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012-08-15刘东菊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高校教师师德

刘东菊,秦 虹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2.天津市教育科学院,天津 300191)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力

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是把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发生影响的各种道德要素,以道德要求确定下来,对教师认识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调整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这一目标对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全面性的要求。面对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1]这充分显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典范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精深的专业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二是高尚的道德人格和优秀的思想品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会凝聚为学生内在的比较稳定的知识、才能和品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可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精深的专业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水平是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质疑批判精神、有专业创新能力的未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就要具有高深的学问,具有与专业教学相匹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作为高校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素养,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要具有宽广厚实的知识背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从总体上具有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同时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扎实的知识、技能,遵循教育规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因材施教。

高校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教学知识和能力,能为学生学习带来有益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所乐意接受,体现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融合。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传播科学知识,就要认真研读专业知识,做到知识讲授的精准、无误,但教学的意义不是照搬书本知识,而是融入教师的研究、思考并以富有启发性、创新性的教育方式方法,给学生以知识、智慧与思想启迪,以此来开展大学课堂教学。

早在中国古代就积极倡导教师要有“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进取和钻研精神,并且还要学思结合。作为教师不仅要“博学之”,更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教师既要知识广博,还应该令人敬重,经验丰富而有威信,讲解条理清楚而不枝节杂乱,辩论精微而深得要领,而要实现这四种师德师术,教师必须好学进取,不断提高。作为教师必须“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才能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总之,好学进取、刻苦钻研,才能成就教师的高深学问;知识渊博、术业专精,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品质。

古代先哲们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将教师学问与治学精神融合一起,精辟地阐述了教师职业内涵,对我们现代高校教师定位自己的职责、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学风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21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倡导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更需要教师具备博学多才、专业精深的知识素养。具有高深学问的教师,他们的授课广受学生欢迎。美国最佳教师雷夫,30年来一直担任洛杉矶霍伯特小学5年级教师,他获得过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和英国女王授予的勋章,许多在恶劣环境中生活的“问题儿童”在他的影响下变得谦逊有礼、诚实善良,并在日后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这种影响力令人不可思议。雷夫说:“我从来没忘记,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的学生。”“最好的班级管理是使你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非常有趣,如果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感兴趣的话,那些不良的表现就消失了。”雷夫的成功还得益于美国小学实施的“包班制”,即一个教师担任一个班级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包括阅读、写作、数学、自然、历史、体育、美术等。雷夫因此得以淋漓尽致地施展他的才华。雷夫说:“我认为这一点对所有教师都是受用的——你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情前都要想,它对你的学生有没有帮助。”[2]雷夫的教学成功不仅在于知识博学专精,同时在于严谨的治学态度,时刻关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有益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教师上课不被学生所重视。原因是教师敬业精神欠缺,往往简单地处理教学内容,很少关心学生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应。不能正确认识教师岗位职责,不具备博学精湛的教学水平,结果导致教育水平的低层次徘徊。

(二)教师道德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在当前全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理应成为首善之区。高校教师是我国学历层次、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应以自身实际行动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表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是教育、教学过程对高校教师的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教师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特征。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面对有理想、有个性的学生,教师不可能将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更不可能迫使学生对不确信、不理解的东西无条件接受,那么教师就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心灵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为此,教师教学就要体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又具有以身作则、爱岗敬业、言行一致的美德,这样的教师必然会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而有威信的教师,容易赢得学生对教师学问、人品的敬佩,学生会乐意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学效果就好。如果教师缺少人格的精神力量,就很难凭借课堂上的知识令学生信服,更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无法履行教师职责。所以,高校教师应摆脱“教书匠”的角色,通过自己高尚的师德释放出无限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熏陶中成人,在学习、思考、实践之中学会做人,养成追求卓越、朝气蓬勃、胸怀大志、情操高尚、宽宏大量等健全人格,成为具有高素养、高品位、高灵魂、高度负责任的人。

二、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责意识的影响力

教书育人既是教师的职责,又是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内容。因为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各类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教师重灌输知识,习惯于照本宣科,导致教学缺乏新颖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对学生不良学习情绪往往熟视无睹,不仅如此,教师育人的职责被许多教师排除在自身工作之外。有学者对高校教师育人状况做了分类,大致呈现如下情形:一是不教不育。这类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对教书育人没兴趣,教学不投入,不认真。上课就是照本宣科,或随意发挥离题千里,不判作业,不答疑。还有的教师心胸狭隘,思想偏激,利用课堂向学生散布一些错误的舆论和观点,以宣泄个人情绪。二是教而不育。这类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所要教的知识,把育人视为教书之外的工作、是政工干事、辅导员的事。三是重教轻育。这类教师重视教学中的精力投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注重对教学规律的探究和不懈实践,但是对学生研究不够。这类教师尚未认识到自身素质是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因素,对教师职业行为的伦理反思尚不深入。四是重教重育。这类教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职责,对教育事业忠贞不渝,无私奉献。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责任心教育,注重以自己良好的行为风范影响学生,尊重并热爱学生,重视以德立教。加强师德素质建设,就是要造就出大批的这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上述高校教师育人职责表现,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具体落实到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就是调整教师与教育目的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也是教育行为的宗旨。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一)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自觉遵守和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但是,现实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匮乏,责任心不强,与我们对教师选拔、任用制度和评价制度都有着重要的相关性。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责任心,就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使教师养成良好的品行,并且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对学生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美国在1975年修改并至今执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已成为其他国家建立师德规范的一个范本。美国师德规范的范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德理想,二是师德原则,三是师德规则。这是对教师的三种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其中师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原则是中级层次要求,规则是最低层次要求,是每个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标准。美国的师德理想是:“相信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师德原则为:力争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要竭尽全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师德规则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方面: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保护学生不受到对学习或健康和安全有害的环境影响,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不得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参加任何课程、剥夺任何利益等。另外,师德规则对教师个人行为方面作出相应规定,如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做虚假的陈述、不得造谣或诽谤同事等。[3]教师的师德理想是靠师德原则、师德规则来具体实现的。我们要求教师具有师德素养,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也要重视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为此,我们选拔聘用高校教师的考试内容,要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择业态度、职责内容的了解等。英国在对师范生的职业态度、择业观、选择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理由等进行调查时,了解到“良好的教师素质及高超的教学艺术影响了他的学生,这种影响力成为一代又一代选择教师职业的动力”。这说明,对现任高校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落实非常必要。教师将师德规范有效地落实到教师教学行为中,才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有益影响。此外,在制度建设方面,增加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力度,以此来约束教师去纠正或养成师德品行,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养成以学问教人、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来影响学生行为等。英国近代教育家洛克提出: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和智慧,在学生向善时,给他力量、活力和勉励。他认为,做教师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只是居于第二位,只能做辅助的品质。认为做导师的人自己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是一个严谨的人,具备学者的性格。英国具有一贯重视个人修养的传统,认为教师的品行,特别是对学生的方式和态度是最有利的教育手段。英国在教师资格的授予标准内容中明确规定,教师要通过教学及个人的、职业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要认识到有必要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承担责任,把握其所从事学科和教学方法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发展等。

(二)以实施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来推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落实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责任心、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等都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直接体现在其教学道德行为中。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定的道德行为经常表现出来,并成为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就表现出具有稳定特征的道德品质。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习惯或习性,更主要是一种自觉自主的意志选择过程,是凭借一定的道德判断和意志抉择,凭借意志的控制和坚持的结果。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培养和自觉践行的过程。

在师范教育不断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外的很多学者和官方机构提出了教师职业化的主张,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专门职业,它同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是不能担任的。因此,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不仅要增加教育科学理论和实践部分的比重,加强师范生教育理念的建设,培养对职业的兴趣,还要进一步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这是解决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问题的关键。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沿袭着照搬教科书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少有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我们了解到高校教师普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不太可能有进行教学研究的时间。而缺少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只能使学生收获书本知识,而不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也不能让学生从教师的教风中,获得精神动力,因为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素养,很难给学生以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激励影响。又因为教师不了解本学科在世界前沿领域的发展态势,所以,不能给学生传达很多先进的知识、科技信息。这说明,高校教师远未达到专业化发展的程度。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具有教育技能,具有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素养,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必须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巧,必须贯彻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高校要实施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就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要以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理念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校积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必然会进行教师师德规范的专业化推动,从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真正落实。

[1][苏]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4.

[2]李斌.美国最佳教师雷夫: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教好[N].中国青年报,2012-3-20.

[3]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第 2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2-64.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高校教师师德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