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论逆向思维在英美小说创作中的应用

2012-08-15李安恒

文教资料 2012年4期
关键词:丽贝卡格列佛艾米莉

李安恒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一、引语

逆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由此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的传统思考路线去思考,而反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维,往往打破常规和习惯的固定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带来全新的创新效果。

探究英美小说的创作过程,会发现逆向思维是作家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段,可以出其不意,突破自己或前人已有的创作模式,找到创作的灵感,发现创作的新思路,从而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优秀新作品。每一部新作品的问世,可以说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都是对前人和自己的一次超越。逆向思维的巧妙运用,可以促进新的优秀作品的诞生。

二、同一作家两部作品故事情节脉络的逆向发展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 《荒野的呼呼》和《白牙》,两者都是建立在进化论关于狗是从狼进化而来的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两者都认同环境对人生存的决定意义,在创作思路上具有完全相逆的发展脉络。前者的线索是一只具有文明气息的狗从文明的人类社会进入荒野,退化成具有野性的狼,而后者的线索则是一只充满野性的狼从荒野进入文明的人类社会,进化成具有文明气息的狗。

《荒野的呼唤》发表于1903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叫做巴克的大狗。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经过了文明的教化,温文尔雅,温和而善良,通解人意,具有文明的气息,过着舒适而惬意的生活。后被管家偷卖给淘金人,被运到了加拿大西北部冰天雪地的酷寒地带,成了一只拉雪橇的苦役犬,从此它的命运完全被改变。面对恶劣的北极自然环境,残酷的人类的驯服,以及狗类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巴克逐渐意识到了生命的法则:棍棒和牙齿说了算。它逐渐学会了狡诈、野蛮和凶残,放弃了原先的文明教化和温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巴克在被桑顿解救后,和桑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桑顿却被印第安人杀死,巴克失去了最后的感情依赖,对残酷的人类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最后它响应荒野的呼唤,恢复野性,走向荒野,重归狼群,成了凶猛而野蛮的狼群之首。作者通过巴克艰苦卓绝的生存之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残酷竞争和自然界并无二致,“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只有野蛮、凶残、狡诈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白牙》发表于1906年,背景仍然是发生在加拿大西北边陲的冰封地带的淘金热。在《白牙》中,杰克·伦敦一反《荒野的呼唤》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运用逆向思维,叙述了一只混血幼狼如何从荒野中进入人类的文明社会,变成一只具有文明教化的狗的故事。白牙从小就命运多蹇,历尽生活的折磨,父亲在寻找食物的斗争中惨死,自己忍饥挨饿,被印第安人Gray Beaver收养后,母亲被抵债给了他人,它成了孤儿,不仅要忍受Gray Beaver凶狠的棍棒驯化,还要承受小狗群的攻击和排斥,在不断的争斗中,白牙渐渐地变得冷酷、阴沉、孤僻而凶猛无比。Gray Beaver染上酒瘾,斗狗人Beauty Smith用几瓶威士忌换来了白牙,史密斯残酷虐待它,把它囚在铁笼中,放入其他狗,使之互相撕咬,以此来搞斗狗比赛来赌博赚钱。在殊死的搏斗中,白牙逐渐长大,变得凶猛无比,成了一只职业斗狗,并赢得了“战狼”的称号。但它无论对人类还是狗群都充满着仇恨和敌意。在和一只牛头犬搏斗的过程中,它惨遭败绩,身负重伤。威登·斯科特将其拯救下来后,不断地安抚和关心它,逐渐和它建立了一种信任和深厚的情谊,它渐渐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爱。斯科特把它带回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白牙逐渐具有了文明的教化,并在最后咬死了越狱犯,拯救了斯科特家人。它与主人家的牧羊犬柯莉组建了家庭,有了六个可爱的宝宝,成了一只文明的狗,和人类友好共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通过运用逆向思维,杰克·伦敦获得了新的灵感和突破,创作了立意非凡、独树一帜的《白牙》,主题和意境也超越了《荒野的呼唤》:环境决定人的命运和性格,残酷的环境会使文明的人变得残酷,而温暖的爱的环境会使野蛮的人变得文明而和善。社会和环境怎样对待动物和他人,他人和动物就会怎样对待他人。如果说《荒野的呼唤》展示的是人性的衰化和文明的退化,而《白牙》则展示的是文明的进化和人性的升华。尽管两部作品都展示了人类的残酷性,但第一部作品的结局给人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绝望,而第二部的结局则是爱的感召力量和对文明生活的希望。

三、同一作家一部作品中不同故事架构及人物形象的逆向构思

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讲述了外科医生格列佛四次出海旅行历险记,借虚构的故事和奇妙的幻想来讽刺和抨击英国的历史和政党政治腐败,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前两卷:小人国奇遇和大人国奇遇。这两次航海奇遇的故事的创作和构思,作者运用了逆向思维,在多个方面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对比。在小人国利立浦特,这里的居民身高仅六英寸,所有的物体几乎都只有正常的十二分之一,君臣贪婪,党派纷争,教派混战,国家战火连连。格列佛以巨人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俯视利立浦特的荒唐、腐朽和渺小。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个庞然大物,但一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他就像田间的鼬鼠一般小了。在小人国里,他是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任何人和物体都有正常的十二倍大,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股掌间,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被当做小玩意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这里居民身高如尖塔,君主贤明,治国有方,国家和谐,国威赫赫。格列佛以小矮人的角度,以英国发言人的姿态,仰视大人国的公正廉洁文明,同时借大人国国王的批评,揭露出自己所代表的国度的堕落、野蛮、腐败和渺小。

格列佛从一个巨人的形象突变为一个小矮人的形象,从小人国到巨人国的转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逆向思维,从而让作品构思奇特而新颖,充满了乐趣,成为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杰作。当然这部作品的寓意深刻,是用来批评当时英国的政党政治的腐败和纷争的。第一卷中的小人国利立浦特是英国的缩影,作者以一个外来的巨人格列佛的视角,居高临下地观察并嘲笑了小人国(实际上是英国)荒谬的政治、党派纷争、教派纷争和对外战争。小人国里的高跟党和低跟党之争影射的是英国当时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之争,两者分别代表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论不休。小人国皇族因为鸡蛋应该敲大头还是小头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大头派”和“小头派”的多年内斗,这影射的是英国的国教——清教和天主教教派的纷争。由此而引发的小人国和邻国不来夫古斯之间的连年战争,这影射的是英法战争。鸡蛋敲大头还是小头这样一个荒谬的问题引发的争论只能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作者借此嘲笑了英国的教派和对外战争的无聊。

第二卷中的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国度,国王贤明,君臣廉洁,制度公正,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大人国实际上是有教化有教养文明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正直,法律也能保障国民的自由和福利,是作者心中理想国度的化身。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地向国王介绍英国的政治政党和议会制,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他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通过格列佛和大人国国王的一番交谈,作者犀利地批评了英国百年来的历史和政治腐败,以及英国人的傲慢和骄傲。

第一卷和第二卷在主题上都是抨击和讽刺英国的历史,以及政治腐败和社会乱象,但讽刺的角度和构思非常巧妙和独特,通过格列佛从巨人到小矮人的形象变化,作者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抨击了英国的历史和政治腐败。第一卷中格列佛以巨人的视角俯视小人国的种种荒谬可笑的政治现象,第二卷中格列佛变成了小矮人,以英国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接受巨人国国王的批评和指责。两卷都把英国的形象描述成一个渺小而荒谬的小人国度,体现了作者对英国政治和历史的极力嘲讽。这种视角的转换给读者带来新颖的感受,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英国的历史和政治腐败,构思巧妙,想象奇特,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在创作时的逆向思维的成功运用。

四、同一作家一部作品中两条线索的逆向设置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在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线索的设置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名利场》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的里程碑,两篇作品都运用了两条逆向的线索、两位命运发展相逆的主角来演绎主题。应该说,德莱塞在创作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名利场》这部名著的影响,两部作品的女主角丽贝卡和嘉莉妹妹一样出身贫寒,一样具有做演员的天赋,一样为了名利和地位不惜出卖灵魂、道德和贞节,不择手段地往上爬。

发表于1848年的《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成名作。萨克雷在作品中塑造了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女性:丽贝卡·夏普和艾米莉亚·塞德利,以及她们不同的命运和在人生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应对。作者运用逆向思维,展现了两个出身、个性和处事方式完全不同的女性。《名利场》的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相互交织,相互映衬,最后殊途同归。出身于富商之家的艾米莉亚作为故事的第二主角,天性善良,天真纯朴,个性温和,她忠诚于自己的爱情,在丈夫阵亡和家境突变后坚贞执著,克服困难,一心关爱自己的孩子,展现了女性的贤惠、温柔和坚贞的美德。出身于贫寒的孤儿丽贝卡,作为艾米莉亚的好朋友和同学,故事的第一女主角,却和艾米莉亚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她漂亮、聪明、工于心计、多才多艺,会唱优美的歌曲,弹一手好钢琴,具有做演员的天赋。因出身贫寒,从小就缺少对社会和财富的安全感,追求名利成了她最大的欲望。她为此而不讲道德,抛弃良知,用尽心思去勾引出身富贵的男人,不择手段往上层社会爬。为了获得稳定的社会名利和地位,她不断利用自身的魅力去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丽贝卡的一生就是追求财富名利和一生,她不断利用自己的色相和心计去满足自己的物欲,爱情、道德、忠贞、对家庭的奉献和她基本无缘。

艾米莉亚在对待婚姻和爱情的问题上和丽贝卡完全不同,她纯洁、善良、温柔,钟情于轻浮空虚的军官乔治·奥斯本,在父亲商业突然破产家境败落下,为了爱情她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和他结婚。在滑铁卢战役前,她深深地为丈夫担忧,多愁善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丽贝卡毫不在乎自己丈夫Rawdon Crawley的安危。滑铁卢战役后,乔治战死,艾米莉亚和父母一起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抚养小乔治,甚至有些溺爱和娇惯孩子。而丽贝卡却从不在乎她自己的孩子,不关心不爱护,一心只想着往社会的上层爬,并有幸觐见了国王。丽贝卡和艾米莉亚的命运发生逆转。艾米莉亚在乔治战死后,一直生活在对他的记忆中,忠贞不渝,拒绝与十几年如一日忠实爱慕她的多宾结婚。而丽贝卡却为了攀上社会的高层,对丈夫不忠,与放荡好色的贵族富豪斯泰思侯爵勾搭私通,出卖色相以换取名利。到了1827年,命运再次发生了逆转,丽贝卡的生活落入人生的深渊,阿米莉亚却转而变得富裕幸福。在德国,两条线索交织在了一起,丽贝卡给艾米莉亚看了当年乔治要和她私奔的纸条后,艾米莉亚明白了自己的爱情受到了欺骗,改变了自己对多宾的看法,接受了多宾的求婚。丽贝卡再次诱惑Jos Sedley,萨克雷却隐晦地安排了他的死亡,而且死于丽贝卡的毒药。丽贝卡最后也母随子贵,过上了安稳富裕的生活。

可以看出,作者利用逆向思维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及其殊途同归的不同命运线索。艾米莉亚善良、温柔、忠贞于自己的爱情,献身于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而丽贝卡狡猾、工于心计,一心谋求名利和地位,对爱情不忠,结婚出于财富和地位的考量,为了名利可以不道德、不洁、不诚和昧良心。这种对比揭示了19世界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丧失良知、忠贞和道德的腐败社会现象。也正是两个形象相逆、命运相逆的人物设置,突出了反面主角丽贝卡的反面形象。艾米莉亚作为一种反衬,更加突出了丽贝卡为了实现自己的物欲名利而不择手段、泯灭良知和道德的形象。作者运用逆向思维成功地塑造了丽贝卡这个反面人物,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内涵和地位。与《嘉莉妹妹》相比,在结局上,《名利场》对丽贝卡和艾米莉亚做了殊途同归的安排,没有《嘉莉妹妹》中嘉莉妹妹一举成名而赫斯特伍德潦倒自杀那样更加强烈的对比反差效果。

五、结语

很多著名的英美小说成功运用了逆向思维,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震撼效果,从而使得作品卓尔不群,超凡脱俗,跻身于世界文坛,散发出熠熠光辉。除了以上的一些文学作品例证外,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也成功地运用了逆向思维,塑造了婚姻观完全对立的伊丽莎白和夏洛特·卢卡斯两个女性。亨利·詹姆士的短篇小说《赝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莫泊桑《项链》的影响,但他运用了逆向思维,从而让这篇小说具有新意和独特之处。应该说在各个名著中都可以看到作家匠心独具地应用逆向思维设置性格或利益对立的角色,让冲突更加激烈紧张,人物个性更加突出,在强烈的反差和冲突中作者更有效地演绎主题,让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吸引和打动读者。可以说,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的对抗,离不开逆向思维的巧妙而灵活的运用。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能让作家摆脱他人或自己已有的常规思维方式,突破陈规和平庸的大众思维模式,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灵感和奇异的创作思路,创作出出奇制胜的好作品。逆向思维让作家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打破趋同思维,从一种新的方式看待社会,用新的视角来阐释人生,用逆向的思路思考问题,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创新的载体,从而不断超越前人和自我,不断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赞誉。在和他人或自己已有的作品相比,作家需要用到逆向思维来超越,同样,在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内部,一样需要逆向思维来设置逆向的情节线索,逆向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逆向的人生观,等等,这样多方位地利用逆向思维,足以提高作品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有利于更好地突出人物个性和演绎作品的主题。

[1]Dreiser,Theodore.Sister Carrie.Demco Media,1994.

[2]London,Jack.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White Fang.Bantam Books,1991.

[3]Neill,Humphrey Bancroft.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Caxton Press,2007.

[4]Swift,Jonathan.Gulliver’s Travels.Sterling Publishing Co,2006.

[5]Thackeray,William Makepeace.Vanity Fair.Twayne Publishers,1995.

[6]方笑君.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丽贝卡格列佛艾米莉
如果回忆即遗忘
格列佛游记
我的朋友
In Your Eyes 你眼中的世界 Track 2
换个方式守护你
《格列佛游记》:让人笑让人哭的乌托邦之旅
格列佛游记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格列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