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艺术内涵

2012-08-15张雯雯

外国问题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世纪创作传统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0世纪艺术领域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的现象层出不穷。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更是表现出对传统音乐的叛逆和一种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宣泄与释放。由于这一时期的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规则和特点,所以,也被一些音乐史学家们称为“现代音乐”或“新音乐”。这里所谓的“现代”和“新”是指“那些在专业音乐领域里直接针对着‘既往’或‘共性’写作标准而力求突破、大胆求索、刻意创新,并且广及音乐思想、观念、形式、语言、工具、方法、程序和效果等诸多方面,因此能够明显区别同在20世纪里出现的其他音乐而大步在先的一种音乐。”[1]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思想和理论的束缚,以多元发展、对立兼容的姿态开创着艺术审美的全新风格。尽管对于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人们褒贬不一,但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定有其客观的理由,因此,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把握其艺术内涵的精神实质,探索艺术发生发展的奇妙道路和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一、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特点

20世纪音乐领域里出现了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技法和新的表现形式,一切能够表达艺术想法的手段均被发掘利用,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表现主义音乐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第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由于对于20世纪音乐的杰出贡献,和都出生于维也纳,所以他们被誉为“新维也纳乐派”。表现主义音乐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完全无视调性的规律,认为艺术不是现实的描绘、不是象征,而是人类的精神与体验,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将内在的精神进行外在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表现主义。在特点上表现主义音乐节奏很难捉摸,但音乐较为流动、自由,甚至有点病态的疯狂。勋伯格早期作品《月迷的皮埃罗》是表现主义的典型代表作。作品根据A.吉罗的诗改编而成,描写了一个神经质的诗人望月狂想的种种情景。整个作品充满了恐怖、狂乱、怪诞的内容。因此,表现主义音乐所倡导的内在精神和心灵世界的表现是和绝望、疯狂等病态感情纠杂在一起的。

从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来看,每一种现代的创作技法都在为显现音乐的本质而服务。“20世纪西方音乐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现代的各种新、奇、特的创作手法无非还是要人们关注音乐本身,它以夸张、强烈、充满色彩和变化的旋律吸引人们的听觉。”[2]112例如:十二音音乐,这种现代的创作技法,将半音音节中的十二音任意排成音列,然后运用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形成了一连串独特的音。这种技法创作出的作品是完全无视过去的调性规律和和声功能规律的,是具有反传统、反惯例的“现代精神”的。

“20世纪的作曲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使听众排除传统的规则,人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探讨、尝试各种音响的可能性,从而进入一个多变的音乐世界。”[2]113这种创作的思维拓展了认知的范畴的观念,开辟了很多崭新的音乐创作领域。在多元兼容、颠覆传统的艺术精神的指引下,连噪音都成为艺术的一种。因此,噪音音乐以其为讨论者提供谈资的身份出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有人说噪音音乐登堂入室是艺术赏析的退步和人类艺术审美能力及品味的退化。但20世纪“现代”的一些创作者们却乐此不疲的发现、编制噪音音乐。虽然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其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一种特殊的类型丰富了艺术创作的种类。

二、20世纪西方音乐的艺术内涵

20世纪是一个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这种多元化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更表现在音乐、美术、科技等领域。多元化可以概括为是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世纪西方音乐也发生了自己的变化,探究其发展过程有两次高潮:在第一次高潮中,民族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等乐派应运而生;第二次则出现了偶然音乐、电子音乐、行为音乐、新人声音乐等。这两次高潮主要表现为,由无调性到整体序列音乐,节奏从小节线的束缚下解脱。通过种种新颖的技法创作出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多元思想、价值观的影响,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颠覆传统的文化叛逆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危机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对科学理性进行反思并对人的生存发展予以关注。这激发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理论探讨,形成了来势汹涌的文化思潮。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从总体上有如下特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凸显文化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一元走向多元的文化模式;文化趋向大众化。在这样的时代特征影响下的西方音乐,颠覆了传统音乐,在全新的技法的创作下体现了文化的叛逆,用音乐的结构和声响表现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挑战传统、逆叛传统的思维和意识,“十二音作曲法”的诞生正意味着一种颠覆传统的纯理性思维的作曲方法诞生了。“它的无调性、不协和性、纯理性与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十二音音乐是对西方传统音乐的根本性突破。”[3]《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1913年该剧于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大的骚动,口哨声、议论声、嘘声不断,甚至还有更加难堪的辱骂声。这场演出之后引起了音乐家和乐师们无比剧烈的震动。如此冲突剧烈的和弦、调性与节奏是传统音乐从未带来的震撼,一时有人觉得新奇,有人觉得怪异,有人期望模仿,有人大加批判。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重音移位、附加音值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变化,将传统的音乐从含蓄、束缚、中规中矩的创作中解放出来,其在音乐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文化叛逆是来自对传统、过往文化的误解、误释,然而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精神深髓不简简单单的是叛逆和挑战,它对传统音乐带来冲击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叛逆:即结构—解构—结构的过程。正因为这种叛逆和解构是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因此,我们相信也看到20世纪西方音乐的鲜活技法和元素正带着文化叛逆的标签走向了更为普及和主流的市场。

以电子音乐为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音乐,与其说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如说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充分利用技术,将艺术与之完美的结合,创作手段十分新颖,既用打击乐器发出的杂音,也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通过设备,使之变形,再经剪接处理,使之再生、复合。电子音乐的诞生也是在音乐文化叛逆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但因其音乐创作手法和技术的独特审美享受逐渐受到听众的欢迎,因此这种音乐形式不断普及发展。

(二)自我表现的充分张扬

关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有过“自我表现”、“情感抽象”、“情感否定”等多种学说。不管学者们的学说有何不同,但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的原始艺术形式之一这一判断是不可否认的。20世纪西方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更能体现自我,这是建立在对自身个体人的观照和尊重的层面。这一时期的表现主义音乐和偶然音乐的创作,从艺术的本质来看,体现了自我个体的解放、松弛和自由。这应该看出是自我表现的最高境界,即没有虚伪和刻意,没有包装和塑造,一切均发自内心的“偶然”。表现主义音乐认为,艺术更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既不应被“描写”,也不应被“象征”,也就是说要把作者的心灵世界、即所谓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表现主义’最初作为‘印象主义’一词的反义词用于绘画中,是指这类绘画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绪,它与印象主义相对立而存在,而在以表现内心情感为出发点这方面却与浪漫主义有着某种一致性。”[4]

偶然音乐也同样,“偶然”中更好的诠释了自由和解脱。偶然音乐有多种样式,其创始人J.凯奇表示,他创作《变化的音乐》时,是按中国《易经》以及用金钱卜卦来决定乐谱上的音高、时值等,他称采用这种方式是要在音乐中排除个人的口味、记忆以及艺术传统。偶然因素引入到创造过程或演奏过程,音乐的创作最初以游戏的形式来完成,1954年,凯奇与人合作钢琴曲《33分46.776秒》,演奏时用了两架钢琴,随时往琴弦中塞进橡皮、铁钉等物件。为了排除“创作中的客观性”,凯奇及其追随者除了挤擦、猛击等种种方式发出声音。将地图、星座图、废纸等作为创作的依据外,还通过占卜、掷骰子、丢硬币等来确定作品的音高、力度与配器等。

(三)社会心理的释放宣泄

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之中。社会心理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内在反映,其具有自发性和零乱性。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

20世纪,世界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中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矛盾激化的危机感,战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整个社会的恐慌、紧张、不安等情绪在音乐创作中弥漫开来。因此,20世纪西方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非理性化、非常规化和传统化是有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的。社会心理的释放与宣泄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音乐是较为常用且适合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心理借助理性退居、大胆创新的现代音乐形式进行表达和表现。无论我们看到的是扭曲的、痛苦的、煎熬的、绝望的诸多具有鲜明形象的艺术创作,其实都在反映人内心的真实声音。

20世纪的西方音乐对人自身进行了充分的观照,希望能够把人内心世界如实的表现。心灵的释放和情感的宣泄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将社会心理的压抑和积怨合理的疏导和排泄是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的体现。为此,这一时期的音乐呈现出无理性、反传统性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也处于不断创新和实验的发展状态,这是创作者内心寻求突破、渴望重生的一种内在意识的表达,这也代表了一个社会的集体心理特征。

三、20世纪西方音乐的艺术根源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和再创造。20世纪西方音乐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也是时代赋予的独特风格。其艺术内涵和时代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与传统的碰撞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叛逆,同时用张扬的个性表现宣泄和释放内心的本真。

20世纪西方音乐表现出的特点要追寻到19世纪艺术发展的情况。这一时期,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音乐创作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一时固有和惯用的创作语言和表现技法都到了难以突破和创新的程度。并且许多创作者感觉到固有的审美习惯对艺术的自由发挥是严重的束缚,唯有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创新的问题上创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实验,突破许多传统观念,也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音乐家们始终坚持音乐是自由的,音乐创作更是自由的,没有什么不可能和不可以的,艺术的追求是高于一切传统,要冲破固有的枷锁,唯一坚持的就是不断创新,一切表现手段和方法都可以运用到音乐表达中,改变习以为常的惯性欣赏的态度。

另一方面,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又进一步刺激了整个社会的心理承受,对战争的恐惧不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等心理情绪需要释放,这也是20世纪西方音乐挑战传统、叛逆传统的原因之一。对许多音乐家来讲,这一时期的音乐兼顾了许多功能,她既是发泄苦闷、排解情绪的重要工具,也是抗争社会、传递声音的重要武器、更是彰显魅力、追求成就的重要载体。

对于20世纪西方音乐创作风格和艺术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建立在理性的梳理和思考的基础上。从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时代背景出发,探寻新音乐发展的脉络和艺术魅力。虽然,对于20世纪的西方音乐人们褒贬不一,但音乐中所体现的反传统、追求自我个性和心理释放的精神是艺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理念和意识。

“在20世纪初期,主张变革的力量是那样强大,以至于新的音乐似乎曾一度与旧的传统完全隔绝开来。”[5]这种行为是勇者的行为,是艺术创作者应有的创新行为。也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大胆的艺术家带给了音乐艺术更多的鲜活。因此,在理解20世纪西方音乐的艺术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告诉我们用包容的心去审视创新艺术的发生、发展是应有的态度。

[1]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2.

[2]张晓国,赵小林.浅析20世纪西方音乐[J].黄河之声,2008(2).

[3]易北平.20世纪音乐对西方传统音乐的挑战[J].艺海,2009(2):43.

[4]蒋振环.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历程述要(下)[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6(3):75.

[5]约瑟夫·马克利斯.20世纪西方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杜晓十,编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2):36.

猜你喜欢

世纪创作传统
世纪赞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老传统当传承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