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个性”理论的应用性前景

2012-08-15王清华高凤兰

外国问题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语言学言语语篇

王清华 高凤兰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是世界心理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产生至今先后出现了三大主要学派,即上个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言语活动”理论;80年代产生的“语言个性”理论;20世纪初的“言语个性”理论。以А.А.Леонтьев为代表的“言语活动”理论侧重研究言语生成和理解过程本身,而不是结果;以Ю.Н.Караулов为代表的“语言个性”理论重点研究言语思维活动作品——话语(тексты)构建者的综合特点;以В.В.Красных为代表的“言语个性”理论则主要研究在交际条件下,通过交际策略和表达手段的选择来分析言语活动主体的个性心理特点。本文旨在探讨在言语交际中直接表现俄罗斯民族个性特点的“言语个性”理论。

目前,“言语个性”理论还是一门新型学科,无论在它的发源地——俄罗斯,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它都尚未被视作心理语言学的主流理论。但是在俄罗斯,这一理论已得到少数人的青睐。为此,本文将从其产生的渊源、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未来发展方面对俄语“言语个性”理论进行讨论。

一、“言语个性”理论溯源

言语个性,顾名思义,是“言语”和“个性”两个词构成的词组。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词汇组合,它代表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交融过程。言语个性理论的产生是语言的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的必然趋势;是外部语言学研究转向内部语言学研究的必然结果。“言语个性”的概念是在“语言个性”理论构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言语个性”是在言语交际中实现自己,它是选择并实施某种交际策略的个性,是在交际中选择并运用某种表达手段的个性(既可以是语言学的手段,也可以是超语言学的手段)。言语个性理论是通过交际媒介——语篇分析言语主体个性特点的理论。言语个性理论属于言语心理语言学范畴。

言语个性理论是随着言语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言语语言学理论的建立要追溯到索绪尔时期。索绪尔是第一个把语言和言语分家的学者。在分析言语活动过程时,索绪尔注意到,语言充满了令人困惑的自相矛盾。不管你持什么观点,语言总是具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语言:(1)不是说话者的一种功能,它是个人被动记录下来的产物;(2)从来不需要深思熟虑,思考也只是为了分类的活动才进行的;(3)是能够分出来加以研究的对象;(4)是言语活动事实混杂的总体中十分确定的对象;(5)是同质的:它是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要的;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

与语言相对应的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行为,其中区分为:(1)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2)使它有可能把这些组合表露出来的心理、物理机构;(3)言语是异质的。因此研究言语的语言学、不仅是次要的,而且没有完整的独立的、同质的对象[1]。

索绪尔在强调语言和言语区别时,也指出了两者的密切关系是互为前提。虽然,索绪尔意识到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领域的两个“分叉”,但他的“言语分叉”是“无个性的”。尽管如此,索绪尔的“言语”还是为后来“活的语言”研究提供了动力。

动态言语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方向,尽管那时系统结构现象还占主导地位,但是学者们在重视语义研究(功能语言学)的同时,开始强调交际(语用语言学)内容。于是产生了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交际理论。这类理论的出现使语言学研究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联系起来。所以,研究语言中“人的因素”,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语言,研究语言中的人和人的语言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说话人”相应地也成为语言学研究中非常热门的术语。研究语言的功能、语言的修辞和语言的应用似乎都能与“说话人”发生关系,但人们更倾向于把这一术语看做言语行为理论的“专利”。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行为。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都在言语活动的框架内[2]。交际中的言语活动既是“说话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外部活动,也是“说话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此言语活动理论中分离出研究内部心理活动的心理语言学坐标和研究外部交际活动的语用学坐标,两者统一为“言语活动”的社会学。其中作为内部坐标的心理语言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个性——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心理特点。它只是分析言语活动交际内容的抽象模式。所以纯粹的心理学科会促进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为外部坐标的言语交际本身既有语言内容,也有人的内容,言语交际实现了语言与人相互作用的思想,解决了心理语言学解决不了的社会学问题。

语言中“人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语用学范畴的言语交际理论和心理语言学这两个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能够反映语言学对人——个性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两个学科都把语言和人的问题提到了总体理论平面:心理语言学解决了言语生成的问题;语用学解决了作为活动的语言和人使用语言的交流问题。这两种理论提供了从语言视角重新认识“人的个性”这一概念的可能性,即提供了重新看待语言学理论客体的可能性。

研究者们认为,个性聚合体理论应该在语言反映世界图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的问题中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作用[3]3-39,因为“无个性”的聚合体(历史、社会、心理和系统结构聚合体)理论无法解决这类问题。根据Карауров的思想,“个性”聚合体的引入会促进很多语言学悖论的解决,其中可以照顾到语言中集体和个体的关系;照顾到语言以怎样的方式发挥作用的问题。

个性聚合体理论让人们发现,语言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说话人的立场去研究,比如词语、句子、篇章。然而,这些语言单位一旦进入交际,便又成为言语表达的手段。同一个手段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相应地,同一个意思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段得以传达。通过言语交际手段选择的策略,又可以发现说话人内在的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点。这样,在言语交际条件下,通过交际媒介——语篇,研究人的理论——言语个性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基础诠释

言语个性理论本身既有心理学特点,也有心理语言学特点。这说明,该理论在形成之前,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心理语言学都为其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1.心理学基础

“个性”这一术语是俄语学界的习惯称谓,俄文名称是личность;在英语学界称“个性”为“人格”,英文名称是personality。为了确定这一术语的准确性,作者通过查询《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4]和《俄汉大辞典》[5]对personality和личность两个词进行了比对,发现两个词都有“人格、个性”两个含义。

“个性”是一个含义丰富,又极为抽象的概念。个性是与人密切相关的极其复杂的内容,它“蕴蓄于中,形诸于外”。通常我们越是想完全了解一个人,就越是不知所措。因此有人说“所有人都是谜团,直到我们从语言和行为上发现通向他们的钥匙,才能明白他们的言行。”[6]1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个性是“由多种人格特质构成的系统,且这些特质不因情境而改变。”基于这一理论思想,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基本的人格特质,这么看来,个性是具有稳定特点的性格特征。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Sigmund Freud提出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中原始的、无序的、天生的部分。自我是人格中平衡本我欲望与外在现实的冲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我是人格的“执行官”,做出决策、控制行为,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后部分,它代表着社会的是非标准、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身上三者应该是同一的。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最高机能,意识指支配人的行动,因此弗洛伊德的“自我”可以理解为意识。那么他理解的个性应该包括本能、意识、是非标准和价值观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格就是个体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总和。从个体所做的众多事件中我们能够总结出人的思维方式特点。所以,个性是一种思维方式。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人的认知——思维、情感、期望和价值观等。米歇尔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格是“调节个体如何进行选择、解释以及加工社会信息并生成社会行为的稳定的系统。”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个性是稳定的系统,是思维、是情感、是期望和价值观[7]。

А.Н.Леонтьев(1975)的活动心理学认为,个性,只有人才有。它好像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基因特点成熟过程的结果。所以个性是自然个体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获得的特殊品质,它包括意志力和对人的态度[8]。

综上所述,个性是人的个体心理特征,是独一无二、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品质(思维、意识、知觉、情感、意志力、信念、态度、观念、价值观、情绪、性格等)的总合。

2.心理语言学基础

在“言语个性”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语言个性”理论的研究起着里程碑的作用。因为,没有语言个性研究的崛起,言语个性研究的兴趣就无从提起。在探讨言语个性理论的形成时,有必要回顾一下“语言个性”理论的发生发展情况。

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领域,“语言个性”的研究始于苏联语言学家В.В.Виноградов。他以文学作品为语料,研究作者语言个性和作品人物语言个性的描写方法。“语言个性”这一术语,在维诺格拉多夫的著作《论文艺散文》中首度问世。

目前,“语言个性”这一概念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已受到诸多语言学家,如 Ю.Н.Апресян,Г.И.Богин,В.Г.Гак,Ю.Н.Караулов等人的关注。在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学者们从不同立场对“语言个性”进行了诸多解释。以Г.И.Богин为代表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语言个性是“从准备生产言语行为的角度研究的人”;以马斯洛娃(Маслова)为代表的语言文化学认为,语言个性存在于语言、不同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日常生活)、习惯用语和规范以及物质文化物件等反映出来的文化空间;Ю.Н.Караулов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给语言个性下的定义是:语言个性是决定建构和再现言语作品(话语)的、人的能力和特点的总合。

语言个性的研究在20世纪末已经相当普及,这主要从那段时间里出现的硕博论文、期刊论文、论文集可见一斑。不过,几乎所有研究语言个性的论文里都会出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Караулов。可以说卡拉乌洛夫的语言个性理论对后来的“言语个性”理论的形成影响深远。

1987年,卡拉乌洛夫的著作《俄语与语言个性》问世,书中提出了最完整、最系统的语言个性理论。这是苏俄心理语言学领域“语言个性”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卡拉乌洛夫在该书中提出了三层面语言个性结构:(1)词语——语义层(вербальн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уровень),(2)认 知 层(когнитивныйуровень),(3)语用层(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 уровень)。

(1)词语——语义层,这一层面对于承担者来说要求正常掌握自然语言,而对语言研究者来说要求从传统角度描写表达一定意义的形式手段。

(2)认知层,即每一个语言个体形成的某种有序的、系统化的、反应价值层次的“世界图景”。概念、思想、观念是认知层面的单位。语言个性结构的认知层及其分析要求扩充意义并向知识转化,也就是说包括个性的智力范围,是研究者通过语言、通过说和理解的过程走向人的知识、意识和认知过程。

(3)语用层,它包括目的、动机、兴趣、目标和意向。这一层面保证了语言个性分析中,从评价语言个性言语活动向理解世界现实活动的合理、又有条件地转化。

由此可见,语言个性结构的三个特点中,尤其是后两个层面,基本上包含了心理学的范畴和客体。在卡拉乌洛夫的“语言个性”理论中心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不仅后两个层面——认知层和语用层渗透了心理特点,而且第一个层——词语语义层也具有心理特点,因为第一层建立的基础是心理学联想——词语网形式的词汇语义组织。当然用语言学手段呈现的语言个性的心理特点不能与心理学呈现的个性深度相比。因为语言学家在诉求语言个性时,把心理学认为最重要的个性(不是把个性作为人的集合概念来揭示,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来揭示。)方面排除在自己的视域之外。

Караулов希望通过篇章“重建个性世界观”。他认为,世界观是认知层面与语用层面联合的结果,是个性价值体系,或者“世界图景”与其生成的篇章中体现出来的生活目的、行为动机和宗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重建世界观的篇章“不一定是连贯的独白,它可能是对话中、不同情境的一段话,几个句子长的语句等”。把这类材料称为语篇。

三、“言语个性”理论展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言语个性”与“语言个性”两个概念交叉使用,甚至被混为一谈。可是,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决不能相提并论,就像语言和言语一样,二者虽为同源现象,但在语言学大本营“分叉”后却“各司其职”。“言语个性”与“语言个性”在内涵上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不同。

1.理论特点

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走过了从静态语言到动态言语、从动态言语到言语在语境中应用的路程。毋庸置疑,每一次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视角的转变都是一次进步。但是“不考虑语言的创造者、承担者和使用者,就不可能认识语言本身。”因此研究“人的语言”和“语言中的人”成为21世纪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语言个性”和“言语个性”两术语并存的现象代表了研究者们对语言学中“人”的思考。奉行“语言个性”路线的研究者们侧重的是“人的语言”,研究与认知、思维相关的语言,如语言的语义、语言修辞、语言的语用、语言的文化;奉行“言语个性”路线的研究者则关注“语言中的人”,如人的性格、态度、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气质风貌、价值观等心理特点。

1987年“语言个性”理论建立之后,“语言个性”和“言语个性”两个概念混淆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01年。因为,只是在那一年КрасныхВ.В.才在自己的专著《心理语言学基础与交际理论》中首次提出“语言个性”作为“交际的人”应该包括“言语个性”和“交际个性”的观点[9]。从此,研究者们才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明确了“语言个性”和“言语个性”两术语的认识。

由此可见,“言语个性”理论是“语言个性”理论的“分叉”。言语个性理论强调的重点是,言语生成者在选择交际策略和交际手段时折射出的语言个性。基于“言语个性”的内容,我们可以认为,该理论有如下特点:

(1)该理论是“语言个性”理论的“分叉”,他与“语言个性”结构的第三层面,即与交际——语用层面重合。(2)该理论属于心理语言学范围的言语心理语言学范畴。(3)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言语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语篇。(4)该理论坚持的分析方法是:通过言语语篇的风格探究说话人的个性心理特点。(5)运用该理论研究语篇时,既要考虑语言学参数,也要考虑超语言学参数。

2.理论展望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条件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根据该理论的性质,我们认为它会有如下发展前景:

(1)研究对象的多元化

我们已经知道,言语个性理论本身面向交际中的语篇,而语篇与言语活动有关。言语活动离不开场合,言语主体也不可能只在一个场合中活动,因此言语主体的言语作品会随着场合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一来,作为交际的媒介,语篇会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如日常生活语篇、演讲形式的语篇、科学会议的语篇、课堂教学的语篇、商务会谈的语篇、不同历史时期的语篇等等。所以言语个性理论具有研究对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理论应用的多领域化

作为与人类个性特点相关的理论,言语个性理论不仅能够用于语篇研究,还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可用于心理咨询,心理医生通过患者的言语,了解他的问题所在;可用于企业管理,管理者运用该理论,通过员工的言行,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还可用于国家外交,不同国家领导人运用该理论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和巩固外交关系。可见,言语个性理论不仅仅用在普通大众语篇分析领域。

(3)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总体上看,言语个性理论主张通过言语主体选择表达方式的策略和语言表达手段特点来确定言语主体的个性特点。实际上还可以通过联想实验来分析言语主体的个性,比如我们让全班同学写作文,同一个题目会写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有的同学言语犀利,说明他很认真、具有正义感;有的同学文风幽默风趣,说明他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还有的同学写出的作文比较枯燥呆板,说明他不善读书、与外界事物接触很少。假如与此同时将作文的风格连同字迹一起分析,比如字体工整或潦草,字体大或小,就更能够增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1]费尔迪南· 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2-39.

[2]ТарасовЕ.Ф.Статусиструктуратеориирече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Проблемы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C].М.:Наука,1974:225.

[3]Карауров.Ю.НРусскийязыки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M].М.:КомКнига,1987:3-39.

[4]张方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848.

[5]刘泽荣.俄汉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19.

[6][美]大卫·C·范德.人格谜题[M].许燕,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

[7][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心理学与我们[M].黄希庭,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32-233.

[8]ЛеонтьевА.Н.Деятельность.Сознание.Личность[M].М.:Политиздат,1975.

[9]КрасныхВ.В.Основы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итеор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M].М.:Гнозис,2001:150.

猜你喜欢

语言学言语语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关于冬天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