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演唱中的情绪控制
2012-08-15张世文
张世文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话剧影视系,山西 太原 030002)
声乐是一门高雅艺术,是人们在表达情感时,通过运用人声发出优美旋律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声乐演唱的好坏直接受情绪的影响,所以控制演唱情绪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重要环节。演唱是否成功,是否能感动观众,是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情绪的把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在歌唱中的作用
(一)情感赋予歌曲生命力
歌唱者在特定的音乐背景下有控制地把歌曲充满生命力地表现出来,明显比没有把控感情时演唱的水平高。即使在歌曲演唱中多次使用了歌唱技巧,那么我们听到的也只能是生硬的音符。[1]比如,歌曲《遥望》所表现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远方情人的思念,继而体现出万分的忧伤。歌曲《海阔天空》表现的是一个人在现实的黑暗中表现“独善其身”,永做自己的主人的愤怒情怀和远大抱负。所以歌唱时情感的表达不该是单纯的为了感动观众而找共鸣,更应是明晰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歌曲的风格,以及演唱时的二度创作,才能赋予歌曲新的生命力。换言之,声乐演唱中情感的运用是要把一个“度”字把握好,夸张和拘谨都不妥当。
演唱者的逻辑思维和性格特征要与歌曲的情感表达相符合,以利于情绪的自然转换。首先分析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是歌曲演唱时情感表达的最主要的依据。如《黄河怨》这首作品是《黄河大合唱》里的一个独唱曲目。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这首不朽之作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因此,《黄河怨》的总体情感表现就应在悲壮、愤怒的情绪下完成,尤其突出一个“怨”字。整首作品由女声来完成,更能表现出那个时期的妇女被压迫、被污辱的真实形象。再看歌词蕴含的情感特征,歌唱艺术本身就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的完美结合,文学语言是声乐作品中的灵魂,歌唱者之所以能够在演唱中细腻准确地表达情感,是与文学语言的准确定位分不开的。语言通过创作者内心的真切体验而将情感向人们直接倾诉。在抗日救亡的战争中,被称之为“艺术救国”的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艺术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唤醒着全中国人民的救国热情。那么演唱者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歌词是音乐的主体,是音乐的来源。《黄河怨》一开始:“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怨”。用准确的拟人化手法真实地表达出人民的痛苦压抑的悲愤情感。因此在演唱时应该使音色暗淡下来,控制音量,情感适度地加强,缓慢地唱出。这样的处理并不会显得单薄无力,反而会让听众感觉到丰满的层次感,触动每一位听者的心。第二段中所表达的情感使语气加紧了,也加重了。如:“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这时情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里“鬼子”的出现,使这种悲愤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演唱的语气加重,音色也更浑厚了。用悲伤忧怨的情绪,暗淡、轻柔的音色来表现沦陷区妇女被污辱、被压迫的音乐形象和悲愤感情。特别经典的是“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一句,带着控诉的哭腔和颤抖的音调表达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黄河怨》的歌词无重复,一气呵成。结尾部分中的“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重复了一次,那么第二遍就应该是递进的,将情感推上去,比第一遍更加强烈,音量达到有效的最大值,音色保持明亮,力度“渐强”。音乐的感染力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音的最后一拍。
(二)歌唱者要体现出最佳状态,唱出情感是必然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感特点,虽然歌唱者会被作品所创作的特定年代、人物和社会背景限制,但个体的差异性还是存在的。声乐艺术的魅力也就存在于此。对歌唱者而言,歌曲的内涵表现力需要运用恰当的音乐审美并选择适合的音色。比如,在演唱《光辉岁月》之前,演唱者要把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创作年份和创作地点弄清楚(BEYOND乐队于1991年在南非所作),要了解这首歌曲是描写非洲的黑人奴隶由几百年前开始被白人奴役到最近几十年不断通过自身的坚持不懈与永不言败精神的努力,终于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主人的这一史实,非洲人们民族独立,非常值得庆祝,从而创作这首歌曲,它献给了当时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了解过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后,再来看歌曲结构。歌曲前半部分讲述了非洲人民过去所经受的事情,后半部分讲述了他们经过不断的努力而最终取得民族独立。因此,歌曲前半部分歌唱者的歌唱应该比较深沉,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歌曲后半部分歌唱者要用激昂嘹亮的情绪来歌唱,把这首歌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二、声乐演唱中情绪控制方法
(一)适度控制情绪
情绪在整个声乐演唱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演唱声乐时,应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情绪。[2]演唱时,如果演唱者过度沉醉于歌曲感情,过于注重情绪渲染,刻意情感外露,会让观众觉得演唱者矫揉造作,扭曲了作品的真实情感,给人一种不真实又滑稽的感觉,从而造成与作品原有风格的相背离,使观众对演唱者的情感表露产生怀疑,甚至对歌唱者产生厌恶的情绪。反之,如果演唱者仅仅凭借曲调来进行,没有对歌曲情绪进行把握,很容易陷入演唱的被动局面,大大改变歌曲的原本风格,不利于歌曲情感表达,无法表现出声乐的艺术价值。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情绪控制的“度”把握好了,很好地表达了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声乐的艺术价值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这样观众才能受到艺术的熏陶,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
(二)调控紧张情绪
在声乐的演唱时,演唱者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观众,而是众多观众,所以紧张情绪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在演唱声乐时,怎样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是演唱好的前提。为此,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进行一些心理暗示是必要的。另外,还要采取一些措施缓解负面情绪。比如,在演唱之前,演唱者可以多活动,耸耸肩、搓搓手等都有利于全身心的放松,除此之外,还可以暗示自己,在心理默念“相信自己,我一定能成功”,并且要坚定地告诉自己,只要勇敢、全情投入,一定能够让观众真正理解作品并感动他们。在演唱声乐之前,必需的硬件条件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服装、灯光、舞台、音响等问题要一一熟悉并解决,这可以从客观上缓解演唱者的紧张情绪。另外在声乐演唱时,演唱者应努力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演唱时尽可能地注意自己主观上对作品的理解,不必考虑观众的想法,这样紧张情绪将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三)融入作品表现的情境中
演唱时表演者情境和情绪的把握是演唱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观众得到情感美的享受,是通过演唱者准确清楚地把握歌曲的情境和情绪,沿着情境和情绪的指引,继而将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传达给观众。因此,歌曲的情境是歌曲情感表现的基础依据,没有情境就不可能更好地表现情绪和情感。当我们讲述一件事情时(或者讲一个故事),我们总是以内心的视觉感受为依据说出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相反,我们聆听一件事情时,先是耳朵去听然后是用心领会,最后似乎眼睛也见到了我们所听到的事情,这就是用心在聆听。因此,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首先要唤醒自己的内部视觉意象,完全专注于作品的特定情境,忘掉本我,尽可能地做到身临其境、入戏三分的情景中。要想使演唱的作品内容真诚感人,就要会运用自己内心的视觉感受,并将歌曲情境中的意象传达给听众,让听众也能感同身受地看到你想象的虚构,并自发地被你所描绘出的音乐形象所感动。
声乐是用人声表达音乐的一门艺术,其中因为词曲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作品不同的生命力。[3]所以,在演唱作品之前,歌唱者应先分析并反复实践歌曲的情感需求,以便能够融入词曲作者设定的情境中,并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角色,主导歌曲的演唱,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这样歌唱者就能把整个声乐作品演唱的情绪把控好,自然地流露感情,最终取得演唱成功。比如,在演唱《保卫黄河》时,歌唱者应把自己看做一名抗日热血青年,胸中充满对敌军的愤恨,仿佛置身于保卫祖国、抗击日军的激情场景中,同时坚持抵抗日军、保卫家园的信念。这样来演唱歌曲,才利于整个歌曲的情绪把握,在演唱过程中,对日军的愤恨自然流露出来,抵抗日军、保卫家园的信念也要坚定,以这样的状态演唱,观众受到歌唱者爱国情怀的感染,为之喝彩,并产生共鸣,这样声乐作品、歌唱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便拉近了,从而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三、结语
在现场演唱作品中,控制歌唱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声乐演唱是否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绪控制的好坏。几种声乐演唱的情绪控制方法如:适度控制情绪;调控紧张情绪;融入作品表现的情景中。除了以上三点情绪控制方法外,在演唱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地学习总结更多的情绪控制方法,让自己的演唱日趋成熟,美好的声音和感人的情绪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1]赖游.论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J].南方论刊,2009(10).
[2]李素霞.谈声乐演唱教学中的情感把握[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朱燕芝.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