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2012-08-15雷冬梅郭剑楠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意志力创造性人格

雷冬梅,郭剑楠

(1.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2.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试论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雷冬梅1,郭剑楠2

(1.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2.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创造性人格;基本特征;自信力;意志力

“创造性人格”的概念最早是由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并使用的,它是一个复合词,由“创造性”和“人格”组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是心理学界至今仍很难界定的概念。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人才生成的高相关性为众多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多维的研究视角和更加宽广的探索领域。

1 人格与创造性的基本含义

人格是一个人人都在用,但又不甚了解的概念。人格一词译自英文“personality”,最初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它是指个体行为全部品质的集合,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1]。

人格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范畴。在法律学上,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在伦理学上,指个人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自身的精神价值和自我意识;在心理学范畴,人格不仅涉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包含人的道德品质,但远远不止这些方面。在解释人格概念时,由于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因而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动的特有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它的独特性,在于它与众不同;它的稳定性,则是指在一段时期内有规律可循,很难形成突变。但人格在与环境长期地互动中也具有可变性,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与个体的行为模式、行为特征有关的一种“蕴蓄于中、行诸于外”的统一体。

关于什么是创造性,人们也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能够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等。

如同人格的概念,对于创造性人格的定义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创造性人格,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复合体。

2 国外人格理论的研究现状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一直是创造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结构理论发表以后,对人格和思维过程的研究一直代表着创造力研究的主流方向[2]。一般认为,人的创造性素质由3个方面的维度构成:一是创造意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和维持系统,即创造性人格。这3个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地共同推动着人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人格是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它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品质[3]。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与创造活动具有高相关性的一种特质,即创造性人格是指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并且能完成创造性活动的个性特征组合。这种个性特征不具有普遍性,只是群体中的部分人具有的特质。创造性人格对创造性活动的作用可概括为构成、引导和调控3个主要方面。

巴伦从1950年起,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连续进行了20年的研究。他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高水平的控制冲动的能力;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的思维;在人际关系中喜爱独处;爱好秩序和精确;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等。

1950年,Guilford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拉开了对创造性人格系统研究的序幕。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在人格上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点:(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4]。根据人格心理学家R·B·卡特尔的研究,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内向、独立、敏感、幻想、冷静沉稳、好强自信、进取敢为、率直激进等。

人格科学研究领域在传统上有3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1)早期对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多使用的是加利福尼亚人格量表(CIP),是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Gough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编制,是目前国际上一套较为权威性的人格测验。(2)上世纪中叶,艾森克(Eysenck)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3因素模型。他认为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3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3)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逐渐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5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但无论研究者们采用什么研究取向,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都是构建—个可能描述、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到雷蒙德·卡特尔(R.B. Cattell)的16种人格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一个人格结构模型。但是分析研究这些众多的人格模型,发现它们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因素性质都有很大的不同,一致性很小,并未取得共识。但是,近10年来,人格结构5因素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和支持,也被众多的心理学家认可为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

2 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质

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创造性人才生成的重要元素,是影响个体创造性活动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国外许多研究者对创造性人格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他们大致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智力、觉察力、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怀疑、精密性、坚忍性、游戏心、幽默感、非依从、自信心等,大量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创造性与某些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高相关性,富有这些品质的个体具有高创造性,往往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2.1 个性

个性被认为是与创造性具有高相关性的个体品质,它是创造性的潜在表现形式。一个人创造性的生成最初是以个性的形式表现在个体身上的,一个人是否有个性预示决定了他最终能否获得创造性,从个性到创造性是个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培养人的创造性要从培养个性开始,个性催生人的创造性,唤醒人的潜能,促成人的创造性生成。个性是创造性的萌芽,个性的培养是铸造创造性的首要条件,是否具有个性是判断一个人将来是否具有创造性的识别器和标示器。因此个性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与创造性相关性最高的个体素质。

2.2 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在创造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目标和潜能等的认知和体验,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自信心既是一个人在创造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表达,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即坚信自己能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良好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前提和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爱默森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创新活动的第一步是确立自信心。科学实验证实,创造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创造性。虽然一个经常想创造的人不一定都能有创造成果,但是从来都不想创造(即没有创造动机)的人则肯定什么东西也创造不出来。所以,“想创造”这种自我心理倾向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自信心的最初体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于一个不想创造的人是难以开发其创造性的。一个人应该经常思考和涉及有关创造方面的问题,这样长期沉浸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就会在时机成熟时顺利地进入创造境界。

创造性活动往往是一个历经挫折和失败的曲折过程,当面临艰难困苦的境地时,自信心往往成为勇敢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很多人常常会在这种时刻退缩或放弃,而具有充分自信心的人,能知难而进、屡败屡战,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这是常人和创造性人才的分水岭。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为了研究一种电池,不惜千辛万苦,通过对几千种物质进行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凭着坚定的信念终于攻克了道道难关,发明了一种新的镍铁碱蓄电池。

开发创造力、进行创造性活动就是要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或者虽做过却没有做成功的事,因此,没有勇敢精神是不行的。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对于创造力开发而言,自信心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其一,不要害怕失败。美国诗人惠特曼认为: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其二,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要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

2.3 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它对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有发动、坚持、制止和改变的控制调节作用。

意志力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遇到挫折时,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缺少信心和主见,对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力较差,容易改变行为的方向,采取回避、放弃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其结果不仅严重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降低了自信心及对挫折的承受和应对能力,甚至出现意志消沉和精神障碍。而意志力强的人则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始终如一地将计划和行动执行到底,直至目标实现。意志力强大的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都较强,并能将挫折转化为积极因素,成为今后活动的强大动力。

马斯洛指出,创造性活动包含着大量平凡乏味的艰苦工作,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泄气、沮丧、孤独、厌烦、担心等负面情绪。只有超越这些情感障碍,才能最终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总能保持兴趣盎然的情绪状态,有效地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因此更有机会取得突出成就。我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司马迁不畏遭受腐刑后的巨大痛苦和心理压力,凭着坚韧的毅力,写出了千古宏著《史记》,在他身上闪耀着毅力的光辉。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在意志力是否合乎规律和成就的大小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没有人能真正估量出合乎规律的意志力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这是因为,只有合乎规律的意志力水平才能使人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许多人遭受失败,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缺乏教育或良好的个人品质,而在于他们缺乏顽强的决心、继续前行的动力以及将活动进行到底的意志力。只有具备超凡意志力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做出杰出的贡献,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李存峰,曹光法,葛明贵.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59-61.

[3]康翠萍.创造性人格的建构:现代大学管理的根本使命[J].现代教育管理,2004(10):47.

[4]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3.蒉

G40-03

A

1671-1246(2012)12-0155-03

猜你喜欢

意志力创造性人格
Willpower 意志力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意志力也要用在“刀刃”上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