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动导向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初探

2012-08-15宋爱萍吴展奎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免疫学病原导向

宋爱萍,吴展奎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贵州 凯里 556000)

基于行动导向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初探

宋爱萍,吴展奎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贵州 凯里 556000)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贴近临床、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需求,基于行动导向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行动导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1]。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课程改革是关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由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3门课程组合而成(包括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基础),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实验室检查、特异性防治和机体免疫应答规律。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值得我们每位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认真思考。笔者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探索与实践,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最早由德国提出并实施,它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受到国内外职业教育界的一致推崇,我国将这一成功经验作为项目引进,各职业院校纷纷效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行动过程,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为职业能力,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学科教学理念的影响,短时间内要完全改变现行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存在一定难度,这无疑是一次挑战。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全新的理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素养,从根本上接受这一新事物,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会做”。

2 科学设计课程,突出实效

课程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贴近临床、服务社会”的理念,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理论及实验教学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展开教学,增强适应医学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作为职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要突出“四结合”,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微生物、免疫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目前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公共卫生热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其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临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材中,内容繁杂,学科特征明显,至今还没有适应教改的配套教材,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职业特点及专业特点,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贴近临床、服务临床的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取舍,分析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熟悉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选取,对缺乏实用价值的纯学科理论可大胆删除,真正体现基础服务临床、服务工作岗位。教学内容还应实行动态管理,关注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根据国内乃至全球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如我国局部地区2003年流行“非典”、2009年流行“甲流”,在当时的教学中,就应视具体情况将相关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体现与时俱进,由于基础学科存在学时与教材内容的矛盾,故在满足执业考试需求的同时,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紧扣医学各专业执业考试大纲,突出卫生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可根据具体需要,增开医学基础理论考试辅导课。

3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学科体系背景下,教师多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学生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较少。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位。教师要进行角色改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演”。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教学模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观念,认真分析生源情况,同时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颇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科学选取,如总论知识的学习可采用任务驱动形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而病原学知识应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尝试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体验找到答案时的快乐,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在学习Ⅰ型超敏反应这节内容时,传统教学法主要由教师按照教材顺序进行讲授。而在课改实践中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应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出发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给学生提供一则临床常见的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例,并根据病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从该病例入手讨论如何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引导学生思考防止过敏反应发生的关键环节是什么,Ⅰ型超敏反应是怎样发生的,有何临床特点等问题。并下达任务:统计本班发生过过敏反应的学生人数,尝试归纳过敏原种类,为其将来做好临床诊疗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职业基础课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对提升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4 改革实验教学环节,尝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为临床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实验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可打破先理论后实验的格局及学科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病原生物部分属形态学领域,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内容的学习。肉眼无法观察的细菌,需借助显微镜方能看到,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容易疲劳。如免疫学应用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验原理抽象难懂,可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及实训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网络思考检测方法,拟订计划,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并客观地记录检测结果,思考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体会再学习原理,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借助网络平台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的能力,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在实验课前引导或课后总结中,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量大、可载图片多的特点,制作相应课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传统的绘图作业仍可以保留,通过绘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客观地记录实验结果的习惯。在实验项目的编排上可考虑模块形式,分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5 改革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学生的评定应采取综合的考核办法。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传统的以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改革评价方式已成为课程评价的重要课题。应改变人才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给学生提供平台,充分展示每名学生的长处,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实验成绩比例,体现“三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学生成绩评定比例按理论、实验成绩各占50%计算,理论成绩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作品(可由学生集体创作)、考勤、课堂问题抢答、期末笔试等。实验成绩包括实验项目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课出勤率、综合技能考核。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营造好学上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6 结语

基于行动导向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尚属探索阶段,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在2010年取得了第一届课程整体设计比赛二等奖、第三届实训课优质课比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完成了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标准制订,并在本学期教学中具体实施。一线教师肩负着课改的重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改进与完善。

[1]余秀琴,李术蕊.合力抓好关键战略机遇 扎实给力职教改革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0.

G40-03

A

1671-1246(2012)08-0131-03

猜你喜欢

免疫学病原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偏向”不是好导向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