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异龄交往现状与建议

2012-08-15吴育红

关键词:年龄游戏幼儿

吴育红

(山西省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榆次030600)

混龄教育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幼儿提供了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同年龄的幼儿都在跨年龄情景中受益。基于混龄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我国部分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混龄活动,为幼儿营造一种自然的人际交往生态环境。区域活动以开放的空间和幼儿活动自主权的回归深受幼儿喜欢,因此,一些幼儿园以它为载体开展混龄教育。

一、混龄活动区幼儿异龄交往现状与分析

(一)内容安排与材料特征影响异龄交往频率

研究发现,发生在不同混龄区的幼儿异龄交往事件的数量是有差别的。74起异龄交往行为事件中,角色游戏室发生的次数最多,计25次,占总量的33.8%;玩具室发生的数量排第二,计19次;排第三位是户外活动区;创意室、图书室和科技探索室的交往活动比较少,分别为6次、4次、4次。

幼儿的交往活动是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包括外部物质环境及幼儿自身心理环境)中展开的。环境中活动内容的安排及活动材料的特征均会对异龄幼儿间的交往产生影响。发生在前三个区内的交往事件之所以多,是因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它深受幼儿的喜欢,并且角色游戏一般需要多人参与,游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该区发生的交往事件要多一些;在幼儿的世界里,玩具(物品)是他们学习的重要资源,同时,还是幼儿与他人交往的重要媒介,幼儿通过“物”来实现与另一方主体(成人或同伴)的互动行为。“物”构成了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户外活动区比室内活动区更开放、更接近自然的人际交往环境,幼儿有更多的活动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器械与游戏的伙伴,在开阔的院落中,幼儿异龄交往心态更积极。发生在图书室和科技探索室的异龄交往之所以少,是因为阅读活动和探索活动对幼儿的阅读能力及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在认知和技能较明显的区域中,异龄幼儿之间不容易产生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这在玩具室的益智区也有所体现。如前所述,玩具室发生的交往事件比较多,但这些交往行为主要是幼儿在用积木、积塑进行建构活动时发生的。活动材料的特征也影响交往事件发生的频率,创意室提供的多为功能相对开放的材料或半成品,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都可以根据经验、想象和愿望加以操作、组合和改造,因此,异龄幼儿间的单独行为与平行行为较多,交往较少。

(二)熟悉程度、交往水平影响异龄交往的质量

研究发现,幼儿异龄交往的质量比较差。首先表现为交往持续时间比较短,交往不够深入,“一个回合”型交往占多数。74起交往事件中,交往持续的时间低于20秒的有50次,占到总量的67.6%,超过一分钟的交往只有9次,仅占总量的12.2%。其次,表现为发起的交往被拒绝的比例偏高。74起交往事件中,交往结果为拒绝的次数有25次,占到总量的33.8%,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近一半发生在“索取物品”这一主题中,占到11次。

首先,幼儿的熟悉程度影响交往的质量。本研究中,由于混龄区限制人数(共14名,大班4、中班6、小班4),并且不让幼儿连续两天进入同一区,所以,混龄区的幼儿每天都在变化,多数情况下,进入同一区的幼儿很少熟悉。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加之幼儿对“物”的关注胜过对“人”的关注,因此,异龄交往的次数比较少,即使有交往发生,也多与物有关,这种予取予求的交往必然不会长久。

其次,幼儿能否采用恰当的交往策略也影响了交往的结果与持续的时间。本研究中,以索取物品为主题的交往共有15次,但11次被拒绝,仅有的4次没有拒绝的交往发生在幼儿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索取物品时。未经同意,私自动用或拿对方的物品全部遭到拒绝。可见,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使他们难于使用恰当的发起策略,交往发起者在被接受者拒绝的情况下变得束手无策,交往只好中止。

(三)年龄影响异龄交往主题的类型与发生频率

本研究中,根据交往发起者一方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意向,笔者将74起异龄交往行为事件归为12个主题,分别为索取物品、共同游戏、建议指导、参与活动、邀请、关心帮助、合作游戏、请教、抢夺物品、攻击、炫耀、言语交流。

不同交往主题受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影响。首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12个交往主题的形成几乎都与“物”有关。在幼儿的交往世界中,存在有与成人和同伴间的“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但幼儿独有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境遇,决定了“物”在幼儿交往实际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其次,不同的交往主题体现出幼儿间的年龄差别。建议在指导这一主题时要更多地体现出年长幼儿的游戏经验和技能。混龄活动中,他们不仅能计划游戏主题和情节,而且在游戏过程中能对年幼者给予指导。参与活动、请教这两个主题发起者多为年幼儿童,因为他们总是对年长者的游戏活动充满了好奇,尽管年长幼儿的活动超过了他们现有的能力水平,但年幼者还是会积极参与,并向哥哥姐姐虚心请教。幼儿尽管有年龄的差异,但如果认识水平相近、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合作游戏也会在跨年龄幼儿间发生。

(四)发起交往者的交往动机影响交往的结果

研究表明,发起交往者的核心意向(动机)不同,则交往的结果也不同。12个交往主题中,关心帮助、邀请、言语交流、请教、合作游戏五个主题,接受率为100%;攻击、抢夺物品、炫耀三个主题,拒绝率为100%;建议指导、共同游戏、参与活动、索取物品,接受率分别为91%、82%、60%、27%。索取物品这一主题拒绝率偏高。

发起者交往的核心意向如果能有效地传达给接受者,接受者则会表现出接受与拒绝的行为取向。当发起者表现出友好的、善意的交往倾向时,接受者全部接受;相反,当发起者表现出的核心意向为不友好的、强加于人时,则全部被拒绝。此外,发起者的行为与自身在交往中的地位是否一致对于交往的结果影响很大。异龄交往中,不同年龄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交往能力与交往经验,当交往双方在地位上一强一弱时,他们的交往规则似乎表现出一方服从另一方,一方相助另一方的意向。当年长者以强者自居对年幼者表示友好,或年幼者以弱者自居虚心向年长者求助、请教时,这些交往往往是成功的;当交往双方在地位上平等,以“一起玩”、“共同活动”为目的时,他们的交往规则不呈现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向;当幼儿抢夺别人物品或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能力时,他们表现出强加于人的倾向,这种交往往往失败。

(五)认知水平影响交往时年龄的组合

研究发现,年龄跨度为1岁的交往最多,占总量的72.9%,其中“小—中”组合32.4%,“中—大”组合40.5%;年龄跨度为2岁的交往,即“小—大”组合占总量的24.3%;“小—中—大”三个年龄段间的交往仅有2次,均发生在户外活动区。这是因为,年龄跨度为1岁幼儿的经验、思维特征、理解能力比较接近,所以在判断、比较、分析同一问题时,能有效地进行对话与沟通。对认知和技能水平没有明显要求的混龄区,“小—大”组合与“小—中—大”组合间的交往相对较多。

另外,教师的素质也会影响异龄交往的质量。

二、促进混龄区幼儿异龄交往的建议

混龄区域活动确实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环境,活动中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往心态比较开放。同时,笔者也发现,由于混龄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师的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混龄区域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鉴于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与组织混龄区域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异龄交往的发生,提高其交往能力,并感受交往的快乐。

(一)教育者要精心创设混龄交往背景

1.活动材料投放要科学

混龄区幼儿交往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提供的材料的数量与质量。

首先,要投放适量的活动材料。适量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活动材料的数量和幼儿的人数比例要协调,一定数量的活动材料利于诱发幼儿间的异龄交往。如果活动材料和项目与幼儿的人数比为1.5∶1,就会出现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所以,在有14名幼儿的混龄活动区,至少应当有21种左右的游戏活动或材料可供幼儿选择。本研究中,科技探索室的材料太多,而玩具室的材料则太少。过多的材料使幼儿的社会性与攻击性行为减少;材料减少,幼儿间的交往虽增多,但攻击性行为也增多。

其次,投放的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混龄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同龄教育环境的创设存在有一定差别,教育者既要分析活动内容,找准适宜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点、经验及思维方式,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还要考虑同一活动区内由于幼儿年龄不同造成的能力差异,合理地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促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与不同年龄幼儿产生对话、发生互动,更好地获得身心发展。此外,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由易到难,不断地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再次,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利于幼儿异龄交往。教育者要投放一定数量的利于诱发幼儿异龄交往的活动材料。例如,户外活动区的车类区可以投放大小不一、技能难度要求不同、具有不同玩法的踏板车、脚踏车、小推车等器材,这些器材自身的特点自然可以有效地促进各个年龄组合间的探索、互助、交往与合作。

最后,活动内容的安排要合理。教育者尽可能安排适合多个年龄段幼儿能够共同进行的活动内容,将他们组织在同一活动中,发挥不同年龄幼儿的优势,增加其交往与互动的机会,并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学会与异龄伙伴交往的方式。例如“角色游戏”,户外的“玩沙”、“打水仗”、“追逐”游戏,这些是3~6岁幼儿都喜爱并且都能够参与的活动,因此,经过设计的这些游戏就能够成为非常有意义的混龄游戏。相反,在认知、技能较明显的区域,异龄幼儿不容易产生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幼儿交往的内在需要很难得到满足。

2.活动空间设计要开放

首先,重视对幼儿园户外活动区的利用。幼儿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游戏、自由地选择交往伙伴。幼儿园的院落没有固定的操作材料与交往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尝试多种活动(玩沙玩水、种植花草、观察昆虫、自由奔跑),以及与不同年龄幼儿相互交往的方式(向比自己大者请教、向比自己小者提供帮助),本研究中的2次“小—中—大”年龄组合间的交往均发生在户外混龄活动区。如果不限制交往范围,还幼儿自由选择伙伴的权利,其交往群体将具有很大的年龄差异性。所以,教育者应当重视园内自然环境(如小山坡、大树、草地、小溪等)的利用,保留其原始自然的特点。

其次,室内混龄区活动空间要开放。混龄区要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使幼儿有相对宽松的活动环境。教育者在布置环境时,既要便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更要便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一般情况下,活动区内应尽量减少空间的阻隔,例如,图书区可以摆放沙发、铺设地毯、投放靠垫等为幼儿创设类似于家庭式氛围的自然情景,在这样的活动空间内幼儿可以自由走动,自由选择交往的同伴并与之在舒适的环境中一起阅读,空间的开放诱发幼儿间更多交往的发生。

3.活动者的熟悉程度要加强

研究表明,当熟悉的伙伴在场时,幼儿更倾向于合作、分享,而不是消极地观望和独自游戏。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虽然每天固定半个小时的活动保证了幼儿每天都有与异龄幼儿进行交往的机会,但还不能使幼儿熟悉。为了提高活动者的熟悉程度,首先,教师在混龄区域活动开始时,可以先组织幼儿集体游戏,使异龄幼儿之间有初步的认识与好感,在相互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游戏活动后,再自由结伴,自主地进行同龄或异龄交往。其次,教师在保证幼儿同龄互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安排形式多样的混龄活动,例如全园晨间活动、混龄节日活动、混龄生活活动、每日餐后的散步等,还可以将混龄活动延伸到社区。研究表明,不熟悉的幼儿经过两个月的接触(每天下午一小时左右),交往频率增高,而且小班和中班幼儿的小组游戏明显增加,中班幼儿的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明显减少。

(二)教育者要提高教育指导能力

将不同年龄的幼儿混合在一起游戏并不能自然地获得教育的成功,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活动环境的质量,并对该环境中幼儿的异龄交往行为进行适时、贴切地协助与引导才是混龄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异龄交往。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会习惯性地与同龄同班的孩子进行交往,对异龄幼儿的交往缺乏兴趣,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异龄交往的情况,着重加以鼓励与表扬,强化异龄交往的行为,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更多的异龄交往发生。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障碍、布置异龄幼儿间不得不进行交流与互动的任务、创设一定的情境等帮助异龄幼儿进行接触。

其次,教师对幼儿的交往给予技能技巧策略上的帮助。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如何加入其他伙伴的游戏是幼儿遇到的最主要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幼儿天生地具有保护自己的想象性游戏不被别人打扰的倾向,以及他们使用交往策略的水平有限,75%的交往可能性是不成功的。因此,在幼儿混龄活动时,教师要充当幼儿交往的媒介,以一个合法“边缘”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观察“读懂”或“看懂”幼儿交往行为的基础上,适度参与并引导幼儿恰当地运用发起和协调策略,促成交往的发生以及交往的深入进行。另外,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整个幼儿期都存在与“物”交往为主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幼儿与“物”的适度交往,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幼儿多与“人”交往,促成幼儿从与“物”交往向与“人”交往的过渡。

[1] 刘炎著.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琼等.4~6岁幼儿在物质缺失条件下交往策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3).

[3] 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钱秀华.在我国幼儿园实践混龄教育的困难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猜你喜欢

年龄游戏幼儿
变小的年龄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年龄歧视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算年龄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