材料的表现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文章多用前者,但后者有前者无法起到的作用,如避免构思陈旧、表现雷同等,因而也能使作文出新。鲁迅的著名短篇《孔乙己》,较多地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不幸的遭际,尤其是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通过咸亨酒店的顾客与掌柜的对话,深刻揭露了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孔乙己的摧残和折磨,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这样写,比诸正面描写更深刻有力,更新颖生动,更耐人咀嚼,——可见,恰当运用侧面烘托,是作文出新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笔流真情——抒新感
作文教学历经偏重主题,而篇章,而语言表达……时下,作文则注重“感情真挚”。作文过重任何一端其实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而提倡作文抒写真情实感,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文章不是无情物”。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更有人将情感提到“文之经”、“文之本”的高度。而真善美是统一的,“不真的就不会美,不会善”;“出于真情的文学才是有生气的文学”(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只有出诸作者真实感受与切身体会,且自然流露出来的感情,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这种情感是个人的,独特的,因而也是全新的。相反,胡编乱造,虚情假意,非但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生厌。
感情的真与深,并使文章出新,鲁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最杰出的典范。《阿Q正传》“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孔乙己》等篇“确是‘真’气扑鼻”……鲁迅“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狂人日记》,其题目、体裁、风格乃至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从而极大地影响着后来人(见茅盾《读〈呐喊〉》等文章)。
怎样才能写出作文的真情实感呢?注意以下几方面十分重要。
1.端正态度,明确作文目的。
即要让学生明白,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要求他们端正态度,提高“真实是作文灵魂”、“真情是作文生命”的意识;而只把作文当做“作业”与“负担”,被动应付,就难以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2.擦明眼睛,发现生活的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美不胜收,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许多精彩的故事。因此,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茅盾语)。当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极丰富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由于受到老师的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止地产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这样,生活就成了我们写作的活水源头。
3.感受生活,孕育情感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从生活中来。要获得实感,根本的办法就是去观察生活、亲历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情感。这种自己对生活、对事物形成的见解与情感,是独特的,感人的,无法复制的。如胡适的《我的母亲》,“我”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和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情节,由于选择的是自己感受深切的材料,因而写出了真情实感。
4.以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一般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的;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不会有真情实感。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在叙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后,做抒情议论:“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课文正是通过《山海经》这一具体事物,才转变了“我”对阿长的态度,对她产生尊敬、感激甚至崇拜的心情。
5.多用细节,增加真情浓度。
作文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增加真实程度;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如果作文只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往往会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四次写“背影”,四次写“眼泪”,都是细节描写的典范;前者以表现父爱,后者写“我”的感激与动情。文章正是以这两组典型的细节表现中心,真切感人。
六、陈言务去——出新语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深刻的思想还须靠精确优美的语言来表现。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写文章要讲求语言的艺术性,做到语言精练、新颖、活泼。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我手写我心”,言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切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此外,为避免套话,要勇于创造,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运用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灵活多变的句式改变单一的陈述句;有时,还可以通过人称的变换使表达更灵活。鲁迅先生对百草园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冬天雪地里捕鸟的描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致、贴切、生动、传神,堪称语言精准、新美的典范。当然,语言的诙谐幽默,表现力强,富时代气息,等等,也是从语言上使作文出新的应有之义。
总之,作文的出新涉及拟题、立意、选材、构篇诸方面,要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从题目到正文,内容到形式,思想感情到语言表达,才能做到“忌同求异”、“一新面目”(茅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