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新思路
2012-08-15王伟
王 伟
(江苏省扬中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扬中 212200)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生活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有的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这些将化为语言文字,学生也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了,还会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在中秋节的前一个晚上对学生说:“同学们,今晚的晚坐班我带大家一起到校园的荷塘去玩一玩。”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于是,我们排好队走出了教室,我们沿着校园幽静的小道,借着月光,来到了荷塘边,我指着荷塘里的荷叶问:“荷叶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心形的,椭圆形的,田形的。”望着荷塘中空白的水面,一轮明月落在水中,令人浮想联翩。突然一阵风来,我立即又问学生:“风过后叶子又像什么?……”接着我们围绕荷塘四周环绕走了一圈,大家心里都百感交集。最后我没有立即组织学生回教室,而是就在荷塘边讲解《荷塘月色》这边课文,利用其情景,充分体会其意境,讨论气氛十分热切。大家都争着抢着发言,连平时最不喜欢说的学生此时也说话了,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要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初中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讲得透,到看谁的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得快。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
三、语文教学教要体现艺术个性化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教学的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生动、精彩描写的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也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
四、语文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教学使命的变革。
从2011年秋江苏省语文教材已做了改革,实行了模块化设计,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针对这种新的形势,中职教师理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要“能”教,而且要“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能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1]肖建彬.素质教育在英国[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