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创新
2012-08-15郭卫红
郭卫红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部,安徽合肥230601)
“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创新
郭卫红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部,安徽合肥230601)
对大学生恋爱增多带来的危害进行总结,并提出教育和引导的新策略,给高校提供针对性工作的参考和借鉴,既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微博”;大学生;恋爱挫折;创新策略
大学生的恋爱挫折现象随着大学生婚恋禁令的解除而日趋严重,在校大学生恋爱比例日趋增多,大学生恋爱所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突出和棘手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抗挫折能力较弱,一旦处理不妥,必引发众多问题。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义务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互联网兴起的“微博”是大学生随时进行信息分享的空间,是恰到好处的交流平台,是自由表达自我的乐园。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微博”的优势,将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恋爱观的思想教育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并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1.1 恋爱动机多样
对于恋爱的理解,“90后”大学生恋爱动机是复杂多样的。有调查显示,29%的大学生选择“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表示“学业压力大”的大学生占13%;17%的大学生选择由于“生活枯燥”;16%的大学生表示是受“恋爱风潮”的影响;想“证明自身价值与魅力”的大学生占8%;真正要“寻找生活伴侣”的学生仅占11%[1]。可见,很多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客观,宽松自由的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客观环境。他们离开父母来在他乡,在大学中如不能尽快地适应校园生活,就会产生寂寞的心理。再加上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使他们可能会出现孤独的感觉,增强了大学生对恋爱的渴望和期待。另外,虚荣、攀比、依赖、好奇、寂寞及从众等心理的驱使,使部分学生走上了盲目的“恋爱迷途”。不同的动机导致不同的结果,放松和依赖心理都容易导致悲剧发生,从众和排遣寂寞的心理可能造成混乱的爱情,而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虚荣心等会使人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极端。
1.2 对恋爱性行为的态度普遍轻率
有调查显示,可以接受大学生谈恋爱时发生性关系的35.6%;40.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接受;10.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理智地控制;无所谓态度的占10.1%[2]。学生的性观念比较开放,大部分大学生把性对象和结婚对象是分开来考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是很多大学生心态的真实写照。恋爱性行为在爱的交流和付出阶段,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出现“对真心的付出却收到的是苦果”这一出乎预料的结局,也会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
1.3 大学生恋爱的抗挫折承受力较弱
绝大多数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一直在家庭的宠爱中长大,基本没有挫折体验,恋爱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说属于较大的挫折。2007年,重庆市首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查报告出炉。调查历时半年,涉及全市10多所高校近万名在校生。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达13%。其中女生自杀意念与男生自杀意念比为2.5:1。据介绍,恋爱问题是导致女生自杀的主要原因。针对济南市7 726名大学生所做的大学生健康状况报告出炉,其中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占到70%。结果显示,有15.2%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而且,在过去的1年里,40.9%的人有焦虑情绪;出现抑郁情绪的占到39.1%;内心郁闷的高达77.5%;最令大学生感到困扰的是“恋爱受挫”,有43.1%的人选择此项[3]。
2 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出现的问题分析
2.1 高校对大学生恋爱挫折的教育和指导力度不够
教育部2005年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于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尤其是对大学生恋爱挫折问题,无疑压力较大,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艰巨。许多高校对此采取默认的态度较为普遍。有的高校虽然也会加强教育和引导,但措施显得苍白无力,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防范。
2.2 常规性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在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大部分属于年轻人,其本身的应对恋爱挫折的实际经验还不丰富,拿不出有效的招数指导受挫者,而理论上的方法不一定管用。二是大学生存在较强的害羞心理,特别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不敢说出心里话。加上部分学生管理者的主动性不够,一般都是被动地发现挫折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而主动防范性的教育和指导显得无力。
3 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的创新策略
3.1 教育管理者利用“微博”可以在学生恋爱挫折问题中掌握主动
“微博”日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成为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方式,也成为他们自我内心的发泄和表达的场所。因此,通过“微博”,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可能。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开放的空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点点滴滴以及感情生活,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呈现在“微博”中,吸引学生点击,从而对学生进行间接地引导。这种互动的方式减少了大学生的顾忌,双方不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而造成紧张、戒备和尴尬的局面,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从而能够主动发现问题。
3.2 利用“微博“潜移默化地端正学生的恋爱观
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交往德育论”是当前大学德育研究的新方向,提倡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对话、交往和理解,建立起主—客—主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与他人的广泛交往中认识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提高交往技能,发展社会性情感[4]。其中,基于平等的师生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内心,被学生接受的重要保证。而“微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人格品质,思想境界更易影响和提醒学生,而非简单地进行道德“灌输”。此外,有许多卓越的青年学生恋爱观思想指导师在“微博”中,可以通过微博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传达给青年学生优秀的人生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同时,也促使教育管理者专业素养的提升。
[1]高海英.关于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8):156-157.
[2]徐谦.大学生恋爱观及引导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群文天地,2011(4):127.
[3]安彬.大学生恋爱诱发犯罪的心理剖析[J].科技信息,2011(5):501.
[4]金永淼.“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54.蒉
G640
A
1671-1246(2012)12-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