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推进中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矛盾消解策略

2012-08-15吴贞贞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人才观教育观观念

王 艳,吴贞贞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家长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但人们往往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教师身上,专家学者也将视野较多地放在研究教师的作用上,忽视家长以及家庭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当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父母就成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肩负对子女教育的重任。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这个承袭关系中,有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的教育影响因素。由此说来,家长的教育对于子女既是一种人生奠基性教育,又是一种终身性教育。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发表的纪念文章中指出,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的迅速变化。家长的教育观念与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家长教育观念转变所面临的矛盾

对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侧面,笔者以我国学者陈帼眉教授将家长教育观念具体划分为家长的儿童观、家长的人才观、家长的教育观等几个方面为分析框架,[1]以此来分析家长在素质教育推进中观念上所面临的矛盾。

(一)家长的儿童观转变所面临的矛盾

家长的儿童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家庭中未成年的子女权利、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的看法。[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提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2]而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很突出的一点就表现在素质教育将每个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个性、潜能,肯定每个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自身发展速度,将每个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跟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征求其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为能够达到双方共识,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但家长由于传统观念思想的束缚,强调一种绝对的严厉管束的大家长姿态,对子女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权威专制意识,或者对子女过度溺爱,造成子女放任自流,没有将子女视为独立个体的意识。这样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在儿童未成年时期扼杀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只会机械地模仿和缺乏独立的思维。家长也不能以一个固定的“好孩子”成才模式来套自己的孩子,而是应允许其积极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否则成年以后也不会主动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创新性的见解。

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仍处在发展上升阶段,他们的成长是符合一定身心发展规律的。但现在很多家长宁愿牺牲孩子的娱乐和休息的时间让孩子参加乐器、才艺、课外竞赛班,甚至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内容等,不懂得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也与国家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相违背。

(二)家长的人才观转变所面临的矛盾

家长的人才观,顾名思义指的是家长对于子女成才问题上的态度以及评价人才标准的取向和看法,这在素质教育实施的当下显的尤为重要。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定型,他们的一切仍然具有可塑造性。尽管国家对于人才有一系列的描述,但对于这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国家更多的是希望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

但家长的人才观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较深,认为人才就是学习成绩好的人,对于子女采取“一刀切”的人才判断标准,认为只要是学习好就是一切都好,往往一叶障目看不到子女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有研究表明:家长在人才观上,认为“上大学才是孩子的出路”,“品德是虚的,分数是实的,孩子学习好了比什么都重要”。[1]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调查得出的这项结论让我们感到是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意外的是素质教育多年的开展和家长对于子女人才观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因为素质教育把德、智、体、美、劳、心等素质兼备的“通才”作为目标,强调“要成才首先要成人”,首先要具备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情理之中是我们的身边也的确存在一些家长因为子女成绩不佳,将子女全面否定。特别是目前社会中互相攀比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矛盾还体现在一些家长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当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使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正提高。但如果家长只做横向比较以期来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则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4]这些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对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判断有着巨大的差距。

(三)家长的教育观转变所面临的矛盾

家长的教育观在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培养方式和日常角色扮演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存在偏差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实施相对于应试教育不同的方式方法、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反对将成绩作为判断学生的惟一标准,对学生实施全面的个性化的教育,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不对学生采取贴标签的方法。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国家不仅从政策层面提出,还在各级阶段的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教师不得体罚学生和布置过度作业,不得开展校外补课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但由于家长传统的人才观使得他们的教育观仍然是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第一要务,家长的这种人才观使得其教育观更倾向于应试教育。尽管国家的义务教育是以打基础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但家长仍然将升学视为首要任务,一味地强调埋头苦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拥有这些教育观念的家长还不是少数,这种教育观指导下的行为也就催生了校外校、课外补习班等一系列产业的红火。家长之间互相竞争,生怕子女在休息时,其他孩子在辅导,从而超越自己孩子,就会落后于其他人,这些造成学生恐学、逃学,甚至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精神问题,而这一系列都是和国家政策和学校培养目标相背离的。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这个概念深入人心,人们都习惯于认为只要和经济和钱打交道的都是一个市场。所以家长将交学费送子女入学学习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种经济行为,家长希望教师教知识,认为交学费就是和教师建立经济关系,就是一种纯粹的买方和卖方的关系。这些会导致学生和家长不尊重教师,不尊重这个职业也不尊重教师个人,对待教育的态度也很不端正,使得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讲话没有力度,也不利于教师教育的开展。如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学生肆无忌惮地违反纪律,甚至伤害教师的事情,然而教师对此无可奈何,因为现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学生与教师如果发生矛盾、纠纷,不管事情的起因如何,不管事态怎样,不管谁是谁非,社会舆论往往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到教师的头上,指责教师违反师德。因此现在有些教师不但不敢批评教育学生,还要想方设法取悦学生,以求保住饭碗。这些也是当下很多家长对待教师的态度,从而在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

因此,家长教育观念中对待教师职业的不尊重和对待成绩的“惟分数论”都是不可取的,这些不利于我国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良性循环。

三、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矛盾消解策略

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进已有30余年,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在家长和社会中的根深蒂固,使得家长教育观念在家长儿童观、人才观和教育观等多方面,仍和国家政策及学校教育目标存在矛盾和分歧。家长教育观念主要呈现出的一些认识,从理论上符合素质教育思想但其中某些认识仍然属于应试教育的观点,致使有的观点前后矛盾,从而导致认识、实践中的行为会不自觉地脱节。虽然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可以转变的,但这种转变是一个复杂而又缓慢的过程。

(一)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再教育”

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学校都十分肯定家长在学生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已有的文化知识和原始的教育方式远远落后于孩子成长的需要。只有通过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学到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水平。[5]因此开办家长学校十分有必要,学校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家长普及素质教育的相关精神和知识,使得家长对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他们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积极引导正确社会舆论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是无法忽视的,因而社会舆论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人们在社会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舆论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行为,当然家长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而当下社会关于教育方面的社会舆论还无法跟上国家政策,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社会中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运用,当然这种舆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形成的。但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舆论对家长教育观念的重要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种种宣传,对具有代表性的模范进行大面积大篇幅的报道和宣传,积极报道宣传国家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政策知识,使得家长在各种媒介、口耳相传中,领会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精神,从而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中也会潜意识地用这种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甚至是评价标准,这个过程虽然是缓慢的,但效果将是最显著的。

(三)转变人才评价模式

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持续时间较长,加之当下社会较为习惯用“考试”这一形式作为判断一个人能力强弱的惟一标准,这使得家长无法接受素质教育所推崇的理论和思想,这些都使得素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要使素质教育真正为家长所认同和接受,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改变现有的以考试作为惟一判断学生的手段,而这需要国家改革人才的评价和判断制度,转变这种模式比单纯号召素质教育理论的作用更大,只有这种评价模式真正改变了,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观、人才观等才会自然而然地慢慢发展变化。因此,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3]国家评价制度和人才选用制度的改进,就是为了更好地打消应试教育思想在家长中的定式,从而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将是最有效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改变的外部力量。

(四)家长自身要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

尽管每个家长日常工作都很繁忙,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忽视过。由于他们只重视传统思维和应试教育,使得他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些错位和偏差。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必须首先引发家长产生转变原有教育观念的内部需要。只有家长意识到旧有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儿童的健康成长不相适应,并渴望去解决矛盾时,[6]他们才会主动学习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上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最新思想和内涵,才会转变自身原有的陈旧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素质教育推进中产生了很多困惑与矛盾,与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教育目标出现了一些分歧。国家和社会也对家长关心的问题给予大量的关注,就这些困扰和问题已经采取了措施以此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缓解家长的矛盾。家长也应该积极更新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摆脱这些矛盾的困扰,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观念指导家庭教育来更好地促进子女健康快乐成人、成才。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拉夫人也曾经说过: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这些都突显出我们家长教育观念的巨大作用,为了我们的孩子,更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已经迫在眉睫,尽管观念的转变是缓慢的,但只要每个家长都努力其中,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一定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2(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许晓辉,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5]张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6).

[6]课题组.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2).

猜你喜欢

人才观教育观观念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健康观念治疗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三国演义》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蒙哥马利元帅的军事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