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

2012-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主句定语原文

黄 娜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福建 三明 366000)

浅谈翻译中的逻辑关系

黄 娜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永安分校,福建 三明 366000)

逻辑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首先阐述了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同时从词汇、句子等探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提出树立逻辑思维观,以提高译文信度。

翻译;逻辑思维

翻译强调的是功能对等,而如何清楚明白无误地表达语义,逻辑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逻辑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人们无论是语言交际、写作,还是科学研究,无一不利用逻辑。可以说,逻辑无所不在。逻辑是文本潜在的框架,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将逻辑体现出来,译文才能更加完善。如果不顾逻辑,译文则常不知所云,失去了表达原文的意义。逻辑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译者通过文本的对照,还能找出因逻辑错误而可能产生的翻译错误。其实,译者通过文本比对,不仅能找出有可能因逻辑错误而产生的翻译错误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将译文让读者接受、读懂。有关逻辑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宗炎一语中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写文章不能不讲逻辑,道理是很明白的。”逻辑在语言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翻译中必然要注意逻辑的关系。论文在梳理中西语言表述思维模式差异的同时,注重探讨汉英翻译的逻辑关系。

一、中西思维、语言表达的差异

中西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必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由此,对语言的表达,自然也不相同。西方人习惯于对象性的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外在对象进行研究,思维方式是二元的对立方式。西方人注重分析学和逻辑学,将逻辑学视为科学研究的工具。这样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必须重视形式逻辑,重实证,喜欢条分缕析。而中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个主体,同时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有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是这么认为的:语言就是思维模式,它强有力地决定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过程的想法;人对“真实的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人群集体的语言习惯上的。随后,沃尔夫也提出这个问题:“时间”和“物质”的概念,实质上不是以经验、同样的形式给予一切人的,而是依赖于语言的性质或人们已建立起来的语言的使用。“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是所有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是类似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法互相校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没有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 萨丕尔——沃夫假说虽然至今尚无人能证实思维是由语言所决定,但至少说明民族语言使民族认识方式表现出某些特点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两种语言在表述方式、交流各有所长,但逻辑是根深于人的思维中。因此,受到语言文化社会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由于译者认识的角度不同,所表达的语言必然不同。譬如,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科学家杨振宁将其译成英文:

That eveningsunisinfinitelygrand,

Whereit not that twilight iscloseat hand.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则译为:

Thesettingsunappearssublime,

But Oh!It'snear itsdyingtime.

从这两种的译本可看出,杨振宁的翻译更注重逻辑性,客观性叙述,是科学翻译;而许渊冲的翻译更具有文学色彩,倾向主观摹写,符合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仅从此句的翻译,显然杨振宁的译文更符合逻辑。

从语言角度对比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奈达在《TranslatingMeaning》 中做了这样的总结:“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所谓的形合,就是借助形态与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所谓的意合,就是不借助形态和形式词,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尽管中西语言、思维都存在着差别,但逻辑,无论在哪种语言中都是必然存在的。因为逻辑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出人的思维能动性。只有确定人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其逻辑推理的翻译才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

二、逻辑与翻译的关系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理解翻译原文都必须经过语义辨析、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这一过程。而其中,逻辑具有强大的功能。

1.词语的选择需要逻辑

词本无义,人赋予之。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到底取哪一种词义,只有依靠上下文,利用逻辑思维,才能确定语义。例如,spring有“春天,弹簧,跳跃,泉水,活力”等意,到底是取哪个意义,则得看这词在具体语言中的表达意义。张培基认为,“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解原文有逻辑关系。根据逻辑关系来决定哪一种是确切的译法。”又如,色彩词blue就有多种意义,有“蓝色的,脸色苍白的,忧郁的”的含义,同一词,取哪个词义,都必须经过逻辑,对语境进行合理的判断,才能决定意义。譬如,Shewas wearingabluesweater.译为:她穿着一件蓝色的毛衣。另一句,I feel blueat thenews.则译为:我听了那消息觉得很郁闷。

2.句法结构的分析需要逻辑

词语意义的确定、原文的理解、句法结构分析、甚至准确的表达及校对都离不开逻辑。例如,Jefferson refused to accept other people's opinions without careful thought.这个句子如果作为孤立的句子,按句法结构可以翻译为:杰斐逊没有认真思考,就拒绝了别人的意见。然而,这个句子出现在以下原文中“Judgefromyourself.Jefferson refused to accept other people's opinions without careful thought.” Never believe nor reject anything,“ he wrotetohisnephew,”becauseanyother person hasrejected it or believed it.Heaven has given you a mind for judging truth and error.Useit.”不难看出:作者是赞赏杰斐逊的观点,凡事自己判断,因此,这句话可译为未经认真思考,杰斐逊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的。就这小段文字译文如下:凡事自己判断,不要因为别人相信或拒绝什么东西,自己就去相信或拒绝它。在这一小段文字中,还有一个句法现象,即“否定转移”,也是通过逻辑思考才能解决的。在“not…because”结构中,我们可看出逻辑所起的作用。not否定的要么是主句的谓语,要么是because从句。如果是否定主句的谓语,用逗号与主句隔开就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没有逗号隔开的话,那只能用逻辑进行判断。譬如,He did not buy the car because it was too expensive.此处not从逻辑上看显然只能否定主句的谓语buy,而不是否定because从句;而如果是否定because从句,也可从逻辑上看得出来,not不可能是否定主句的谓语,而只能是否定because从句,这样的译文才能翻译得准确、通顺。譬如,Oneshould not abandon thepossibility of using scientific idea to do good because one could usethesameideatodobad.可译为:不能因为科学研究成果被误作邪恶之用,而放弃将其用于造福人类的可能性。

3.语言模式转换需要逻辑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样的内容时候,采用的形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在我们的翻译中是常见的,下面我们以英语定语从句和汉语复合句为例,进行逻辑关系的对比分析:英语的定语从句,修饰主句中某个名词,或整个主句。其位置放在被修饰名词或句子之后,作为后置定语,修饰前面的先行词,这是英语所特有的现象。而汉语的表达习惯正相反,汉语属分析式语言,善用短句,定语太长不仅读起来不通顺,而且常常读到最后也不知所云,因此,英语中定语丛句在汉译时,首先要正确分析和理解这种定语丛句的结构,然后根据其与主句的逻辑关系译成相应的汉语。如:Sheistheonly girl I have found whocan speak English.翻译为:在我所找到的女孩当中,只有她会说英语。在例句中含有两个定语丛句,而这两个定语丛句不是并列关系,故两者之间不用任何连词,而是第二个定语丛句修饰“先行词+第一个定语丛句”的关系。这种定语丛句也叫双重定语丛句。在汉译时,根据其与主句的逻辑关系译成相应的汉语。例句中的第一个定语丛句译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第二个定语丛句译成汉语的条件句。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4.原文的理解、表述需要逻辑

原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而对语境的判断则又离不开逻辑,譬如,It isgood for himtodothat.是译为“这样做,对他有好处。”还是译为“他这样做是件好事。”呢?所有这些都得由上下文来推断。如果没有上下文,要想理解语言并进行翻译,必须依靠逻辑。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在译文上语言表达出现“洋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不符合汉语逻辑的语言和表达则需要校正。譬如,It isnowthought that themorework wegiveour brain,themorework theycando.

原译:现在人们认为,我们让脑子工作得越多,它就能干得更多的工作。

改译:现在人们认为,脑子越用越好使。

逻辑是人的全部意识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的一切意识成果(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实践意识)的获得都离不开逻辑的作用。逻辑使人的认识和思维具有了一定的程序、秩序和确定性,增强人的认识、思辨能力。文章的翻译,从理解、表述及校对都离不开逻辑。可以说,逻辑无所不在,逻辑是认识思维中最重要亦是最根本的东西。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符号转化过程,更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因此,只有树立逻辑思维意识,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译文的正确性。

[1]王宗炎.英汉语文研究纵横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3.

[2]周文彰.狡黠的心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56.

[3]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65-166.

[4]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4.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11.

[6]樊怀宇.再谈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J].阴山学刊,2003,(2):57.

[7]家玉,程建山编著.现代语言学研究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8.

H059

A

1673-0046( 2012)2-0192-02

猜你喜欢

主句定语原文
盘点主从复合句中的时态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让句子动起来
that和which在定语从句中的异同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尝粪忧心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