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命名看中国早期甲骨史
2012-08-15谢亮
谢 亮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我们现在对“甲骨文”一词并不陌生,可是在甲骨文发现之初,其命名很不科学,但体现着早期甲骨研究的水平。甲骨文发现于商代后期的王都遗址——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其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记录着商王的占卜,其中小部分是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大贵族的占卜记录。
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学者对其有多种称呼。我们以时间为序,分别列举不同时期,学者们的不同叫法,并力求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甲骨文研究历史。
一
1903年10月,刘鹗将其编著的《铁云藏龟》①分发给当时学者,供人们研究,标志着甲骨文著录的开始。刘鹗最早称甲骨文为“龟”,也有称“龟甲”的,如1910年日本人富冈谦藏《古羑里城出土龟甲之说明》,有称“龟甲兽骨”的,又如1909年日本人林泰辅的 《清国河南汤阴发现之龟甲兽骨》,1915年石滨纯太郎等的 《河南出土之龟甲兽骨》,1924年马衡的《三千年前的龟甲兽骨》,等等。
称甲骨文为 “龟”、“龟甲”、“甲文”、“龟甲文”、“龟甲文字”、“龟版文”等,完全是因为文字出现在龟甲上,也就是说,当时学者多以甲骨材质命名,以为文字均是刻在龟甲上,其实不然,甲骨文还广泛存在于牛胛骨、牛头骨、鹿头骨、虎腿骨乃至人头骨上,这种叫法不全面。此外,“龟甲兽骨”的称呼也是不严密的。在这一时期,研究者比较关注龟甲上的文字,著录者较多。刘鹗所藏甲骨,后分别由罗振玉1915年著录在《铁云藏龟之余》,叶玉森1925年著录在《铁云藏龟拾遗》,李旦丘1939年著录在《铁云藏龟零拾》等书中。同时,由于学界慷慨公布研究资料,甲骨文研究的不断进步,甲骨文不再是个别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资料。
二
1904年,孙诒让写成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契文举例》。书中称甲骨文为“契文”,取其契刻文字之意,此后或有称“契”,如叶玉森1924年著有《说契》、《研契枝谭》等书;或有称“殷契”,如1920年王襄著有《簠室殷契类纂》,1937年郭沫若著有《殷契粹编》,1943年于省吾著有《双剑誃殷契骈枝》,等等;或称为“殷墟书契”,如罗振玉1911年著有《殷墟书契》,1914年著有《殷墟书契菁华》,等等。
甲骨文大部分是契刻出来的,所以有人称其为 “契”、“契文”、“殷契”、“龟刻文”、“殷墟书契”、“甲骨刻文”、“甲骨刻辞”等,除了契刻之外,甲骨文也有用朱砂或墨书写在甲骨上的,因此这种称法有失全面。当然,此时的学者已经注重了甲骨文的研究,认识到了甲骨文的文字书写方法,开始有意识的探求文字所包含的内容。
三
1910年,罗振玉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明确提出甲骨文即贞卜文字,后有学者称“贞卜文”、“卜辞”,如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1917年加拿大的明义士著有《殷墟卜辞》,1933年王襄著有《题所录贞卜文册》,1933年郭沫若著有 《卜辞通纂》,1936年唐兰在《清华学报》十一卷三期上发表了《卜辞时代的文学和卜辞文学》一文,此后多有学者以“卜辞”命名。
以“卜辞”、“贞卜文”、“贞卜文字”命名,揭示了甲骨文的用途,是为贞卜所用,而除此之外,甲骨文还有部分记事刻辞、表谱刻辞(干支表、家谱)、习刻等,这些文字并非与占卜有关,不能称之为“卜辞”。诚然,此时的学者已经明确了甲骨文的广泛用途,并以其用途命名。研究者不仅关注甲骨文的形体,认识并考释其意义,而且开始结合古史,研究古代政治、生活、文化等,足见研究之深入。
四
1921年,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贴》;1923年,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1926年,余永梁于清华研究院《国学论丛》一卷一号上发表了《殷墟文字考》;1926—1937年科学发掘所得甲骨,著录成《殷墟甲骨甲编》、《殷墟文字乙编》及《殷墟文字丙编》等,均以“殷墟文字”命名。
甲骨文最早出土地于殷墟,人们以“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遗文”称之,正是因出土地而命名。现代考古学多以出土地命名出土文物,1926—1937年的科学发掘使用了现代考古学的命名方法。可是,殷墟所出文字不仅仅存在于甲骨上,还存在于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上,殷墟文字的范围是大于殷墟甲骨文的。而且,甲骨文不仅出土于殷墟,还出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大辛庄商代遗址,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周公庙遗址、扶风县齐家村等地,甲骨文已超出了殷墟文字的范围。科学发掘的到来,引发了甲骨文的重新命名。“殷墟文字”的称法符合现代考古学的命名,只是不够精准。科学发掘正在甲骨文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者开始关注科学发掘,并利用发掘所得,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
五
最早以“甲骨文”命名的是陆懋德,他在1921年12月25日《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甲骨文之发现及其价值》;此后,1924年容庚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一卷四期上发表了《甲骨文之发现及其考释》;1931年郭沫若著有《甲骨文研究》一书;1933年董作宾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著录有日本贝塚茂树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等等,也以“甲骨文”命名。
“甲骨文”一词包含着诸多层面的意思。第一,此种文字是出现在龟甲、牛胛骨、牛头骨、鹿头骨、虎腿骨乃至人头骨上,简称甲骨;第二,文字多以契刻形式书写,有部分是用朱砂或墨书写在甲骨上的;第三,甲骨文的内容多为占卜记录,其主要用途也即占卜,另外还有部分记事刻辞、表谱刻辞、习刻等;第四,甲骨文不只出土于殷墟,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发现。“甲骨文”这一名称符合甲骨文的实际,因此广泛流传,成为通称,也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走向科学化。
在分析甲骨文的命名之后,我们可以给“甲骨文”下个定义,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这样描述: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吉是凶。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偶尔也用其他兽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因热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叫做兆。占卜的人就根据兆的样子来判断吉凶。商代后期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应验与否的情况刻在卜甲卜骨上。这些文字就是所谓甲骨文,也称甲骨卜辞。商代人有时也在卜骨卜甲或一般兽骨上刻记一些跟占卜无关的事情。这类文字通常也都称为甲骨文。所以严格说起来,甲骨文的范围要比甲骨卜辞广一些。②我们认为裘先生的说法比较中肯,正合甲骨文之本质。
从上述甲骨文的命名前后,我们认识到:甲骨文的命名与中国早期甲骨史是密切相关的,学者对甲骨文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学者多注重甲骨文的著录,以供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字背后的研究,并与古史研究结合起来,科学发掘的到来,使学者的眼界更为宽广,研究也更为科学。其实,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有其历史轨迹,都要经历一个从模糊不清到科学发展的过程。
注释:
①文中所引用论著均来自宋镇豪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
②见于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41.
[1]宋镇豪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王宇信.中国甲骨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宋镇豪,刘源.甲骨学殷商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