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懵懂中的升华:《六十盏灯》女性意识解析

2012-08-15蒋金铃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艾萨克父权露西

蒋金铃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西方的文化在两性文化的意义上一直是男尊女卑,女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以反对和批判这种传统为前提的。自19世纪80年代诞生至今,女性主义已发展成为一股国际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尤其是女性学者的关注。女性主义旨在揭露男权社会对妇女的绝对统治,力求实现男女社会关系的平等。女性主义者呼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倡女性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到父权制下女性在社会、婚姻、经济、教育等方面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同时应当意识到生理差异并不是男女两性在角色、气质、地位等方面不平等的依据,更不是男性对女性实行长期统治的借口,从而为争取话语权,消灭父权制,实现最终的解放提供思想武器。女性意识在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六十盏灯》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小说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女性的光辉。

自出版以来,《六十盏灯》便受到了文学界如潮般的好评,是一部令人钦佩的小说。它凭借精妙的写作风格、浓郁的抒情气息和女作家盖尔·琼斯的创作天赋入围2004年布克奖初选,荣获2004年西澳大利亚州总理图书奖的小说奖和总理奖,2005年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年度小说奖,以及2006年南澳大利亚亚洲文学节最佳小说奖。小说以女主人公露西·斯传奇作为声讨父权统治的代表,记录了她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以及在反抗中女性意识最终得以升华的过程,肯定了女性意识对于推翻父权制度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一、父权制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长期以来,男性在社会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将女性视为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以自我为中心,极少真心地去关注女性的感受,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害颇深,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小说主人公露西随着阅历的增多,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她意识到没有反抗就必定要灭亡,要么是肉体上的灭亡,要么是精神上的崩溃。她以不断增强的女性意识作为精神支柱,以或大或小的实际行动争取突破父权统治的藩篱。

19世纪中叶,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露西和她的哥哥托马斯年幼时不幸沦为孤儿,被舅舅奈维尔带往伦敦,在“维多利亚世界”中渐渐长大。奈维尔说服十六岁的露西独自前往印度跟与他共过事的艾萨克·牛顿相亲。与乔治·布拉德不同的是,奈维尔在劝说露西时实行了一种软暴力,用“掩饰不住的一种近乎恳求的语调”[1]说动了露西。他的这个老朋友从相片上看是个“相貌堂堂的年轻人”,“眼神真诚,下颚坚定,还有一把让人印象深刻的黑胡子”[2],而实际上这已是很多年前的照片了,奈维尔对此尽量不挑明,还一直夸赞地说他是个体面人,生活清白。然而,现实中的艾萨克·牛顿“比银版照片上至少老二十岁”,“他满脸皱纹,表情疲倦,行动时好像筋疲力尽,十分冷淡”[3]。更为可气的是,奈维尔让露西去和艾萨克联姻的原因之一是“我欠他钱”,可见他完全将女性视为可用于交换的商品,对女性情感的关心荡然无存。露西接受了舅舅的恳求则主要是顾及舅舅的养育之恩,而且自从奈维尔丢了工作后他便成天靠灵媒来缅怀亲人,“额头上的发丝是银白色的,脸也衰老成了一种永远蹙眉困惑的样子”[4]。对于这样一个可怜的舅舅,露西动了恻隐之心,愿意出行印度,但这不代表她丧失了女性意识,因为她并没有完全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舅舅,她后来自由地选择了心仪的人便是最有力的证据。

在去印度的船上,正当露西在甲板上欣赏夜晚的星空时,威廉·柯洛里上尉用所谓的“生物体发光”的言论成功地吸引了这个本来就对光就满怀好奇心的十六岁少女。深谙恋爱把戏的威廉以退为进,引诱露西对他一度难以自拔。而当露西告诉他此次出行印度是为了联姻时他并没有表示出应有的惊讶。相反的,他松了口气,并坦白自己在孟买是有家室的,而且有四个孩子,自己的岳父很有钱,所以他绝不会拿财运和好名声来冒险。可见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纨绔子弟,将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与女人的结合对他来说纯粹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性饥渴或是提升自己的财运。然而刚开始时,年幼懵懂的露西眼里所看到只是个“一个新奇的上尉,闯劲十足而且坚定牢靠”[5]。可是相处之后,生性独立而敏感的露西发现她的情人心中并没有她。船靠岸后,露西和情人分开时没说一句话,仿佛从来不认识似的。面对这样一个将女人完全视为玩物的男人,她没有像其他女人那样寻死觅活的,而是镇定地走下船从此与他形同陌路,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绝不容许这个男人有再次践踏自己尊严的机会。

除此之外,当衣衫不整,散发着威胁气息的暴徒来精蛋白工厂闹事时,麦克提雅妮太太和其他女工吓得躲着不敢出声,只有露西挺身而出和暴徒抗衡。她勇敢地站出来指责暴徒的粗鲁行径,“‘这很不绅士,先生,’她清晰地说道——声调夸张,仿佛是在演出——‘你必须离开。马上走。’”[6]尽管露西为此挨了一巴掌,但是她挑战了暴徒的淫威,赢得了其他女工的尊重,从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她们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意识的升华

露西·斯传奇在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个人经历的增多女性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她已明确地认识到女性在父权制下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并对此做出了反抗,与此同时,伴随着其所闻所感的积累,露西在女性和男性的地位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她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最终探索出:男女之间既不是男高于女,又不是女高于男的关系,而理应是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平等,从而实现了对女性认识的升华。

在男性占据核心地位的社会里,“女人受制于男人已经成了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7],传统上认为男性地位应当是高于女性的。小说中这种病态的男高女低的例证俯拾皆是,譬如乔治·布拉德之于奥诺利亚,暴徒之于萝莉,以及飞行的荷兰人之于森塔。纵使女性主义提倡尊重女性,但这绝不等同于要求地位优于男性,抑或是取代男性的地位从而建立一个母系社会,因为这样的两性关系同样是不可取的。奥诺莉亚与阿瑟·斯传奇浪漫地邂逅,成就了一段令人羡慕的爱情,然而他们的关系其实是不和谐的,是男低于女的病态关系。阿瑟将奥诺莉亚视为己有,竟然会嫉妒与她关系亲密的女性同胞,他的多情造成了恐慌,他怕她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而离开或死去。他们相爱却不了解对方,多数情况下是奥诺莉亚向阿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或是对于某本书的见解,而阿瑟连自己患有皮疹这样的小事都不敢告诉妻子,“有无数的自我没有被发现,无数的秘密独自存在”[8]。最终,阿瑟因承受不了丧妻之痛选择服毒自杀,抛下了两个孩子。

女人不能沦为男人的性玩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提升女性的地位需要以性作为反抗的工具,因为女性主义者提倡“切断性压抑和父权体制两者之间的利益输送,在寻求性解放的过程中同时寻求性别解放”[9]。盖尔在《六十盏灯》中对性圣洁而不造作的描写发出了性解放的呐喊:女性有性欲的权利,不该将此视为女性应当羞于启齿的话题,在性问题上男女同样是平等的。

在印度,露西与艾萨克在短暂的冷淡之后上演了一段柏拉图式的恋情。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是值得尊重的,但这种男女关系是不和谐的。艾萨克·牛顿对仆人态度冷淡却对小手工艺品痴迷,为几句诗句而惊叹,“他会注意到老罐子侧面的一道裂纹却不会对周围人的生活产生丝毫兴趣”[10]。而露西全无阶级优越感,与仆人打成一片,她不矫揉造作,真诚自信,敢去其他外国女人不敢去的波斯集市。起初他们互相忍耐,然后渐渐开始喜欢对方。露丝朝气蓬勃,充满求知欲,活跃的主张和言论令艾萨克印象深刻,而在露西的眼里艾萨克博学而绅士,他对各种语言和收藏都很有研究,在处理怀孕的事情上宽容而有爱心。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和谐,“他们互换的故事串起了暗夜的鸿沟,年月、国家和经历把他们串得更加紧密。他们躺在上面收紧、圆锥形的蚊帐里,随意闲聊着,真诚地袒露”,“他们互换口头的亲密,心系彼此”[11]。然而他们却在性方面留下了缺陷。去象岛旅游时,年迈的艾萨克听到怀有身孕的露西重复他的话“性方面的,不代表死亡”时感到很窘迫,低头看着鞋子躲避目光接触,他们俨然以夫妻之名过着简化形式的婚姻生活。

携子返英的露西不幸患上了肺结核,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与画家雅各布的偶遇成就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真挚的一段恋情。当露西患上了那个时代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后,她豁然地接受了现实,将自己沉浸于世界美妙的光影与神奇的摄影活动中。在公园里她结识了画家雅各布·韦布,一个有着棕色肤色,身材高大的三十岁男人。此时的露西已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的女性,“有足够的见识,完全清楚自己的真实反应,她有足够的智慧”,是个“热烈无比具有强度的女人”[12]。她认可了具有绅士风度的雅克布不是因为他懂得她所感兴趣的光,而是因为他谦虚、坦诚、有爱心。他们之间平淡而美好的恋爱没有受到病魔的威胁,雅各布在露西身体每况愈下时不离不弃,为露西的坚强而钦佩,也为她的即将离去而心痛。当露西最后要求性爱时他婉言拒绝,不是因为他性冷淡,而是出于真心地疼惜她爱护她。自露西认可了雅克布那一刻起,他就认定:“我要娶这个女人,收养她的孩子,我要对她讲述所有我珍视的东西……”[13]这样的爱情和这样的男女关系才是是最和谐最健康的,是女性主义者所追求提倡的。

三、结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在身体、经济、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的压制和紧闭,对露西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认识的最终的升华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种女性自我意识是女性在教育、就业和公众生活等各方面争取平等的思想武器,是推翻父权统治实现真正解放的根本保障。我认为,男性必须尊重女性,必须真诚地付出爱,而女性要想得到这样的平等,必须从思想上提升自我,提高认识,为获得最终的真正的解放武装自己思想。

[1][6][8][13][澳]盖尔·琼斯著.庄焰译.六十盏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8.

[7]马新国.西方文论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7.

[9]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义与性解放[M].台湾:皇冠文学出版社,1994:207.

[14]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

[15]尹树文.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看女主人公的自我解放.时代文学,2011,(09).

猜你喜欢

艾萨克父权露西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车 祸
不谋而合
乔纳森·艾萨克
不谋而合
露西的吻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露西的帽子
聪明的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