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012-08-15周玉娟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发展

周玉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当前,科学发展观已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各项工作都在积极践行之,教育也不例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当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主体和归宿。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在教育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充分发现和挖掘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唤醒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面。[1]因此,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由谁来发展和发展为了谁等一系列科学发展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体和归宿。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又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体现,它要求教育活动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工作方针”、“战略主题”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章节中,多次提到教育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本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又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教育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重要的精神需要。因此,教育的发展必须不断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求,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制定相关教育政策;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广大人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其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2]《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这就要求教育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课程开设要全面,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体验;既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并且,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针对性教育,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要以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为本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4]教育要树立多样化成才的理念,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了解、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从办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方式都应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为具有不同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他所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机会。[5]

(四)教育要以促进人的持续发展为本

教育促进人的持续发展是指教育既要满足人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人身心和谐、持久发展的需要,为人的发展提供全面、长久而强劲的发展能力,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教育要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小学、中学和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形成阶段连续、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避免人在发展过程中的断裂。同时,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来引领教育的发展,即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教育不止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可获得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理想。

三、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创新教育发展战略和思路。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把公平作为教育的基本政策导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发展从重数量规模速度向重质量结构效益转变。正确处理教育的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及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关系等,合理利用和配置教育资源,尊重教育规律,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应从以下方面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起指导性作用,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人人成才的理念、多样化成才的理念、系统培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要认识到人是能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发展权,教师不能随意惩罚、挖苦、侮辱学生的人格,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并适当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不能只将精力和热情集中在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剥夺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学习权和发展权,教师要尊重、关爱、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6]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能力为重”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倾向,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生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提高综合素质。

(二)优化课程体系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不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改革,树立发展性课程观。发展性课程观是一种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思想体系。它要求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挥知识的工具价值,还要挖掘知识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和内在心灵品性。课程设计要能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精神;加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不同课程领域知识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课程能反映全球多元文化的要求。

(三)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满堂灌”、“一刀切”的现象仍十分严重。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吸收课本知识,而应是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来理解和接受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注重因材施教。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和城乡间开放共享。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前,学生的被动学习、“死读书”、“读死书”、“一切为了升学”等现象仍十分严重,这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生的发展,也有悖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因此,必须转变学生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知识、独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学习、将学习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5]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1).

[2]杨银付.《教育规划纲要》的理念与政策创新[J].教育研究,2010,(8).

[3][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理念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