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6例护理体会
2012-08-15骆惠颖
骆惠颖
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中脑中风的发病率是其他非糖尿病患者的4~6倍[1]。且糖尿病患者发病有其特殊性,易发生微小血管病变,当合并脑中风后侧枝循环功能障碍,代偿能力下降,加之高血糖可使梗塞面积加大,因此一旦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远不及非糖尿病患者。由于发病前均有较长的糖尿病史,除脑血管外,心肾血管易受累,加之糖尿病常合并脂代谢障碍及高血压,易出现心肾功能障碍。长期糖尿病使人们的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皮肤、尿道、肺部感染。尤其是高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患者智能下降、听力障碍、沟通困难,使护理工作更具有挑战性。科学、恰当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自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我们共护理此类患者56例,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均配合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4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62~86岁,平均74.5岁,糖尿病史3~26年,所有患者均作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检查,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检查,据上述结果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经头颅MRI证实为脑梗死,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34例,颞叶梗塞9例,顶叶梗塞6例,额叶梗塞7例。合并高血压48例,冠心病12例,肾病2例,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不同部位感染18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16例。瘫痪肢体肌力0级3例Ⅰ级8例,Ⅱ级26例,Ⅲ级12例,Ⅳ级7例。
1.2 治疗方法 住院后均根据患者高龄,合并症多的特点,及时制订实施治疗方案,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聚、扩血管药物应用、脑细胞激活剂应用等措施,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和控制感染,部分大面积梗死患者,脑细胞脱水剂治疗。
1.3 护理措施 针对本组患者高龄,病情复杂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糖尿病学监测及胰岛素用药期间的观察护理、预防皮肤、肺、尿道等感染、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
1.4 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W级以上;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症状和体征有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下。
1.5 结果 本组56例,治愈26例,显效22例,好转6例,无效1例,死亡1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由于本组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均系高龄患者,反应迟钝、抗感染能力差,日常护理中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护好皮肤黏膜。护理中严格无菌操作,病室要定期开窗通风,防止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定时给患者翻身防止压疮,进行黏膜护理时要防止损伤发生。由于患者高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致患者末梢神经功能改变,痛温觉减退,因此给患者洗脚时也要防止发生烫伤。
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般无肢体及言语障碍,合并脑梗赛后会骤然引起言语不清或肢体活动障碍,因此患者非常焦虑,情绪急燥,产生悲观情绪。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与周围环境沟通能力差,听力障碍,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缺乏正确的认识,个别患者合并症较多,生活质量差,对生活失去信心,护士应安慰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尤其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耐心,最终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加快病情恢复。
2.3 饮食护理 患者宜低盐、低脂、低糖、富含维生素饮食,进餐要准确,定时定量,这样使血糖浓度波动小,利于胰岛功能改善。严格要求患者按糖尿病食谱定时定量进餐,按每日每公斤体质量所需热量105~125 cal配制,并记录液体出入量。制定的三餐热量分别大致为1/5、2/5、2/5,而且要准时定量。高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易便秘,所以应增加粗纤维的蔬菜等食物含量,以保持大便通畅。昏迷、吞咽功能差不能进食者,施行胃管内注入流质饮食;不能完成热卡定量时,则应增加静脉营养支持,保持足够的热卡供应。
2.4 糖尿病的监测和护理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为胰岛素应用的绝对适应证,但应用过程中应严格监测血糖变化,尤其静脉注射时速度不可太快,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每日测4或7次血糖,据血糖浓度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血糖过高或者出现低血糖等血糖波动现象,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10 mmol/L。对于本组高龄患者,患者不能及时正确表达病情变化,更应注意低血糖反应的发生,防止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使之兴奋,促进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导致患者死亡。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出冷汗、心悸、饥饿、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时,应高度考虑低血糖反应发生,应立即测定血糖浓度证实,并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紧急处理,如口服含糖食物或者静脉应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要经常改变注射部位,尤其对于高龄患者,营养状况差,局部药物吸收差,应多部位轮换注射,多选择上臂外侧、臀大肌、腹部及股外侧,两点相距1.5~2 cm,需重复注射时,与上次注射的部位应间隔8周。
2.5 预防感染 本组入院时合并不同部位感染者18例,尤以肺部、尿道感染多见。在护理过程中指导并协助患者活动,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发生。对导尿患者2次/d尿道口护理,长期留置尿管者要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率。防止皮肤和黏膜的损伤,保持皮肤黏膜完整和清洁,静脉穿刺要严格无菌操作,尽量杜绝皮肤黏膜发生感染。
2.6 康复训练与指导 有研究表明急性期功能训练可以大大改变患者的生存质量[2]。我们多主张在病情稳定后1周左右进行肢体和言语锻炼。本组患者年龄大,在患病前行走功能大多不乐观,患病后情绪低落,患者大多抵制主动和被动锻炼。护士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让患者能够接受,又利于恢复。每日将患者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肢体营养及肌张力,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多下床活动,通过功能锻炼,有效预防患肢废用性萎缩及血栓的发生。要加强康复训练的指导,让患者和家属都明确了解康复训练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自觉配合或主动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疾病的近、远期效果。
[1]秦军霞,史跃娟.浅析糖尿病并脑中风的护理措施.中国实用医学,2011,6(22):202.
[2]李伟.56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护理体会.中国老年医学,2011,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