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物性与小说人物塑造——《路》的系统功能研究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麦卡锡物性物质

李 星

(徐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至今共创作了10部小说,其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路》等。麦卡锡的创作之路稳健而富于变化,主要经历了3次文学风格的转变,从南方哥特小说到西部小说再到末日小说,每一种风格都游刃有余。评论者常把麦卡锡视作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后继者。

《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小说,属于Post-Apocalyptic(末日小说)类型,发表于2006年,并于2007年荣获普利策奖。麦卡锡在小说《路》中继续探讨生与死的议题,并延续其一贯的文字风格,语言凝练,掷地有声。小说《路》讲述了世界末日背景下一对父子的求生之路。文学界已有不少关于《路》的研究,却极少有学者从语言层面对《路》进行分析。因此,为了探究麦卡锡如何塑造世界末日背景下的人物形象,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对小说《路》进行及物性分析。

二、研究综述、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研究综述

文学领域,国外文学界主要从生态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视角分析麦卡锡的作品。国内研究的热点主要是探究其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目前,对于《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极少有人运用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而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已有四十年历史,分析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继Halliday于1971年首次运用及物性理论对小说《继承者》进行了分析之后,Short、Gallardo、Osisanwo都分别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有效的研究。

在国内,及物性分析在语篇分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国内许多学者都成功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朱世昌,黄国文,王振华,申丹)。本文也试图运用及物性理论研究小说《路》,探索及物性选择对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

2.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三位一体,并无先后、主次之分。

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主要体现的概念功能,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及物性系统涉及动词词组表达出来的过程,名词词组表达出来的过程的参加者,以及副词、介词词组表达出来的过程所涉及的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包含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

本文以小说《路》中的主人公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小说《路》的及物性系统,父子的生存状态将成为主要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涉及父子生存关键的片段进行分析。主要是运用语料库软件UAM CorpusTool对文本中的句子进行分割和及物性标注。语料涉及小说《路》中9个片段,字数为8402字,涉及1369个过程。其中物质过程70.12%;心理过程6.21%,关系过程11.03%,行为过程5.62%,言语过程3.51%,存在过程3.51%。

三、小说《路》的及物性分析

Halliday把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定义为及物性系统中最主要的三大过程。通过UAM CorpusTool获取的数据也显示了这三种过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尤其是物质过程。在几种过程中,物质过程更易于理解,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将围绕物质过程展开研究。

物质过程涉及的是“动作”(doing)。物质过程可以分为两类:及物和不及物。不及物性物质过程只包含一个参与者,即动作者(Actor)。及物性物质过程包含两个参与者,动作者和目标(Goal)。发出动作的人或物被称为动作者,受动作影响的人或物被称为目标。

所选语料涉及960个物质过程,占所有过程的70.12%。在这960个物质过程中,父亲作为动作者参与了621次物质过程,儿子作为动作者参与了129次。连续性物质过程是小说《路》中最突出及物性特征,见例1:

Inside were four new blades.He took out the old blade and laid it on the shelf and put in one of the new ones and screwed the handle back together and retracted the blade and put the cutter in his pocket.Then he picked up the screwdriver and put that in his pocket as well.

在这段文本中,每个物质过程都是及物性的(transitive),包含动作者以及目标。事实上,父亲作为动作者,在64.25%的情况下都会涉及另一个参与者,即父亲行使了64.25%的及物性物质过程,也称为有效(effective)物质过程。相比之下,儿子作为动作者参与的物质过程中只有36.56%是有效物质过程。由此可见,父亲和周围环境保持着更紧密的联系,因为父亲行使的物质过程往往有效地作用于目标,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通过例1表现出来的及物性特征,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在末日环境下持续顽强的活动力。作者在这段描述中展现出的及物性选择表现了父亲对其他事物具有非凡的掌控力。父亲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不仅完成了大量有效的物质过程,而且他倾向于采取如例1展示的续性物 质 过 程 : “took out”—“laid”—“put in”—“screwed”—“retracted”—“put”—“picked up”—“put”。 同时,这一系列的物质过程都有效地作用于目标。父亲公高效果断的行动力是父子二人在末日之路上寻求一丝生机的有力保障,因为让儿子活下去是他唯一的生存动力。对于儿子而言,父亲也是他心灵上的依靠。

例2:The boy clutched at his coat.

The boy (was)holding on to his hand.

The boy clung to him.

例2展示了儿子作为动作者所实施的部分物质过程。这些物质过程属于不及物性物质过程,例2中的每个物质过程都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即小男孩自己。根据数据,儿子实施的物质过程中只有36.56%是涉及目标的,其余都如例2所示,并不作用于其他参与者。因此,儿子更倾向于实施不及物性物质过程,他所实施的动作并没有对其他事物产生影响。这个男孩还未建立起和新世界的有效联系。观察物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at his coat”,“to his hand”,“to him”,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儿子而言,父亲是这个环境中最值得依靠的存在,他常习惯性地拽着父亲的手或他的衣服。对于父亲而言,儿子的依靠则是他的行动力之源。物质过程在父子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体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生存态度。然而,在末日之路上,不同的生存态度相互碰撞并形成互补,为已经沦为废墟的世界点起希望之光。

四、结语

以上对小说《路》进行了及物性分析,重点对比了小说中父子二人的物质过程。通过及物性对比,我们可以观察到小说中父子在世界末日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及物性选择来塑造人物。对读者而言,及物性分析也可以帮助捕捉到麦卡锡作品中的文学效果。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London:Arnold,2004.

[2]McCarthy,C.The road.New York:Vintage,2006.

[3]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外语教学,2002,(3):34-37.

[5]申丹.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学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1):4-10.

[6]王振华.“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外国语,2004,(5):41-47.

[7]朱世昌.浅析英文小说中的及物性.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5-11.

猜你喜欢

麦卡锡物性物质
麦卡锡为何不受坚定保守派待见?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