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合作教学浅探
2012-08-15谭涛
谭 涛
(邳州市岔河中心初级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教师间相互开放,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随着课改的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放弃传统的独立的教学方式,实行合作教学,使合作群体内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和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成一种“默契”,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合作群体的整体功能,从而实现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机勃勃,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产生“共生效应”。大家应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主动考虑其他教师的需要,肯定其他教师的能力、贡献,主动关心和帮助其他教师共同发展。下面就是我和同事们通过多年实践、总结的,可以快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整体水平的与语文教学活动各环节密切相连简便易行的几种合作交流方式。
一、课前设计——备课
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发展性要求要求教师相互合作,进行理性的探索与交流,从学科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合适的课程措施与教学策略,而这些实际情况的获得和自身问题的解决策略的获得,需要长时间地了解、近距离地观察,学科以至多学科的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求教师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找多方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把教学引向良性发展。基于此,教师应积极主动把自己的课前设计与分析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广泛听取本组教师的意见,以备课内容来讲,应包括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分析知识结构,教学的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制订达成目标的计划,教学的步骤、方法,训练的内容、方式,共同为教学定向,避免失保,这是组内集体备课。更多的时候,可以实行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打破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打破教研活动只能停留在半封闭的,缺少活力的单学科的框架内的限制。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语文科所涉及的知识涵盖面极为广泛,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不可能有如此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与跨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跨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可以对自身、学科知识结构进行了互补和调整,从而改变整个教师群体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提高自身及整体的教学能力,使其在充分交流,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补完善,最终形成的一定是最佳施教方案。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诚心求教、求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每一个参与教师都要真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相信有虚心和诚心的教师之间的合作应该是十分融洽、友好的,结果也一定是求教者、施教者(参与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教师)、旁听者、学生多方共赢的。
二、课堂教学
每个教师都深知,即使是同一个教案,由于施教者的年龄、水平、性格、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风格等的异质性,以及具体的班情、学情的差异性,课堂效果也是具有很大差异的。这就更需要每一个渴望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师都诚心开放自己的课堂,走入同行的课堂进行更深一步的求教、学习。为了自身的成长,教师应该积极欢迎同行走进自己的课堂。教案设计得再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也会有这样或那样基于自身或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而有时又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克服封闭思想,向每一位同行展示自己的课堂,让他们去发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要他们从自己的课堂的真实环境中去发现问题,而不是仅靠教案去预设和推演。同时语文教学的课堂生成性极强,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会不断地迸发,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更需要教师的长期积累知识和磨炼应变能力。每个教师在开放自己课堂的同时,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进入同行的课堂,认真听、看、思,带着虚心求学的态度发现其他同科、不同科教师的课堂闪光点,借鉴他们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学情特点加以改进、实践、探索,解决困扰自己的疑惑,弥补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能对其他同行施教中的不足加以分析、研究,帮助同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到既借鉴优点又摒弃不足,既完善、提升自己,又帮助了别人,实现了共同提高。另外,进行跨学科听课,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具多样性,更利于自己课堂教学方法、方式的灵活多样。
三、课下调研
为了掌握学生方面的第一手材料,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教师更应该在课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学生对某一文章体裁、某一课相关知识了解、掌握情况;课前预习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课后感想;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等等。调研可以通过谈话、问卷、书信等常用方式进行。现在我和同事大都采用这样一种简便易行又收获颇多的调研形式:课堂教学(下课)后晚走一会儿(或者说,离开教室的步伐放慢点儿),听听、看看学生对此节课的反映,哪怕只是一个动作、一丝表情,都可能是对你课堂教学的反映。因为在课下,学生没有了课堂上的这样、那样的束缚,可以说无拘无束,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回归了天性,其真情实感得以充分流露,此时是教师倾听、观察学生的反映,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时间。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在倾听学生的心声,观察学生的表现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逐渐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评课与反思
无论是自己开课还是听课,课后都应积极、广泛地听取与会教师的评析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多方探讨。评课的重点应在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教学设计与教学现实之间的差距,在寻找差距中反思与调整。大多数教师认为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提出缺点怕伤了和气,毁了友谊,所以评课大多只是点优点、唱赞歌,缺点只是泛泛而谈,大而化之。这种情况是十分有害的,对双方都极为不利,所以评课者应抱着相互帮助的心态,在评课中应对对方在具体的教学情况,从课堂的真实环境中去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提出中肯的建议,给予施教者深切的关怀,热情有效的帮助。听评者(包含非施教者)要虚心,真心地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听取各位同仁的评议,并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课改对教师的要求相对照;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相对照;与课程标准进行对照;将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同别人的理解相对照;将自己施教的感受与别人对教学的评论相对照。通过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与相关理论、要求的差异,分析成败得失及原因,从而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研究者和实践反思者。坚守课堂这块实践基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五、教研
教研是一种为改造自己的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即从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自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出发,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将普遍性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论,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改进和提高。其实我们要研究的问题通常也是其他教师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应该借助集体的力量,也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相互争辩探讨中弄清认识。
教研的形式是多样: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赛课、评课等,上面已有提及,这里只介绍一种形式活泼、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聊天式的,且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也是我们实践了的比较有效的类似沙龙式的教研方式。现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设置,大多是分级组的各学科共同组成的大组办公室 (只不过本学科教师相对较集中而已),是教师们合作探讨课堂教学工作更为理想的空间。将平时困扰自己的关于教学工作的一些问题主动说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征求大家的建议,可以是同一学科内的教师的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教师的大会谈。内容涉及面也可以很广泛,可以是教育教学的理念、教育教学的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的探讨,也可以从自己的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出发进行集中交流。教师之间通过谈天、交流,相互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针对共同关心的教育教学话题展开讨论,既可畅谈教学中的成功感受,又可以倾吐教学中的困惑,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交流教学反思策略,这种形式有利于教师们充分交流教育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研究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将各自的心得体会,对主要问题的不同见解表述出来,抒发各自的情感体验,听者可以与之分享成果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努力钻研业务、拓展知识面。这不但有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在合作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其研究不必刻意向专业研究者看齐。教师合作教学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为改变教学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是一种草根式本土化研究方式,真正体现了其原本的意义。二是教师合作教学要注意寻找校外的引领,不能盲目排外,每个教师都要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地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一个多种力量介入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力求在更为广泛的教师合作教学研究中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
[1]董洪亮主编.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皮连生总主编.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6
[4]江苏教研.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