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2012-08-15尹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辞极具孟子

尹旖

(湖南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尹旖

(湖南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先秦是一个善“辩”好“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典籍以《孟子》和《庄子》的论辩艺术成就最高。尽管同为论辩散文中的代表,但是《孟》《庄》的论辩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论辩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孟》文具体、《庄》文抽象;《孟》文质朴简洁、《庄》文华丽雄奇;同时,《孟》《庄》的文字在音乐性上也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音乐感受。

《孟子》;《庄子》;论辩;语言艺术;比较

先秦是我国论辩艺术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长于“论辩”的著作,而《孟子》和《庄子》更是将论辩技巧和文学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表现在语言上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孟子》语言具体,《庄子》语言抽象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论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光表现在思想上的一脉相承,同时也表现在语言上的简洁通俗。《孟子》的语言极具口语性质,表词达意简单易懂,且使用的字词也多是当时的常用字,较少生僻字。仔细阅读《孟子》中所记载的多次论战,便可以看出孟子不论是给弟子解疑,还是向诸侯进言,都给人一种类似现场对话的直接记录之感,看不出任何修饰润色的痕迹,如“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万章下》)。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立足社会现实,所表现的也都是社会中的人或事,这使得《孟子》的语言极为具体形象。同时,孟子在引经据典的时候,会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将所引典籍中的那些古老的传说故事重新描述一遍,或是在引用后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遍。这样,《孟子》虽然喜好引用古籍,语言文字却并不生涩难懂。而《孟子》正处于论辩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家都试图利用自己掌握的论辩技巧驳倒其他流派,以使自己的主张处于正统的地位。因此,《孟子》较之《论语》单纯的语录体记录又有了一些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的文字上虽然简短通俗,但是却已经初步具有了文学色彩。

而《庄子》在文章风格上受《老子》的影响表现在其文字的抽象上,这显然和《孟子》具体形象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庄子》的语言抽象难懂主要是与“道”本身所具有的飘渺不定的特性相统一的,同时这也与先秦散文的发展有关。《庄子》与《孟子》相比,显然已经脱离了先秦语录体的范式,开始向篇章独立的论说文过渡。这使得已经在《孟子》中偶有出现的较为繁复的字句,到了《庄子》这里则开始形成了辞藻华丽、极具艺术魅力的文学特色。正如《天下》中所说的“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角奇见之也。”这便是在说《庄子》之文波奇云诡,语言具有随意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齐物论》)

二、《孟子》文辞质朴,干净利落,《庄子》文辞华丽,汪洋恣肆

《孟子》与《庄子》文辞的显著差别,同样也显示出了先秦散文艺术的发展轨迹,即由简入繁的发展轨迹。

《孟子》所言大多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这使得《孟子》在用语时的选择范围较大,能够在充分选择常用词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和加工,因此它的文字质朴而简练。同时,《孟子》所记载的又大多是两方对谈,因此这也要求《孟子》必须选择最简洁易懂的语言,以便使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自己的意思。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形容《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刘熙载也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艺概·文概》),这都足以说明《孟子》语言的简约、文辞的质朴。如《滕文公下》中形容陈仲子“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这段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将陈仲子虚伪的“廉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交代了不食的天数和状态,文字简单内容却很丰富,还与后段“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巧妙地扣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讽刺的意味。同时,《孟子》的文辞简洁质朴还在于它用语的精炼,如“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上》)此处《孟子》只用了两个字便将“男女授受不亲”和“嫂溺援之以手”的本质差别揭示了出来。虽质朴简练,却极有深意,体现出《孟子》散文词约义丰的特点。相同的例子还有“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等。

而《庄子》散文则以文辞华丽,极具文学特色著称。如其代表作《逍遥游》,单是篇首几句就可谓是极尽铺张之能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段文字对大鹏展翅的场景做了精心的刻画,从而也可看出《庄子》已经开始自觉地运用文学手段进行创作。这段文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大鹏的“大”,而文字读来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口语化的描述。在《齐物论》中,庄子写道“三籁”之时,文字更是流露出美的流动感。“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口号。而独不闻之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木开,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宣颖在《南华雪心编》中称赞此段文字道:“写地籁忽而杂奏忽而寂收,只是风作风济之故。以闻起以见收,不是置闻说见,止是写闻忽化为乌有,借眼色为耳根衬尾,妙笔妙笔!初读之拉杂奔腾,如万马奔趋,洪涛汹涌,即读之,昔微杳冥,如秋空夜静,四顾悄然。”可见《庄子》之文辞极具文学魅力。再如“旧国旧都,忘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也!”(《则阳》)此段文字已经初具后世写景文的雏形,情貌皆备,词句优美,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孟子》和《庄子》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之美

《孟子》和《庄子》中的每个篇章、每个段落甚至每个句子都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的。正如大家所公认的那样,《孟子》行文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而《庄子》文章汪洋恣肆、雄奇怪诞。同时,《孟子》和《庄子》的作者都善于使用排比、对偶以及重叠等句式,使得句子的结构灵活多变,充满了节奏感,极具音乐性。总体说来,《孟子》短小精悍,给人一种铿锵有力、轻快明朗的音乐之美,而《庄子》铺张恣肆,则给人一种飘逸奔腾、大开大合的音乐之美。

《孟子》文章中充溢着强烈的正义感,句子多半短小而精干,语气大多急促而不带停顿,且孟子往往喜欢将感情激烈的句子以排比或者重复重叠的方式进行罗列,有些段落工整到每段只是换一两个字,其他不作丝毫的改变。如“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梁惠王下》)这段文字属于相同句式结构重复使用的叠加句,每句的用词仅仅作了极为简单的变换,使得整段文字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节奏之美。而其中的每一个分句都是由几个小短句构成,这就给人感觉急促激昂、刚健有力。再如“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远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公孙丑上》) 此段文字开头分别以“市”、“关”、“耕者”作为一个分句开头,中间停顿,再续接一短句,再续接一长句,最后以“矣”字结尾的长句作结。而组成每一分句的短句的字数逐层递增,使得句式结构齐整而不失灵活,极具慷慨激昂的音乐之美。最后的“矣”字则起到拖长语音、调整语速的作用,大大地增强了整段文字的气势。

《庄子》想象奇特,文采华丽,整部书给人一种飘逸灵动的至美境界,其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音乐美同样令人神往。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此段文字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首句由两个两字短句和一个中长句组成,每分句以“也”字结尾帮助判断,同时也有加强语气的功能,使得整句声调平稳。而后接连两个问句,句子声调自然上扬。最后,末句以语气词“矣”作结,整句的声调便再回复到平稳的状态。这样,整个句子给人一种抑扬顿挫、飘逸纵横的美。又如“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此段文字的结构较为齐整,主要是由长短不一的四个分句组成。这些分句之间大多句式重复,只变动了其中的字词,这使得每个分句读来都极具有节奏性。而每个分句的长短不一,这便使得整个句子读来错落有致,极具音乐的美感。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5][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常森.二十世纪先秦散文研究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I206

A

1673-0046(2012)4-0189-02

猜你喜欢

文辞极具孟子
极具科技感的汽车设计
珠藏韫柜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方寸之间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极具创意的微型人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