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从生态主义者到殖民者
2012-08-15梁琰
梁 琰
(西安外国语大学 高职部,陕西 西安 710061)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59岁时开始创作的冒险小说。该小说以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克尔的水手落入孤岛,并在该岛独自生活了4年的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而虚构的长篇冒险小说。在小说中,笛福以鲁滨逊为中心,向读者介绍了主人公漂流到荒岛上,设法在该岛上生活28年之久,最终由英国人搭救返回英国的过程。
该小说因新颖的题材,真实的叙述和质朴的语言大受18世纪人们的欢迎。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小资产阶级想要通过辛勤劳动来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鲁滨逊漂流记》正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一部奋斗史。该小说被译成中、俄、德、法、荷等四五十种文字,是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资产阶级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时代人物鲁滨逊的致富之路。他的坚强、自信、热情和乐观给读者流下很深的印象,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奋发自强、艰苦奋斗。
对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评论,大多数评论家从鲁滨逊的性格特征出发,并给18世纪的冒险家鲁滨逊以高度的评价。如杨仁敬在纪念丹尼尔·笛福诞辰三百周年时说:“《鲁滨逊漂流记》中成功塑造了一个英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正面的典型形象。”王诺等一些生态主义批评家则指出,在新的时代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应是生态文学研究中重申的一个主要对象(2008:160)。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来探讨《鲁滨逊漂流记》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映18世纪人们的普遍的生态意识。
丹尼尔·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赞美了人的无限潜力和人的辛勤劳动,指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克服困难,并最终获得财富。鲁滨逊,一个在大自然面前的弱者成了强者,歌颂了人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反映出英国资产阶级兴起的那个时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的特点。本文试图从《鲁滨逊漂流记》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探讨反映丹尼尔·笛福的复杂自然观。
《鲁滨逊漂流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18世纪的英国正在逐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此时的很多作家趋于反映人类是如何改变自然的(李美华,2008:25)。《鲁滨逊漂流记》在荒岛的生活也正是反映了这时英国大多数人的心态。转变是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人们对大自然是从总体上看是乐观的,但心情是复杂的,充满了恐惧、热爱和贪婪。
18世纪的英国人在文化上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重视教育,号召人们学习科学,从而变得理性;主张开发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无限潜力(刁克力,2008:221)。开发(exploration)成为当时社会的核心。18世纪的人们深受培根的影响,当时的笛卡尔、牛顿都坚信思想和科学能够统治物质,征服自然(王诺,2008:149)。所以,笛福正是顺应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因此,鲁滨逊并不是赤手空拳来到荒上,他有象征着文明的枪、火药和《圣经》。其中,枪和火药象征着科学,《圣经》是主宰西方文明的主要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的阶段可以大致总结如下。
一、畏惧自然
对大自然的不了解让鲁滨逊产生畏惧。初到荒岛上,鲁滨逊害怕这个没有人烟的荒岛。他像个疯子一样在岛上跑着。对荒岛的恐惧就像他对死亡的恐惧一般。岛上的一切似乎都在宣告他生命的结束,因为没有水喝,没有食物,岛上气候炎热,狂风暴雨不断,时不时地还有野兽出现。岛上的一切都在拒绝这个不速之客。在大自然面前,他是弱小的、无助的。他似乎在企求大自然的怜悯,可这座荒岛却根本不理会他的悲惨遭遇。他近乎绝望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他只好躲在洞穴里呻吟。雷声,雨声,岛上的所有都使他恐惧。
鲁滨逊是这样来形容这个岛的:这是一个可怕的,没有任何存活的希望的荒岛(Daniel Defoe,1981:58)。他把这个岛叫做“绝望之岛”(Daniel Defoe,1981:61)。他总是在想他将会如何在荒岛上死去,因为他看不到活下来的希望(Daniel Defoe,1981:41)。孤独无助的鲁滨逊认为岛上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这个岛——大自然的象征——在拒绝他,他称自己为“可怜的鲁滨逊”(Daniel Defoe,1981:61)。 后来,更糟糕的是他生病了,似乎感觉到了死亡的来临。他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惩罚,不听父母的劝,毅然决然地跑到大海上。在家里,他本来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他现在却眼看就要饿死在这无人的荒岛上。
然而,当大风暴过后,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他一天中有很多时间在观察着这个岛,这个岛让他害怕:“这大地和大海,尽管我天天看到,可到底是什么呢?它们又来自何方?我和其他的一切生灵,野生的和驯养的,人类和野兽,究竟是些什么?又都来自何方?”(Daniel Defoe,1981:75)他在思考该如何在荒岛上生存,他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又该怎样?
二、依赖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为了在岛上生存,他找了一个安全的石洞做房子。还给自己做了桌子、凳子。从失事的船上找到了枪支和弹药,还有一些日常的用品。更重要的是还有一本《圣经》,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在这荒岛上四处走走。渐渐地他熟悉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现了小麦、水稻、甘蔗、葡萄等可食用的植物。他学会了收麦种,并尝试着种小麦。虽然刚开始并不成功,但他不断总结,细心观察气候的变化之后,终于成功地收割了小麦,并自己做了烤面包,他说这是他在岛上最开心的时刻了。对自然的了解,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使他得到了梦寐以久的生活。他不再敬畏这座岛,而是和它成为朋友,欣然接受大自然的赏赐。
有一次在岛上转,有个小羊受伤了,他给羊喂吃的,羊病好了之后就跟着他。于是,他想到开辟一块地来圈养羊。在打不到猎物的时候,他就吃羊肉和喝羊奶。于是,他的身体变得更加结实。在海边,他发现了乌龟蛋和乌龟。除此之外,他还总结了把葡萄保存下来的方法,即把葡萄晒成葡萄干。于是,他的一日三餐变得异常的丰富:早餐吃葡萄干、一块羊肉,中午吃乌龟肉,晚上吃两到三个乌龟蛋。大自然不仅给他提供了丰富和美味的物品,还给他提供了精神的伙伴。他抓了两只鹦鹉来做伴。他做了一把遮阳伞和一些陶罐。他和岛上的小昆虫说话,他们显然成了好朋友。他眼中的大自然是那么的富饶和慷慨。除了没有人和他说话之外,他深爱着这里的一切。他感谢大自然赐予他的一切。感谢大自然的慷慨。文中这样写道:“大自然给每个物种提供了食物,并规定了如何使用它们。 ”(Daniel Defoe,1981:133)可见鲁滨逊尊重大自然的程度。
鲁滨逊在大自然中得到新生。这时的他完全摆脱了人类文明对他的束缚,回归人的自然和淳朴的天性。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沐浴在大自然中,鲁滨逊变得轻松和愉快。从他对金钱的态度转变上,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他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大自然让他变得纯粹,变得自然,褪去了人类社会的虚荣与浮躁,回归人自然纯洁的一面。荒岛上的生活使得鲁滨逊明白:钱不是好东西,也使他厌倦了人与人的赤裸的金钱关系。在大自然的包围下,金钱失去了他在人类社会那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才能体会到金钱是无用的。“金子就像我脚下的尘土”(Daniel Defoe,1981:173),它只会让人陷入追求自身欲望的怪圈。
在岛上虽然条件艰苦,但在精神上,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因为,他不在为金钱驱使而劳作,而真正为自己的本质的需求而劳作。这时的他,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人类社会中的任何欲望的驱使,成为自然中成员。在岛上的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他的生活是充实的,精神上是完全放松和愉快的。他热爱岛上的花草、树木、动物,有它们陪着,他的内心不再孤独。这也许正是他之所以能在这无人居住的岛上生活长达28年之久而没有被孤独折磨导致精神崩溃的原因。
劳动使他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相互依存。这正是人与自然所应有的关系。这也同时证明了王诺所说的:“人如果在物质生活方面只求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他可以活得幸福快乐,活得更从容,更充实,更本真。 ”(2008:211)
鲁滨逊还体会到在大自然面前所有的生物是平等的。举例来说,他本来企图偷偷把炸药埋在野人们点火的地方,等他们一点火,他们都会被消灭,鲁滨逊就不用再害怕哪天被野人抓去吃了。但他又一想,自己这么做不好。因为他没有权利决定其他物种的生与死。鲁滨逊体会到万物是平等的。
三、掠夺自然
鲁滨逊从一开始就对海洋着迷,他本可以和父母在英国过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而他为何要不顾父母的反对而到海上过漂泊的生活?是为了金钱?还那是因为对大自然的渴望吗?都不是,而是因为一种无法克制的征服自然的快感在驱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踏上他的航海旅程。
刚到海上,迫于生存的压力,那种征服自然的欲望退却了。他为大自然而折服,他为荒地的荒凉程度震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但当他不再为生存而苦恼时,他的本能的征服欲望就得到释放。他和其他的新兴的英国资本家一样,认为自然是应该为人类所利用的,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他们认为土地是一种财富。而贪婪的资本家是不会放过任何一笔财富的。岛上是富有的,有土地,动物,植物。它们静静地生长在这个岛上,直到鲁滨逊发现它们,征服它们。
之前说到,鲁滨逊体会到万物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关系随着“星期五”的到来被打破了。“星期五”是一群野人们要在祭祀中吃掉的抓来的奴隶。鲁滨逊恰好救了他。“星期五”跟着他,他让“星期五”称他是主人(master)。他把“星期五”叫做“我的人”(my man)。“星期五”让他体会到有奴隶的好处。他不用像以前一样那么辛苦劳作了。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正反映鲁滨逊那剥削与侵略的一面。我们发现他并不会因为在岛上的生活而变成一个生态主义者。从本质上来看,他还是代表了18世纪那些新兴的资产家。他们不会因为大自然的纯洁和美好而忘记自己的利益。从这一点,我们或许不难猜到,他最终的身份会是一个殖民者。因为他有统治“星期五”的欲望和统治整个岛的欲望。他开始以主人的身份对待“星期五”和他赖以生存的荒岛。
虽然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从总体来看他们的关系还是融洽的,因为“星期五”甘愿成为他的奴隶。如“星期五”帮鲁滨逊刮胡子;鲁滨逊帮“星期五”剪头发,教他说英语。但是自从有英国人到达这块土地开始,我们清楚地感到一种不和谐的关系的开始。鲁滨逊说出了他一直想说的一句话,因为大自然无法听他说,他也不用给“星期五”说。是他最先到达这块土地,所以,他就应该是这块土地的主人。鲁滨逊是这样说的:“我是这个岛的国王。首先因为这整个岛是我的财产,我有绝对的统治权;其次,我的臣民都服从我的统治。我有至高无上的权利。”(Daniel Defoe,1981:217)
这时的鲁滨逊再也不是和小昆虫说话的鲁滨逊了。而完全是一个贪婪的殖民者。他已变成一个骄傲的征服者,完全不是之前企求大自然怜悯的“可怜的鲁滨逊”(Daniel Defoe,1981:61)。
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变得惬意和舒心。在不知不觉中,岛上的一切都为他而存在。他对所有岛上的动物有生杀大权,“我可以任意处置我的臣民,要杀就杀,要抓就抓,要放就放, 而且不会有反叛者”(Daniel Defoe,1981:133)。树林的山羊和海里的乌龟都成为他盘中的美味。野蛮人“星期五”是他忠实的奴隶。《鲁滨逊漂流记》后来还讲到鲁滨逊带着一堆男男女女来到岛上定居下来,他成了管理这里的官员。
四、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反映了18世纪人们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18世纪的很多作家把目光放在大自然上,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了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并向人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大自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和神秘,它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另一方面,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生存下来,这一点说明了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是生命万物的母亲。当时的人们还是热爱着大自然的。
李美华指出笛福有与自然妥协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反生态的行为(2008:57)。王诺也认为鲁滨逊28年的荒岛生活向读者传达着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只有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劳作和生产中,才有真正和最高的快乐(2008:149—150)。因此,从生态思想的角度来看,鲁滨逊最终是反生态的。
《鲁滨逊漂流记》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在简单的物质生活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快乐。此外,它还让人们反思人与自然所应有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来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变得严峻。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破坏了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人们正在为破坏自然而付出惨痛的代价。21世纪的人们应该意识到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1]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Bantam Books,1981.
[2]刁克力.英国文学经典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5]杨仁敬.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J].厦门大学学报,1961,(03).
[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