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精神成人与通识教育

2012-08-15李红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通识成人精神

李红艳

(鞍山师范学院思政部,辽宁 鞍山 114007)

大学生精神成人与通识教育

李红艳

(鞍山师范学院思政部,辽宁 鞍山 114007)

大学生在精神成人上陷入了困境,如何使大学生精神成人,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重中之重。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涵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为目标,对大学生精神成人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高校必须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生;精神成人;通识教育

成人(即成长为人)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生理层面上的成人,即身体发育成熟;第二个是法学层面上的成人,即能以共和国公民的名义领取身份证,且享有宪法所赋予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在理论上,可以脱离父母的监护了;第三个是价值层面上的精神成人,即具有健全的人格,懂得做人的根本,这也是更高层次的成人。人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这种精神存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大学生能否实现精神成人也是判断大学生是否健康成人、真正成人的内在依据。一般来说,当今的大学生在生理上和法律上都已成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在精神成人上却陷入了困境。

1 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困境及其成因

大学生“精神成人”是《大学人文读本》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着意提出的一个词语。夏中义教授所说的“精神成人”的内涵是,旨在让一个大学生于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本科四年是大学生生命史上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所以,大学更应该为学生的灵魂发育和精神成人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养料,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我认为大学生精神成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方面,首先,具有完善的自我意识。他们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够担当起属于自我的生命和责任,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其次,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就是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比较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最后,具有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有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能够建立良好、稳定、协调的人际关系。

然而,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意识不清,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自我认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对自己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他们普遍存在着盲目从众的心理和行为,缺乏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人生态度消极、缺乏宽容精神和协作精神。所以他们常常感到空虚、无聊、迷茫、郁闷、浮躁、失落、悲观。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那样,当今的大学生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他们的这些“精神缺失”,如果在大学期间得不到丰富的营养和治疗,无论对学生身心健全,还是民族精神提升,皆不免悲哀。因此,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导致大学生“精神缺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大学生“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高校也难辞其责,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功利化,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忽视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消解了人作为人的主体性,把人看做是工具,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授,忽视智慧的引导,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以期获得短期的高额经济效益。这样大学也就沦为了“职业培训所”,而丧失了其“精神城堡”的实质。当前要弘扬人文精神,使高校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就必须发展通识教育。

2 通识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成人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本质上看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发展通识教育在本质上是复兴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有自己独立的目标,所强调的是对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而不应简单地视为本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应作为专业教育的延续。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中国之行的讲演中指出:“更重要的是,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我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始懂得鉴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逐渐了解科学,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是这样,尽管在复杂的条件下,无论是哈佛还是美国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努力。”

通识教育超越了功利性与实用性,以“精神成人”而非“专业成才”为本,重在“育”而非“教”,它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由内而外的教育。通识教育致力于破除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将科学、人文、艺术等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有利于学生积淀文化素养,拓展视野,开阔胸怀,陶冶性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明确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唤醒学生心灵的觉解,激发学生生命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的“全人”,即实现精神成人。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不仅使自己活得更明白、更高贵和更有意义,而且能肩负起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吴大猷曾指出,一个人受过通识教育,“从他个人观点,可享受较丰美的人生,从社会观点,可对国家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英国大教育家纽曼也说过,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健全地到达博雅的高度,即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灵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现在,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并发展通识教育,以摒弃“没有灵魂的卓越”。

3 完善高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已经被比较普遍接受,但在操作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需要不断完善。

3.1 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专业教育不是通识教育的对立面,提倡发展通识教育,不是以通识教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以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促进两者的融合。若专业教育不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人们内心的价值尺度便难以确立,社会的价值规范便难以落实,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只是一种有用的机器。当然,通识教育也要以专业教育为支撑,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具有某方面专长或技能的人,这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但也要破除把专业教育仅仅理解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思想,专业教育中其实也渗透着育人的因素。科学知识背后总是蕴涵着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坚韧的毅力、大胆的创新以及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这就属于通识教育的方面。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通识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做人”的问题,专业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做事”的问题,只有使两者融合,才能培养出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完善人格和高贵品质的人才。

3.2 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体现的是课程设置。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施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必修课,扩充选修课,浓缩专业课;强化基础课,开设辅修课,加强文化素质修养课、生活常识课与公民教育课等。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在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涵盖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主要领域,按照基础性、人文性、广博性、综合性、普适性等标准,对公共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整合、精选和提升,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深刻、精炼简约、灵活自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其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人性发展,使之成为负责的社会公民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3 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提出:“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重要。”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原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也认为:“作为起模范作用的教师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的超过该课时限的东西……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作为通识课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还应具有文理互通的教学能力,能够对学生加以熏陶和引导,才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发展通识教育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阅读。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而是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过一段精神之旅,感觉书本在完善自己残缺的灵魂时,才称之为阅读。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主动下工夫去阅读的,所以,也就没有独立思考。赫钦斯在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时就强调过“名著阅读”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不仅能使其增长见识,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方法是讨论。美国大学的本科课程必须有小班讨论。这种小班讨论有利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拥有自己的主见,并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1] 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10).

[2] 姚孟春.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J].学术探索,2007(2):135-138.

[3] 夏中义.“精神成人”与大学[J].学术月刊,2003(7):92-104.

[4] 甘阳.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之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7-05(3).

Undergraduates’Being Full-grown in Spirit and General-knowledge Education

LI Hongy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Anshan Normal University,Anshan 114007,China)

Undergraduates’being full-grown in spirit gets into hot water.To impel undergraduates’being full-grown in spir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first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eneral-knowledge education be a education which covers humanism,and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a full-grown man who has a perfect personality.General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undergraduates’being full-grown in spirit.To play the role of general education better,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ll,and optimize curriculum requirements.Besid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graduates;being full-grown in spirit;general-knowledge education

G 640

A

1671-7880(2012)02-0080-03

2012-02-17

李红艳(1976— ),女,辽宁灯塔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通识成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成人不自在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拿出精神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