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默写训练的多重功能
2012-08-15钱华
钱 华
(玉环县楚门一中,浙江 玉环 317600)
一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把默写当成考查学生背诵的手段,大多数语文考试也用默写题来考查学生的背诵。实际上,这样的默写很难促进学生的记诵积累。因为这种默写从积累的量方面看,大多数教师只要求完成教材规定的量,最多也无非偶尔增加几个篇段,考试又只能是抽样性质的考查;而且这样的默写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的结果,不太会考查学生记诵的过程。
我认为,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要学生默写的篇、段,总是占要求背诵篇、段的极少数,大概是因为即使学生熟读成诵了,要默写仍存在“识字、写字”方面的困难。可见默写难于背诵,但是,如果不再仅仅把它当成考查手段,而把这种偶尔为之的考查手段改变成为教学的一项常规训练,那么在全面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规定的背诵量,尤其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方面,其产生的影响应是积极且值得肯定的。
二
鉴于此,几年来我开展了以默写文言诗文为主,以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对整个初中三年课程纲要推荐背诵的篇目实行“滚动”记诵的默写训练。
在每个学期的默写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每学期一开学,就告诉学生本学期要求默写的内容(将篇幅长的古文分为若干个单位)和各个单位的评分标准;默写的内容包括前几个学期要求记诵的经典篇、段。制成两份表格:一份写上全班学生姓名的“默写通过表”张贴在教室里;另为人手一份“默写通过评价表”,上面有每个内容三遍默写的成绩和日期记载表,还有 “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三个用文字评价版块。
在新接任的班级里,讲解默写训练的 “游戏规则”:(1)每个默写单位以100分为满分,达到60分算通过;(2)要求在一个学期内,所有规定的内容至少要通过一次;(3)每天默写的时间安排在到校晨读时,允许学生自行确定哪一天默写和默写规定中的哪内容,但凡是要默写的学生,必须一进教室就向教师领取默写用纸进行默写;(4)内容默写不及格的,允许重写,直到及格才算通过,但每次默写中的错误必须改正;(5)告诉学生必须保管好自己所有的默写用纸,期末由教师给各人检查核实并装订成册。
教师当天批改所有的默写内容,在两份表格上登记成绩和日期,把默写用纸发还给学生。不定期地在课堂上作适当的简短的激励或点评。到了期末,把每位学生保管的默写用纸收回来装订成册,在封面写上 “起讫日期”、“默写总次数”、“改正情况”、“保管情况”等数据,请学生依据上述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完成后,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教师平日的感受,给每位学生写出评语。“教师评价”经学生同意后,让学生将“默写通过评价表”带回家去,与家长一起完成“家长评价”。
三
这样的默写训练,体现出长周期、重过程的特点,因而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从语文能力方面看可以评价学生读、写方面的部分能力。可以从错别字看学生的识字水平、对词义的理解乃至语感水平;从书写的行款格式看他们的规范意识;从标点符号看他们平日诵读中句读和语气的体验与领悟状况。这些方面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既是教师用来评价的依据,又是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的最好材料。与此同时,又可以凭借学生一个学期默写通过的结果来评价他所记诵积累的量。
由于默写训练周期长,“滚动”的方式和由学生自行确定默写日期、允许重写的宽容,便于教师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根据学生默写次数的日期分布来评价他能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通过以后的“滚动”次数来评价他是否勤奋;根据一个默写单位从失误到通过期间的默写次数来评价他的记忆力和毅力;根据对错误改正的状况来评价他的认真和严谨程度。
这样的默写训练用于评价大体如此。然而看似繁难枯燥的训练,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带来了他们多方面的变化,也让我从中看到了默写训练的“养成”功能。
因为默写的时间由学生自行决定,一次没通过可以重写,这样的规定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不少以往视默写为畏途的学生,在这样的默写训练中,即使他们屡次通不过,也不会放弃。如默写最多的一位女生,仅《桃花源记》一课就默写了8次才通过,这个学期要求默写的27个单位她共写了44次。临近期末,她把44张默写用纸交给我装订时,我看到的不是那种如释重负的表情,而是充满着自信的笑脸。我每天往“默写通过表”上登记,把默写用纸发还给学生时,无论在通过者的脸上,还是在围观者的脸上,总能看到这样的笑意。正如一位学生在他的“随笔”中所写的:“写完通过以后,总会有点说不出的激动与快乐。”默写训练让他们在曲折的历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如在整个过程中我看到的那样,两个班的学生在期中总结时,普遍反映默写训练“形式自由,简单的先完成,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了信心”。确实,这两个班级中一些平时语文考试分数很低的学生,有时他们的默写也能毫无差错,使老师不得不刮目相看。
我把“默写通过表”张贴在教室里,它成了学生们每天关注的一个“热点”,他们眼里盯着,心中想着,嘴上互相鼓励着。默写训练成了“阳光下的行动”,学生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班集体之中,再加上他们每个人都有默写的甘苦的体验和经历,在默写训练中不甘落后也就成了他们自身的需要了,班级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就如学生所说,在默写训练中,他们要“顾面子”,他们“不服输”,默写训练“有竞争力”。实践重于说教,再多的“思想教育”恐怕也是苍白无力的,这也是默写训练带给我的深刻领悟。
默写训练在培养某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也有很实在的用处。如前所述,该训练在养成学生自主地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等方面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学生们在默写时作弊现象大大减少了,这当然跟允许重写有关,但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了“如果默写时作弊,那就失去了默写的意义”。又像要求学生务必保管好默写用纸这一条,对于养成学生善于积累资料乃至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习惯,也有好的影响。他们的默写用纸基本上改得好好的,保管得整整齐齐的。要知道这整整一个学期努力,让那些过去做错作业就撕作业本,发回去的试卷再也找不回来的学生,有了多么大的收获。
长周期的“滚动式”的默写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学生们为了通过默写,他们动脑筋改变读书的方法。如一名学生写道:“我背书时,通常第一步先明白古文的意思,只要把意思弄懂了,这就容易多了。然后,我再根据意义画图。比如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句,我就画群山标一个①,意思就是这是第一句……继而也学会了用预期来判别标点……阅读时要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才可以体会诗人的心理和意境。”我不能不说他是在用心灵来读书了,我有理由相信他绝不是在死记硬背,这样的积累应该是有效的。
如此默写训练还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每个学期上学的日子里,学校晨读前半小时左右,教师在教室里恭候自愿默写的学生,学生们或奋笔疾书,或闭目沉思,或成功、或失误,但他们都处于兴奋之中。教师穿梭其间,收收发发,其乐无穷。在默写训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功,看到了老师的宽容和公正,还有老师为他们做出的努力;老师们也就感受到了自己在班级中有时甚至不用一句话,只要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就会得到学生们的响应,这种默契正是教师们长久追求的。
几年来,实践表明,这种默写训练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评价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方面提供了一个参考,也为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养成等方面构筑了一个操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