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取向和使命

2012-08-15王双喜

关键词:学校德育人格建构

王双喜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与情境创设

(一)以铸造健全的人格为出发点

健全学生的人格铸造是学校理性德育构建的基础。它不仅是一个心理前提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动力问题。作为人类行为指导的内在心理依据,学生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将在最终意义上决定其在现实环境中是否愿意接纳外界的道德灌输,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具备健全的道德素质,且人格一旦形成,道德品质也就相应地内化,并具有其特殊稳定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健全人格的铸造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着力点。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健全人格的铸造过程就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不断行进、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不断健全、素质不断提升、修养不断陶冶的过程。我们不能将学生的道德建设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建构过程,而应把它看做一个综合性的学识、能力、道德修养不断进步的过程。此过程也必须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学生的道德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判断与选择,内化为学生道德信念的一部分,进而升华为道德行为。

(二)重视人文环境的渗透作用

首先,通过人文活动的强力渗透性能把学生置于一个充满科学、理性、温馨的人文环境中,以确保其灵魂净化、道德提升、人格完善。良性的人文活动,就其渗透性而言往往表现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舆论力量的干预,这样一种干预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能对生活在这环境中的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高雅的人文环境为学生鉴别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了文化阵营;生动的人文环境能对学生的理性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起到诱导作用;庄严、寂静的人文环境则是学生心灵净化、人格完善的无声“炼狱”。学校应该努力着眼于自身的形象建设,善于开发利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的德育资源,有助于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德育实效。

其次,学校人文环境渗透下的德育建构就其路径的选择来看,是一个间接的、静态的渗透过程。文化氛围的建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众化参与,学校生活、家庭、社会与学生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因此可以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广泛动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校道德与社会道德应该是一致的、统一的,“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因为行为是一个,因此行为的原则也只是一个。”[2]应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就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就会在“更大的、间接的和重要的领域”完成对良好人格的培养。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取向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构建学生的自主性德育

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价值,但要避免将其理想化和绝对化,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的状态。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只有在个人的意志中才有它的地位”,“德育绝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志来。”[3]学校德育建构的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应实现学校德育和教学行动系统的有机结合。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可以培养和深化学生接受德育知识的内部诱因,增加道德实践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有效推动我国德育教学走出原有程序化、机械化的误区,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促使德育工作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着力于学生自主性德育的建构。

(二)构建自主性德育的路径——体验式教学

构建学生自主性德育的路径,重视学生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确保学生在个体的真实体验下实现自我反省与教育,将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行为。“获得真知的首要途径是利用生活经验来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对于生活的益处在于能调动学习的兴趣,能成为获得间接知识的桥梁,能理解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4]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内心信念,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学生的自觉意识和恒久的道德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是具有自主意志、自主选择能力,可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道德思考,在道德实践中达到自主性教育的目的。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未来使命

当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新形势,努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科学方法与模式。

(一)多向性互动型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主客体之间互动下的平等德育模式,强调的是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多向交往与互动,主张变传统单向的授受和传授的灌输式教育为多向交往渗透发展,即道德学习是一个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相互交融的过程。这种主体间和主客间的相互作用在德育学习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习者与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之间的对话;学习者自我互动——自我的经验反思。[5]课堂之外,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中,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生活、管理对话和互动形式,寓教于学、寓教于美、寓教于管理,使学生在多重形态的交往与互动中习得正确的道德思想。

(二)多样性复合型德育模式

多样性复合型德育模式实施要选择多样化的德育载体,强调在载体利用上要改单一式为多样复合式,将德育内容寓于学校生活和教学之中,注重使多种载体同时发挥效用,以有效地扩大现有德育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学校随时都在进行着显性的和隐性的德育工作:强调以课程为载体,使德育专业课程与各科课程相兼容、渗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方位地进行德育;以教师队伍形象建设为载体,感染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以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为载体,有章可循地进行学生道德评估系统建设;以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为载体,开展隐性化的德育感化;以多种形式的学生道德活动为载体,营造一种大德育氛围。这样一种多样复合型德育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广大学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三)动态性开放型德育模式

随着多元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德育模式越发朝着全面、开放、现代、动态的方向发展,表现为一种动态开放型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全面化、教学形式的开放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教育格局的动态化;“封闭式”的道德教育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市场的道德高标准要求的学校德育建构必须是一种开放引导式,改封闭式为开放式,改静态式为动态式;学校德育建构必须充分重视利用现代技术。

学校必须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动态、开放、发展的德育评价体系。坚持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和家长都要主动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能力;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考虑到德育的条件、过程、效果等方面;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四)生活式渗透型德育模式

发生学认为,道德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新课程认为: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6]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7]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不断走出课堂的封闭式误区。以生活道德的教育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其构建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在努力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下确立人际交往道德。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上,我们也要重视日常生活的德育价值,把德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通过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评比、礼仪常规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渗透;通过日常的师生交流、行为暗示以及积极的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激励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人格。

[1] 赵春雷.对新加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2] 赵祥麟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 黄宝源.试论中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6] 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人格建构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