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涉“工匠”义词语历时考察
2012-08-15陈明富张鹏丽
陈明富,张鹏丽
(1.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2.江苏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古代涉“工匠”义词语历时考察
陈明富1,张鹏丽2
(1.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2.江苏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古代;“工匠”义;词语;更替
古代工业领域词汇较为丰富,其中仅涉“工匠”义的名词就不少,如“匠”、“匠工”、“工匠”、“匠手”、“匠人”、“匠氏”、“匠作”、“匠指”、“匠者”、“匠役”、“匠班”、“匠军”、“工”、“工巧”、“工匠”、“工伎”、“工技”、“工役”、“工食”、“工师”、“工徒”、“作人”、“作工徒”、“作士”、“作者”等,它们多为双音词。这些词语表“工匠”义有的出现较早,如“作者”、“匠氏”在先秦即已出现,有的出现相对较晚,如“工徒”大概在魏晋时出现,“匠役”大概在明代才出现;有的在汉语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替代而消失,如“作人”在宋代以后文献已基本不用,有的则一直使用到清代,如“工徒”,有的甚至一直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工匠”。对古代涉“工匠”义词语的研究不仅对汉语词汇史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古代工业领域的探讨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古代涉“工匠”义常见词语的发展及其相关更替情况。
匠
“匠”在古代主要有“工匠”、“制造”、“治理”、“经营”等义。《说文·匚部》:“匠,木工也。”[1]268《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匠,木工。亦泛指工匠。”[2]1964《辞源》:“匠,技工的通称。”[3]213“匠”指工匠在先秦即已出现,如《荀子·宥坐》:“乡者赐观于太庙之北堂,吾亦未辍,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被有说邪?匠过绝邪?”《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匠”在汉代至清代较常见,有的被双音词“匠工”、“工匠”、“匠作”、“匠者”等替代。如《史记·孝文本纪》:“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论衡·量知》:“能斲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坎,谓之土匠。”《文心雕龙·书记》:“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次日,徐言即唤个匠人,把房子两下夹断,教颜氏另自开个门户出入。”《歧路灯》第八十一回:“催木匠、泥水匠、土工小作,也出的有票子。”《雷峰塔·开行》:“今早官人出门去了,娘娘唤了许多匠人,立刻修造的。”
匠军
《大词典》:“匠军,在军籍的匠人。”[2]1964“匠军”特指在军中服役的工匠,主要见于明《元史》,如《元史·世祖纪一》:“陕西行省言西京、宣德、太原匠军困乏,乞以民代之。”又《世祖纪二》:“壬寅,陕西行省言西京、宣德、太原匠军困乏,乞以民代之。”又《兵志二》:“至治三年,罢匠军千户所。”
匠班
《大词典》:“匠班,指从外地轮班征调到京师官办手工业中服徭役的工匠。”[2]1964“匠班”一词只见于清代,如《明史·徐贞明传》:“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黄六鸿《福惠全书·杂课·颜料匠班》:“颜料、药材、历日、榜纸、狐皮、牛角、匠班等项,载在全书,岁有定额。”《清史稿·食货志二》:“浙江、湖北、山东诸省匠班银,均归入地丁征收。”
匠役
《大词典》:“匠役,旧指给官府或官宦人家服役的工匠。”[2]1965“匠役”至迟在明代即已出现,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刘元普便自聚起匠役人工,在庄厅上抬取一对灵枢,到坟茔上来。”不过明代文献所见较少。《大词典》最早书证仅为清代用例,显然滞后。
“匠役”在清代文献较为常见,如《红楼梦》第十六回:“自此后,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歧路灯》第一百零六回:“当即叫各色匠役,垒照壁,砌甬道,裱糊顶槅,髹漆门窗。”《施公案》第四十五回:“诸事完毕,发了工价,匠役散去。”
匠者
《大词典》:“匠者,木工;工匠。”[2]1965“匠者”在先秦即已出现,不过所见较少,如《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匠者”在汉代至清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如《北齐书·阳斐传》:“遗斐书曰:‘当谘大将军以足下为匠者。’”《弘明集》卷第六:“犹农夫之播殖。匠者之构室将择贞材以求堂宇之饰。”司马逸客《雅琴篇》:“匠者果留盼,雕斫为雅琴。”《南村辍耕录》卷十一:“岁余,召匠者整屋扫瓦瓴积垢。”《七修类稿·事物类·天竺观音》:“杭天竺观音像,晋天福四年,僧道翊一夕见前涧有光,视之,得奇木,询人不识也,因命匠者孔仁谦刻观音大士像。”《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拆卸之日,匠者亦闻柱中有泣声。”
匠作
《大词典》:“匠作,工匠。”又“指缺乏艺术特色的作品。”[2]1965“匠作”表“工匠”义至迟在元代即已出现,如《宋史·王信传》:“入奏事,留为匠作少监,复考功郎官,转诨器少监兼右司郎官,升员外郎。”不过元代文献所见不多。《大词典》最早书证为明代用例,显然滞后。
“匠作”表“工匠”义于明清文献所见较多,如《菽园杂记》卷十四:“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平生有三恨:一恨天地,二恨爹娘,三恨杂色匠作。”《海上花列传》第五十八回:“李鹤汀、朱淑人翘首凝望,只见西南角远远地楼房顶上,三四个匠作蹲着做工,并不见有菊花山。”《清忠谱·创祠》:“如今匠作从那方起手,上梁定在几时?”
匠氏
《大词典》:“匠氏,木匠;工匠。”[2]1965“匠氏”在先秦即已出现,但文献所见较少,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辛巳,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阖门而请,弗许。”
“匠氏”在汉以后直至清代仍见使用,如《潜夫论·志氏姓》:“伯有、孟孙、子服、叔子,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所谓事也。”唐顾况《十月之郊》:“乃熂蒺藜,乃夷荆棘,乃繇彼曲直,匠氏度思。”宋梅尧臣《鱼琴赋》:“始其遇匠氏也,有幸不幸焉,故未得尽厥宜。”《王阳明全集·悟真录》:“明年春,公使匠氏镌之,遂以为田镇。”《花月痕》第二十六回:“这也是真话,五石之瓠,大而无当,拳曲支离之木,匠氏过而不顾,这四句就做得痴珠后来的传赞了。”
匠手
《大词典》:“匠手,技艺高明的能手。”[2]1965“匠手”可指诗词艺术能手,如宋林逋《诗匠》诗:“诗流有匠手,万象片心通。山落分题目,花摇刻句风。”“匠手”也可指工匠,该义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如唐吕岩《梧桐树》词之三:“炼就真铅汞,匠手凿开玉莲蓬。”又《七言》诗之二三:“颠倒五行凭匠手,不逢匠手莫施为。”
唐以后亦有使用“匠手”的,但文献用量较少,如宋《铁围山丛谈》卷五:“摄匠手登天,视其相好,归而刻焉。”明杜浚《一杯叹》诗:“哥窑定窑谈不易,醉红鸡缸走权贵。匠手争夸天宝斋,不贪岂识金银气。”
匠工
《大词典》:“匠工,工匠。”[2]1964“匠工”在先秦即已出现,如《尉缭子·原官》:“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不过先秦文献所见极少。
汉魏六朝间文献仍不多见,唐至清文献所见稍多。如《太平广记》卷九九引唐《冥报记》:“安妻使婢请匠工为造一佛,初成,以彩画其衣,有一点朱污像之背上。”《唐会要·九成宫》:“今既暑热,朕在屋下,尚有流汗,匠工暴露,事亦可愍。”李昴英《措鱼儿》:“主人意匠工收拾,华屋落成闻早。”《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皓大喜,传令拨匠工于江边连夜造成铁索、铁锥,设立停当。”《曾国藩文集·修身篇·兄弟所得赐物概藏于先大夫庙内》:“季弟棺漆过三次,而匠工不甚精细,此后当亲监教之。”《珍珠舶·贵门生千金报德》:“金生检视箧内,只余俸银四两七钱,连忙唤进匠工,着令打造巧样爵杯二只,并将金扇四柄,亲自赍赴辕门。”
作者
“作者”在古代除主要指创作者外,亦可指工匠。《辞源》:“作者,营造的人。”[3]106《大词典》:“作者,指工匠、役夫。”[2]11247“作者”指工匠在先秦即已出现,如《韩非子·解老》:“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不过先秦文献所见较少。
汉以后仍见使用,不过唐以后文献已不多见。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宋书·五行志一》:“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隋书·杨素传》:“寻令素监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督役严急,作者多死。”
作人
“作人”在古代有“用人”、“做人”、“通人道”、“工匠”等义。《大词典》:“作人,指役夫、匠人等劳动者。”[2]11246“作人”表“工匠”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魏书·徒何慕容廆传》:“蒸土以筑都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郦道元《水经注·若水》:“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仓津,渡兰仓,为作人。”不过此期文献所见不多。
唐宋文献仍见少量使用,宋代以后文献很少使用。如唐《法苑珠林》卷七一:“尝雇人筑宅,不还其价。作人求钱,卞父鞭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至平明……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旧唐书·五行志》:“长庆四年四月十七日,染坊作人张韶与卜者苏玄明,于柴草车内藏兵仗,入宫作乱,二人对食于清思殿。”
工
“工”在古代主要有“工具”、“精巧”、“擅长”、“技术”、“乐官”、“工匠”等义。《汉语大字典》:“工,工匠;工人。”[4]173《大词典》:“工,古时对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的总称。”[2]2951“工”指工匠在先秦即已出现,如《荀子·宥坐》:“太庙之堂亦尝有说,官致良工,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尚书·说命上》:“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
汉至清较常使用,有的为双音词“工匠”、“工役”、“工师”、“工徒”等替代。如《汉书·董仲舒传》:“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回:“你带几个石工去,到龙牙门山上觅块方正石头,凿成一道石碑。”《歧路灯》第八十一回:“催木匠、泥水匠、土工小作,也出的有票子。”
工人
“工人”在古代可以表“工匠”义,《大词典》:“工人,指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2]2952这一用法在先秦即已出现,如《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不过先秦文献所见不多。
汉以后直至清代较为常见,如《宋书·隐逸传·戴颙》:“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治,乃迎颙看之。”韩愈《钱重物轻状》:“夫五谷布帛,农人之所能出也,工人之所能为也。”《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陶宗仪《辍耕录·古铜器》:“古人作事精致,工人预四民之列。”《包龙图判百家公案·黄菜叶》:“惟有崔长者房屋,虽被浸损,未曾流荡。家僮报知,长者令工人修整完备如前,携老幼回家。”《红楼复梦》第六回:“老刘领着工人将旧桥基石起了一块。”
工徒
《故训汇纂》:“徒,类也。《玄应音义》卷二十五‘师徒’注。”“徒,犹属也。”[5]516《辞源》:“工徒,工匠。”[3]516《大词典》:“工徒,犹工匠。”[2]2952“工徒”至迟在魏晋南北朝即已出现,如《文选·左思〈魏都赋〉》:“遐迩悦豫而子来,工徒拟议而骋巧。阐钩绳之筌绪,承二分之正要。”《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中山简王焉》:“发常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魏书·李孝伯传》:“此城内有数州士庶,工徒营伍犹所未论。”臧荣绪《晋书》卷十:“矧人力之所为,工徒斲而未息。”
唐至清代仍见使用,明清用量有下降趋势。如《晋书·儒林传·范弘之》:“工徒劳于土木,思虑殚于机巧,纨绮尽于婢妾,财用縻于丝桐,不可谓惜力。”《梦溪笔谈·人事一》:“人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宋史·毛注传》:“东南造作奇玩、花石纲舟,与后苑工徒、京城营缮,并宜暂罢,以抑末敦本。”《元史·河渠志三》:“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进官吏工徒十余万人,日加奖谕,辞旨恳至,众皆感激赴功。”《日知录·钱法之变》:“近年听炉头之说,官吏、工徒无一不衣食其中,而古钱销尽,新钱愈杂。”
工师
“工师”在古代有“官名”、“工匠”、“工程师”、“乐师”等义。《大词典》:“工师,工匠。”[2]2952“工师”表“工匠”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论衡·量知》:“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铸铄乃成器。”不过汉代文献所见不多。
“工师”在汉以后直至清代文献仍见使用,如《太平广记》卷二九○引《妖乱志》:“土木工师,尽江南之选。”《东谷赘言》卷下:“县尹立公署,命工师伐之。”《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即日使工师往氾地创立庐舍,亲往起居,省视器具,一切供应,不敢菲薄。”《明珠缘》第四十二回:“土木之功遍九垓,工师搜尽豫章材。”《和钱竹汀初移新居》:“知君自有胸中稿,付与工师筑考盘。”《述庵秘录·慈禧后致疑于奕》:“乃具酒张宴树下,命工师伐之。”
工技
“工技”在古代有“技艺”、“工匠”等义。《大词典》:“工技,从事各种技艺的人。”[2]2952“工技”表“工匠”义在先秦即已出现,如《管子·七臣七主》:“夫男不田,女不缁,工技力于无用,而欲土地之毛,仓库满实,不可得也。”不过先秦文献所见较少。
“工技”在汉代以后仍见使用,但文献所见不多。如《论衡·幸偶》:“长数仞之竹,大连抱之木,工技之人,裁而用之,或成器而见举持,或遗材而遭废弃。”《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梁节王畅》:“自选择谨敕奴婢二百人,其余所受虎贲、官骑及诸工技、鼓吹、仓头、奴婢、兵弩、厩马皆上还本署。”《宋史·后妃传上·冯贤妃》:“未及条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减皇城觇卒,止禁庭工技,废导洛司,出近侍尤亡状者。”
工伎
“工伎”在古代有“技艺”、“工匠”等义。《大词典》:“伎,指其他各种技艺。”又“工伎,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2]2952。“工伎”表“工匠”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颜氏家训·勉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但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大词典》最早书证为宋代用例,显然滞后。
“工伎”在南北朝以后仍见使用,但文献所见仍不多。如《新唐书·姚思廉传》:“伏见内置作坊,诸工伎得入宫闱之内、禁卫之所。”《梦溪笔谈·故事一》:“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是也。”
工役
“工役”在古代有“工程”、“工匠”等义。《大词典》:“工役,从事土木工程的人。”[2]2952“工役”表“工匠”义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如《魏书·献文六王传下·彭城王勰》:“可量遣工役,分给材瓦,禀王所好,速令制办,务从简素,以称王心。”《魏书·世宗宣武帝纪》:“辛丑,诏赦冀州民杂工役为元愉所诖误者,其能斩获逆党,别加优赏。”《大词典》最早书证为清代方东树《书〈望溪先生集〉后》中用例,显然滞后。
“工役”在唐至清代文献中仍见使用,如《隋书·文四子传·庶人谅》:“于是大发工役,缮治器械,贮纳于并州。”《旧唐书·昭宗纪》:“盖以一人寡佑,致万姓靡宁,工役艰疲,忠良尽瘁,克建再迁之业,冀延八百之基。”《余冬序录》卷六:“国家就北建都,郊庙朝廷,禁御边徼,凡百司、庶府、吏士、宾客工役,应祭祀、禄给、享燕、供馈、锡赉、施恤之费。”《庸闲斋笔记·应敏斋上张振轩请讨日本书》:“今日本兵士二千有奇,工役二千有奇,闻尚雇有西洋及中国人在内。”
工匠
《大词典》:“工匠,从事手艺的人。”[2]2952“工匠”在先秦即大量出现,如《庄子·马蹄》:“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逸周书·文传》:“山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人主之于国事也,皆不达乎工匠之构屋张弓也。”《荀子·儒效》:“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斵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
“工匠”在汉至清代文献中均较常见,如《隋书·苏孝慈传》:“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辽史·圣宗纪八》:“禁工匠不得销毁金银器。”《水浒传》第七十八回:“臣乞圣旨,于梁山泊近处,采伐木植,命督工匠造船。”《镜花缘》第三十六回:“国舅点头,即命随从速传工匠,明早伺候。”
“工匠”在现代汉语中仍较常用。
工巧
“工巧”在古代有“技艺高明”、“精致美妙”、“工于取巧”、“工匠”等义。《辞源》:“工巧,巧匠,良工。”[3]516《大词典》:“工巧,巧匠。”又“泛指匠人,工匠”[2]2952。“工巧”表“工匠”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韩诗外传》卷三:“贤人易为民,工巧易为材。”不过汉代文献所见较少。
“工巧”在汉至宋代仍见使用,不过文献用量不大,宋以后基本不见使用。如《魏书·賨李雄传》:“又以郊甸未实,城邑空虚,工匠器械,事用不足,乃徙民三丁已上于成都,兴尚方、御府,发州郡工巧以充之。”《旧唐书·姚璹传》:“伏以内置作坊,工巧得入宫闱之内、禁卫之所。”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
从以上考察可知,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词语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就本文考证而言,涉“工匠”义词语出现于先秦的主要有“匠”、“匠氏”、“工”、“工人”、“工匠”、“匠者”、“工技”、“作者”、“匠工”等;出现于汉代的主要有“工师”、“工巧”等;出现于魏晋的主要有“工徒”等;出现于南北朝的主要有“作人”、“工伎”、“工役”等;出现于唐代的主要有“匠手”等;出现于元代的主要有“匠作”等;出现于明代的主要有“匠役”、“匠军”等;出现于清代的主要有“匠班”等。在涉“工匠”义词语中,大部分仍见于清代文献,但也有一部分消失在汉语史的不同阶段,如“作者”在唐代以后基本不再使用,“作人”、“工伎”、“工巧”等在宋以后基本不再使用,“工技”在元代以后基本不再使用,“匠手”、“匠军”等在明代以后基本不再使用,等等。到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1] [汉]许慎.说文解字[Z].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5]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The Diachronic Study on the Ancient Words Involved “Artisans”Meaning
CHEN Ming-fu1, ZHANG Peng-li2
(1. Nanjing Indu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China; 2.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The quantity of ancient words involved “artisans” meaning is large, which are mainly made up of the monosyllabic words and double-syllable words, and the vast majority are two-syllable words. Due to the dual role of language accuracy and economy, and prescriptive rules of language, the ancient words involved “artisans” meaning have always in the dynamic system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ing, in which some words appeared earlier, and some appeared relatively late, and some disappeared, some still had been used until the Qing Dynasty, and others even are used to modern Chinese. For modern Chinese, the “worker”,“Carpenter”, “craftsman” is still used, but “worker”, “Carpenter” is not used separately, which must appear in the form of compound words. “Artisan”has become a most important word involved “artisans” meaning, which has replaced other words and independently and widely been used.
ancient; artisan; words; replacement
H139
A
1006-5261(2012)01-0090-05
2011-10-21
陈明富(1973―),男,河南罗山人,副教授,博士;张鹏丽(1972―),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
〔责任编辑 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