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误诊为三叉神经痛18例分析
2012-08-15邢龙
邢龙
牙髓炎与三叉神经痛属于口腔科常见多发病。两种病因疼痛时不能准确定位,疼痛性质剧烈,疼痛范围都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所以两种疾病临床中经常出现混淆,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误治。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接诊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其中有18例经检查确诊为牙髓病,现将误诊原因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30~66岁,平均48岁。发病时间最短15 d,最长半年。主诉部位:牙痛13例,头面部痛2例;颌骨疼痛1例;牙槽嵴黏疼膜痛1例;颊部组织疼痛1例。感染途径:深龋14例,智齿牙髓炎2例;牙颈部楔状缺损1例;牙周病1例。
2 典型病例
病例一:男,36岁,主诉:右侧头面痛已数月。曾在本市几所医院就诊,诊断“三叉神经痛”,给予常规中西药及针灸,疗效不佳。就诊时右侧颞部有明显的触诊痛,右侧上下颌亦时发疼痛,疼痛时间一般为1~2 min,较为剧烈,有时持续达一夜以上,咀嚼时不痛,过冷过热不痛。查:18颊侧牙颈部有深度龋洞,牙髓有活力,探痛(+),叩痛(+)。15、16、17、45、46、47均无龋,口腔颌面部无明显扳机点。X线示:38缺失,48进中斜位阻生,28无龋,颊向低位阻生。诊断:18牙髓炎。治疗:18开髓治疗,疼痛乃至,一月后拔出18。随诊6个月,无痛。
病例二:男性,61岁。主诉:左下牙床疼痛反复发作半月余。于半月前出现左下牙床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每次痛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自感刷牙及进食时加重,但洗脸说话无明显影响;有时夜间疼痛较重,并觉左侧头痛,在县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等药口服十天无显效。既往无牙痛史。随来我院口腔科就诊。查:面肌无抽搐,左右面部对称,面部无“扳机点”。36~38缺失,左下牙龈及颊、舌侧黏膜未见异常;牙槽嵴未见膨隆。31、32、33、34均无异常。35牙颈部楔状深缺损,无穿髓点,探诊(++),叩诊(±),冷、热试验患者诉左下牙床有痛感,刺激移去后疼痛立即消失。诊断:35牙髓炎。给予局麻下牙颌面开髓,用拔髓针拔髓后,盐水冲洗根管,CP开放引流。第二天复诊时患者诉自发痛消失,再用冷、热水试验无疼痛反应。后经根管治疗,光固化树脂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一周复诊,患者左下牙床疼痛症状消失。
病例三:女,52岁,主诉:右侧面部阵发性疼痛近一个月,进食,夜间疼痛加重。在县医院口腔科就诊,诊断“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治疗,症状无好转。查:47远中邻面深龋,无穿髓点,探诊(-),冷热试(-),叩痛(±),探痛(+)。诊断:47急性牙髓炎。给予开髓引流、自发痛消失,经根管治疗,全部症状消失。
3 讨论
急性牙髓炎最容易与三叉神经痛混淆,牙髓炎多由龋病引起,牙髓的痛觉传导是由三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因牙髓的神经纤维中无本体感觉,所以当医生检查无龋洞时,可能就误诊为三叉神经痛。急性牙髓炎的疼痛常扩散到半侧头部,患者也常定位不清。口腔科常见疾病三叉神经痛,有时也会出现牙痛的感觉,甚至牙齿叩诊痛(扳机点)。因此,对于临床经验不足医师常将两病相互混淆。为防止误诊误治,除了要掌握好牙髓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检查技巧外,还应了解牙髓病中的某些特殊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病史、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正确的鉴别这两种病。
误诊原因分析:
1.按误诊疾病“三叉神经痛”应用常规治疗有效的方法,不仅无效,反而病情仍进展,长时间得不到明确诊断,延误治疗,就在于医生的思路始终停留在某一疾病上,没想到除三叉神经痛外,急性牙髓炎也可导致同样的疼痛。
2.自发性痛持续一昼夜以上的三叉神经痛临床上很少见,这一点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同,应引起医生警惕,检查是否由牙病引起。
3.牙髓炎的特点:①可以找到龋坏的病源牙齿。②龋洞探痛明显,可有扣痛。③冷热刺激可引发疼痛发作。④疼痛可持续性,夜间加重。⑤疼痛可向头颞部放射。⑥疼痛时不能明确指出疼痛部位。⑦病源牙开髓引流即可止痛[1]。
4.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①多在白天发作,骤发骤停。发作一次时间为几秒至几分钟,能自行缓解。疼痛呈电击样、刀割样、锥刺样或烧灼样,并沿三叉神经的分支发射。②有激痛区(板击点),在 洗脸、刷牙、进食、说话时触及该区可以诱发剧痛。③疼痛发作时,常伴有面肌痉挛,成为痛性抽搐。④疼痛发作时,还可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痛区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出汗、流涎等。⑤剧痛间歇期,患者三叉神经各分叉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无异常[2]。
5.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面部在洗脸、刷牙、进食、说话时可激发疼痛,极为敏感,这种疼痛发作区域称为“触发带”或“扳机点”,其疼痛突然到来,而牙源性疼痛虽可有面部触摸或按压痛,但程度不如三叉神经痛。
4 小结
三叉神经痛,痛时有如刀割、撕裂、烧灼及电击样,是一种突发发作短暂而阵发性剧烈痛疼,牙髓炎与之不同。当常规保守治疗无效时,医生必须扩大思路,想到牙髓炎的可能。临床确诊疾病,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留心鉴别诊断。一般牙源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常有龋洞,遇到外界的温度或化学刺激可引起疼痛,而三叉神经痛对温度的反应不大。牙髓如果已经发炎或坏疽,可出现自发性疼痛,疼痛的时间往往比三叉神经痛长些。牙髓神经虽是三叉神经分支,为无鞘神经,牙髓炎疼痛不能定位,反而前后、上下颠倒。其疼痛与三叉神经痛有很多差别,尽管有时牙痛很像三叉神经痛,只要详细检查,总是可以鉴别清楚的。
[1]樊明文主编.牙体牙髓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4-196.
[2]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