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常用词教学的实效性举措

2012-08-15

关键词:常用词王力新华字典

潘 杰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字词是古汉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古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关于古汉语常用词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已在《实现常用词为古汉语教学重点内容的举措》[1]一文中进行了分析,本文则是在此基础上,针对常用词的教法及内容安排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教法

王力《古代汉语》所收常用词总数为1 085个。在古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常用词进行讲授,这就需要把1 085个常用词在内容上进一步划分为自学内容和讲授内容。

自学与讲授内容的划分与确定,并非随意而为,是有一定依据的。我们的依据是古汉语1 085常用词与现代汉语3 500常用字比较分析后的结果。之所以要选择与现代汉语3 500常用字作比较,其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学习古汉语,在理解词义时人们常易于用现代已知词义去上推古代未知的词义,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哪些词在现在已无,哪些词是古代专有,哪些义是古义,哪些义是今义,了解这些词及词义的古今异同情况,将有助于对古汉语词义的理解和把握;第二是因为3 500常用字是从众多现代汉语语料中,经过科学的测查而确定的现代汉语高频字,在用字方面突出体现了“常用”的特点;第三是因为3 500常用字在形式上与古汉语单音词为主要特征的常用词相对应,便于进行古今常用词的对比。把古汉语1 085常用词与现代汉语3 500常用字进行比较分析,所得的结果表现为三种情况:

1.古无今有词共计2 596个,这部分词是古汉语常用词无而3 500常用字有的词。由于本文所讨论的是古汉语常用词教学,而古无今有词不属于古汉语常用词内容,所以这类词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古有今无词共计132个,这部分词是指古汉语常用词有而3 500常用字无的词。

3.古今皆有词共计953个,这部分词是指古汉语常用词和3 500常用字都有的词。

经过比较可以确定第二、第三种情况属于古汉语常用词,通过分析,这两类词在特点上又各不相同。古有今无词,从数量上来看只有132个,在古汉语常用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其特点表现为在现代已成为历史用词,现代人对这类词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在古书阅读中,虽是古书阅读的障碍,但对阅读内容仅仅是“不解”而已,并不会对阅读产生“误解”,这类词可以定为自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示范地展示学习方法,提醒学生自学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常用词学习手册或字典辞书来掌握。例如:

“纶”,《说文解字》:“青丝绶也。从纟仑声。”在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中的释义为:(一)青丝绶带。(二)钓丝。(三)读guān。[~巾]一种青丝绶作的头巾。

从现代角度来看,“纶”属于生僻词,现代人也许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字,当然不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已基本不用,使用频率低。对这类词在自学时需要注意对其字形的把握,通过字形分析掌握本义,“纶”从“纟”,表明本义与“丝”有关,“青丝绶带”即为其本义,“钓丝”和“纶巾”都是从这个意义引申而来的,注重字形分析有助于对词义及整个词义系统的理解和记忆。

古今皆有词,从词的角度来讲是古今都有的词,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词义”方面,因此对这类词需要从词义的古今异同方面加以比较和分析。在古今词义的比较方面,今义的选择我们确定以《新华字典》的释义为比较对象。之所以选择《新华字典》,我们的理由是:第一,《新华字典》的编写者和修订者是由国家语言文字最具权威的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负责,因此质量保证,权威可靠;第二,其编写原则是在简明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第三,自1953年出版以来,六十多年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修订,至今已修订了11次,每次修订在内容上都充分吸收国家语言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地反映国家语言文字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同时根据国家最新语文规范和标准确定字形、字音,释义准确,例证精当;第四,《新华字典》在现代汉语用字方面影响大、使用范围广,是一部适合中小学使用的基础性字典,因此在意义方面能够体现“常用”的特点。通过比较,其结果又表现为三种情况:

1.古今义同词共计84个,即词义在《古代汉语》和《新华字典》中的义项基本相同。例如:北,在王力《古代汉语》中的释义为:(一)北方。(二)败逃。

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跟“南”相对。(2)败北,打了败仗往回跑。

“北”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与《新华字典》中的释义基本一致,可见其词义从古到今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北”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汉语词汇继承性和稳定性的表现,由于词义在古今基本相同,不存在理解问题,自然无需讲解即可掌握,因此这类词也不作为讲授内容。对这一类词在学习时需要注意的是古今词义的相承方式,有的古今词义没有任何变化,而有的则由于时代的变迁,词义的内容已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在词义上存在着进一步的引申关系。例如“拜”,虽也属于古今义同词,但其今义“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实是由古义“授予[官职]”引申而来;古义现在已不使用,引申为现在的词义内容。这些古今词义不同的细微之处是掌握这类词时需要细心体会和特别留意的。

2.古今义异词共计12个,即词义在《古代汉语》与《新华字典》中的释义基本不同。例如:贰,在王力的《古代汉语》中所列义项为:(一)副的。与“正”相对。引申为辅助,辅佐。(二)重复一次。(三)属于二主,事二主。引申为不专一。跟“壹”相对。又为离异,生二心。(四)不一样,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

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二”字的大写。

可见“贰”的古义基本上在今义中没有显现,二者在词义上的古今差异是较大的。

再如:冯,在王力《古代汉语》中的义项为:(一)读píng。依凭,《汉书·郦食其传》:“食其 ~轼下齐七十馀城”。引申为依傍,依赖。《左传·僖公五年》:“神所 ~依,将在德矣。”《左传·哀公七年》:“~恃其众。”这种意义后来写成“凭”、“凭”。(二)也读píng。侵犯。《周礼·夏官大司马》:“~弱犯寡。”[~陵]侵犯。庾信《哀江南赋》:“~陵畿甸。”(三)读féng。秦汉时郡名“~翊”,在今陕西大荔县。

在《新华字典》中的义项却只有一个:姓。

可见二者的古今意义也基本不同。

这类词的数量非常少,在古汉语常用词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这类词,在古书阅读中,即使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由于不合语境,会导致文意不通,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对古书内容的误解。这类词与古有今无词的特点相似,所以同样可以通过采用查阅常用词学习手册或字典辞书的方法来学习,不必作为讲授内容。只是学生在学习这类词时,掌握的重点应该放在产生词义古今不同的原因方面,加深对古今词义差别的理解有助于对词义的掌握。

3.古今义同且异词共计857个,即词义在《古代汉语》和《新华字典》中的释义有同有异。正因如此,才易使人们在古文阅读时,不自觉地用现代已知和熟悉的词义去理解古文文意,看似能讲通,但实际却并非古义,结果造成虽已致误却不觉其误的情况,这是古文阅读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例如:爱,《说文解字》:“行皃。从夊㤅声”。《说文解字注》:“行皃也。心部曰:㤅,惠也。今字假为㤅,而㤅废矣。,行皃也,故从夊。从夊㤅声”。从《说文》及《段注》的解说中可知“爱”的本字应该是心部的“㤅”,“惠”就是给人以关爱,即“爱”的本义。王力《古代汉语》的释义是:(一)爱。《左传·隐公元年》:“~其母。”引申为怜惜。《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其二毛。”(二毛:指有花白头发的人)(二)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也。”又:“吾何~一牛?”《老子·四十四章》:“甚~必大费。”注意:上古“爱”字很多是当“舍不得”讲的,不要误会为“亲爱”的“爱”。

《新华字典》的释义是:(1)喜爱,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拥军~民。~祖国。~人民。友~。(2)喜好:~游泳。~干净。~劳动。(3)爱惜:~集体荣誉。(4)容易:铁~生锈。

从古今释义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古今相同的义项是“关爱、喜爱、仁爱”,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怜爱、爱惜”;不同之处在于“吝惜、舍不得”今义已无,今义产生的“容易”义,又是古义所无。学习时需要注意的是古义“吝惜”是由“仁爱”义引申出来的,在“吾何~一牛”中,如果用“喜爱”来理解,似乎也能讲通,但却非正确的文意,需要特别注意。

可见把古今皆有词中的古今义同且异词作为古汉语常用词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古今常用词及古今词义比较分析的结果,在常用词教学中需要讲授的就是这857个词,具体的讲授方法又分分散讲解和集中阐释两种方式。

分散讲解是指把一定量的常用词分散在文选讲解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作为在古文阅读中掌握常用词方法的展示,另一方面作为在文选学习中理解常用词词义的示范。分散教学的常用词讲授数量大致定为400个左右,平均每篇文选5~6个,这400个常用词全部出自比较筛选之后的857个常用词之中,对这400个常用词的讲解一改以往随机、即兴、任意、举例的方式,而采用有计划、有目的统一安排的方式。

集中讲解是对857个词中剩余的400多个常用词再进行分类,然后以专题性的方式进行集中讲授,在讲授中附带古汉语词汇学理论知识的介绍,如字与词、词与词、本义、引申义、词义分析的方法、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词义的系统性等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对具体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讲授内容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1)词义的掌握方法,强调说明本义在掌握词义系统中的作用,训练学生掌握古文字字形确定本义的分析方法,养成利用古文字字形分析和掌握词义的习惯;(2)词义引申规律及引申方式的介绍,这是掌握常用词的重要理论工具;(3)对词义的社会性、经验性、民族性和系统性的揭示,以利于词义系统的把握。

二、内容安排

针对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内容设置和安排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实际,在古汉语常用词内容安排方面,重新编写与古汉语常用词教学方法配套的《古汉语常用词学习手册》,其结构内容力争避免只罗列义项不便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增加和补充一些适宜学生掌握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补充《说文解字》的内容,通过古文字的形体及许慎的解说,确定其本义;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汉字是表意文字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增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说文》释义解说的理解,了解其他义项产生的原因及相互关系。

第三,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释义内容,在明确了本义的情况下,通过段玉裁的解释,理解常用词在古汉语学习中的所有常用义项。

第四,附《新华字典》的义项,通过与现代汉语常用义进行比较,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五,明确地列出古汉语常用词与《新华字典》义项的异同,强调古今词义的区别,加深词义的古今差别。

第六,常用词词义解析。这是内容安排方面最重要的部分,前五个方面都属于资料性质,“解析”是在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的分析和阐释。常用词的解析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在对字形结构的分析上,通过小篆及古文字字形的分析,帮助确定和理解常用词的本义,由此对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义项进行总结,以最简单方式归纳常用词的所有义项,明确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词义系统的理解和记忆;二是侧重在古今词义异同的比较方面,尤其是古有今无义的原因分析上。通过古今词义的简单对比,适当说明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在解析时有目的地穿插有关汉语词汇学及汉语理论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对古汉语常用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学生对常用词的掌握。

例如,对常用词“阿”的内容安排:

二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陵曰阿”。《释地》、《毛传》皆曰:大陵曰阿。“从可声”。乌何切。十七部。“一曰阿,曲阜也”。《毛诗》: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传》云:大陵曰阿,考盘在阿。《传》曰:曲陵曰阿,各随其宜解之也。《大雅》:有卷者阿。《传》曰:卷、曲也。然则此阿谓曲阜也。引申之,凡曲处皆得偁阿,是以绵蛮传曰。丘阿,丘之曲阿。室之当栋处曰阿。《考工记四》阿,若今四注屋。《左传》:椁有四阿。《毛传》:偏高曰阿丘。许书言谷,口上阿也。皆是也。曲则易为美,故隰桑传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假借也。

三是王力《古代汉语》:(一)大山。《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又为山的转折处,山畔。《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孔稚珪《北山移文》:“山~寂寥。”(二)屋角处翘起的檐。《周礼·考工记·匠人》:“四~重屋。”《古诗十九首》:“~阁三重阶。”(三)曲意迎合,偏袒。《孟子·公孙丑上》:“汙不至~其所好。”现代有双音词“~谀”。(四)名词词头。用于某些人称代词、亲属名词及人名的前面。古诗《十五从军征》:“家中有 ~谁?”古诗《焦仲卿妻》:“堂上启~母。”

四是《新华字典》(第 11版):(一)(ā)〈方〉词头。(1)加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大。~根。~王。(2)加在某些亲属称谓的前面:~妹,~公。(二)(ē)(1)迎合,偏袒:~附。~其所好。~谀逢迎。(2)凹曲处:山~。

五是异同:(一)同:(1)名词词头。(2)大陵,凹曲处。(3)曲意迎合、偏袒。(二)异:<古>(1)大山。(2)屋角处翘起的檐。

“同”表明《新华字典》和王力《古代汉语》中的释义相同的义项,“异”表明二者释义不同的义项,如果是古义不同就标注为“古”,如果是今义不同就标注“今”。

六是解析:阿: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阿”是一个形声字。从可声。“”即“阜”字,后来发展为左“阝”。“”在甲骨文字形是山崖的形象,所以凡字形从“”都表示与“山”或高处有关。如:陵、阶、降等。《说文·部》:“阿,大陵也。”指大山。《说文解字注》:“阿,大陵曰阿;一曰阿,曲阜也。”说明“阿”的另一个说法是指山的弯曲处。如《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即是此义。由山的弯曲处引申为弯曲、弯曲处。又由物的弯曲引申用于人的品格,指曲从、迎合。如《孟子·公孙丑上》:“汙不至~其所好。”“阿”自汉代开始虚化为前缀,现读为“ā”。如古诗《焦仲卿妻》:“堂上启~母。”又常用作译音词,如“阿弥陀佛”,读为“ē”。

就词义的古今异同情况来看,区别主要在“大山”和“屋角处翘起的檐”的义项是古有今无义,这两个义项在现在消失的原因是因为“大山”用复合词表示;“屋角处翘起的檐”在现在房屋建筑结构中已经不存在,故词义即随之不用,在古书阅读时需加注意。其他义项古今皆同。

如此安排常用词的内容,学生对常用词内容的学习,就不再只是简单地了解每个常用词有多少义项,而首先是通过对常用词本义的确定,进一步理解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把词的所有义项都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小的词义系统;再通过与现代汉语常用义项异同情况的比较,进而明确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并延伸到对现代词义的理解及对古代词义在现代消失原因的认识,最终达到有效地掌握常用词的目的。

由于教法和内容安排的改进,使得古汉语常用词在学法方面自然改变以往放任自流的状态,不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成为有指导、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的自学。

[1]潘杰.实现常用词为古汉语教学重点内容的举措[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常用词王力新华字典
保险理赔知多少
新华字典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王力手迹
艺术百家:王力
为王力先生一辩
新版《新华字典》将收入网络用语
《新华字典》修订将加注常用网络流行用语
《新华字典》背后那些事儿
春节用语的英语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