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2012-08-15丁少锋

天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民族现代化

丁少锋

(信阳师范学院 宣传部,河南 信阳 464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丁少锋

(信阳师范学院 宣传部,河南 信阳 464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通过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加速了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提升了民族素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和发展动力。因此,应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以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都是中华民族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二者的契合发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理论,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曙光中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努力使之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为走出困境而想方设法改造民族精神,使之现代化。两者都是通过改造民族成员的思想、意识、思维和精神来实现思想的解放,并最终促进民族解放事业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理想的。无论是目的还是实现的途径,二者都是一致的,并在同步发展的历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改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加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而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则引发了民族思想和民族精神领域的革命,不仅提高了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还改变了民族的精神境界和追求,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和动力。可以说,没有民族精神的觉醒,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认同和理论探索,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由于这二者都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速了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成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中国人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民族思想和精神领域中。

(一) 对民族思想和民族心理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而在心灵深处走出了儒、释、道思想认识的局限和同时代资产阶级思想认识的局限,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心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民族意识中的观点、意志、态度、情调以及民族的动机、理想、品质等都被赋予了新的丰富内涵。民族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支配民族行为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有了深刻的合乎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拥有了革命性的思维和遵循规律发展的能力,也因此有了新的目标追求和新的发展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思想和心理的改造,不仅使中华民族具有了现代民族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了发动社会革命的基础。主观世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客观世界的革命,中国人从此找到了适合自身实际的革命途径和社会发展道路。

(二) 对民族思维的改造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406“是人们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2]239列宁也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311这里的“劳动工具”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仅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更主要的是中国人找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中华民族对于这种方法论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择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二是掌握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三是采取了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方法的改变,从根本上讲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使得中华民族日渐变得理性和现实,特别是新思维模式中增加了实践性、群众性和辩证性等许多新元素,一定意义上重塑了中国社会主体,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可以说,思维方式的转变让中国人最终从思想深处实现了现代化。

(三) 对民族精神的改造

中国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优秀精神品质,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批判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精神。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理论,它让中国思想家们为了武器的批判而找到了批判的武器,并在全方位的深刻批判中,对几乎所有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筛选和扬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精神和重理性、重实践的精神,这是现代民族发展所必需的,这种精神切实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立足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一种优良作风。开拓创新,关键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11。中华民族曾是一个自强不息和善于开拓创新的民族,只是到了近代,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淹没了这种本性。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激活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本性,从而开辟了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胡锦涛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4]11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精神,强化了中华民族变革现实的动力、勇气和发动社会革命的豪情,也正是这种精神引领中华民族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也不会有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其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民族而言,它体现的是民族紧跟时代自主发展的能力。民族发展有三种状态,一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二是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三是推动时代潮流发展。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人灌输了这些思想和精神,推动了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主体的与时俱进,也由此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与时俱进。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5]121。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它不仅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向,使整个民族精神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于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来说,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觉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种新理论,也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种新文化,至关重要的是选择了一种社会发展方向,这个方向最终指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这种科学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结论和不需要考虑的信条,它是一种科学,“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6]576,是“活的行动理论,即同工人阶级在其每个可能的发展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7]93―94,是实际运动在理论上的反映。由于实际运动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因而马克思主义也是变化着的,它的已有的结论只是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406。这就要求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必须“实事求是地考察运动的实际出发点”[6]576,必须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本国的具体条件和历史经验,“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8]432。只有这样,才能从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把握运动的规律,为运动指明正确的方向,使运动达到胜利,并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也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转变为中国形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1938年 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9]534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关键都在于社会行为主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前提是中华民族成员主观认可并接受这种理论,用以指导行动,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否与时俱进,取决于民族成员的社会实践。由于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因此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否与时俱进,民族成员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民族成员的思想认识能力和精神状态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才有认可和接受正确理论的可能,才有从实际出发,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能,也才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的可能。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可以提高民族心理素质,使中华民族很快从心理危机中走出来,民族的视野、境界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民族的思维力、判断力、决断力和实践发展能力都明显增强,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与时俱进创造了条件。首先,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一方面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积极吸纳世界先进的民族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培育新的现代民族精神。正是在现代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支撑和激发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同时也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水平不断提升到新的境界。其次,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化了文化环境。任何文化要在中国扎根,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并发挥作用,前提是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运用科学方法和态度来推进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只有当民族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获得更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条件。再次,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主体心理基础。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相比,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成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像同时代的俄国一样,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还够不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10]710。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体的现代化,提升了全民族的思想和心理素质,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实践主体。正是有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代又一代卓越领导人和由他们领导的具有非凡智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也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基本倾向:一是民族化,二是现代化。前者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之中,成为民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后者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始终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二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化和现代化。而要实现民族化,必须与民族发展相适应;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与民族现代化相一致。由此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在当代中国,这个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就是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牢固的实践根基、丰厚的民族底蕴、宏阔的世界视野,这需要理论创新,需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指导思想和主体精神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1]11。所以,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都要也都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列宁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D61

A

1006-5261(2012)01-0025-03

2011-05-20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0JDJNJD259);201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FKS008)

丁少锋(1968―),男,河南固始人,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民族现代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