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人的基本素养:论加德纳的五种心智
2012-08-15吴婷
吴 婷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系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和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两位所长之一,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奖。加德纳是多元智力的创始人,他在这一领域的长期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智力是什么和如何培养智力的传统认识。在最近几年中,加德纳将目光转向了更为宽阔的新人培养基本素质中,提出了五种心智说,出版了新作《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等。本文主要介绍加德纳所提出的五种心智的主要特征、形成方式以及五种心智之间存在的冲突或矛盾,同时也阐述了加德纳提出的如何综合培养五种心智的看法和建议。
一、培养五种心智是教育适应未来的需要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多如牛毛,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各种文明交汇碰撞。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社会各界在学习和思考方式上都有所突破创新,以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
在其新作《面向未来的五种心智》中,加德纳提出了未来我们需要培养的五种心智——专业学术之智、综合统筹之智、开拓创新之智、尊重包容之心和责任道德之心。前三者属于认知领域,后两者属于人类学领域[1]10。
加德纳在书中详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他所谓的“未来”是指那些人类已经能够预知的未来。加德纳认为此五种心智没有一种能够被排除在未来的需求之外。五十年甚至五百年前我们就已经需要这些心智,而现在我们仍然并且迫切地需要它们[1]10。
第二,他试图将“描述性”和“规定性”两者相结合来阐述这五种心智。引入所谓“描述性”说明,是因为他想要解释清楚这五种心智;引入所谓“规定性”说明,是他坚信我们需要培养这五种心智。毋庸置疑,不管个人还是社会,缺少这五种心智都难以发展。此外,尊重包容心智和责任道德心智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能否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1]10。
第三,加德纳论述了教育事业开展的范围。教育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并且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不论年龄还是职业,我们都需要考虑这些心智。而且,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自身心智的发展,而且需要关注他人(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学生或者员工)的心智发展[1]11。
第四,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加德纳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这五种心智,不可偏废[1]11。
二、五种心智释义
(一)专业学术之智
所谓“专业学术之智”,是指掌握了至少一种思维方式,即掌握了一种专属于某种专业学科、技能或职业的特殊的认知方式[2]2。
学好一门学科可能需要十年的工夫,才足以称得上专家。在过去,如果我们精通一门技术,或许就可以一劳永逸。然而,这种生活已经不复存在。随着科学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我们不仅要继续接受教育或教育别人,还需要以一种专业的方式进行实践,使得自己有立足之地。”[1]11
一旦我们掌握了某种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的重担就落在了对该学科专业学术的整体习得上面。加德纳对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学术进行了区分。“以历史学科为例,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而专业学术则要求学生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1]12
我们一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专业学术之智,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往学术方向发展,绝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其他职业。然而,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我们还是需要培养一种“专业学术的思维”[1]12。这种思维的培养可能发生在正式的课堂中,也可能发生在工作中。我们即便掌握了某种专业学术的思维,但还必须继续将其完善。
如今,人们更多地趋向于对多种学科的掌握,欣赏所谓的“学术通才”[1]13。但只有当一个人能真正掌握两种或多种学科并能将其结合起来时,我们才能称其为“学术通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要求难免显得有些苛刻,所以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只能要求其学会并掌握多角度分析的思维方式。
世界上任何一种心智都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学习形式。“就专业学科心智而言,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是过于迂腐,不管工作还是私人的问题都以相同的方式处理。一种是一旦掌握了某种专业学科知识就不再跟进学习。最后一种是自认为精通多门学科的知识,实际上却一无是处。”[1]13
认知理论的学者普遍认为掌握一门学科需要十年,但这样一来几乎就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的学科知识。不过,计算机教学的出现,使我们能够很快地找到并学习到各种专业知识,不仅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整合所学习的各种学科知识。
(二)综合统筹之智
所谓“综合统筹之智”,是指能够从各个零散的源头获取信息,客观理解并评估这些信息,然后采取合理方式将其汇总,使之简单易懂[2]2。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曾经断言:“21世纪最有价值的智慧将是综合统筹之智。”①可见培养综合统筹之智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综合统筹之智呢?
加德纳认为,首先,“必须确定综合统筹的对象或领域,找出已有的最好的综合方法来对之分析评价。如果找不到,我们可以请教博学的人,请他们提供综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之后我们再来判断哪些信息有用,同时还需确定综合的形式(口述、纲要、图表、等式、心智图还是正反方列表形式)从而找到最好的综合统筹方法。”[1]14
然后,便可以真正开始综合统筹的工作。期间,“我们需要对获得的新信息进行研究评估,取其精华。这些新信息要与我们的综合主题相符,不然我们就得先对其进行判断,再有规律地开展反思和修缮工作。”[1]15
最后,“在综合统筹完成之前,我们还需要将整合的资料交给那些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思维的专业人士检验”[1]15。如果时间和资料充足的话,我们可以寻求更多的检验途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最终综合统筹出来的信息必须是可靠的或结果必须是充分的”[1]15。
那么进行综合统筹需要哪些心智能力呢?显然,仅仅依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有几点需要努力做到。第一,综合者必须掌握充足的相关学科知识以便于辨别出可信赖的人或事,或有用之人。第二,综合者必须了解综合统筹的形式和方法,并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综合者必须着眼于大方向,以确保获得充足的信息并能够选用合适的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加德纳推崇的正是“不仅拥有一种‘全方位智力’,可以统观全局,做到反复检查,以免遗漏重要信息;而且还拥有一种‘单方位智力’,充分掌握了某一特定学科或领域的知识”[1]15这样的一类人。
但是,并非所有的综合统筹都是有效的。“某些综合统筹涉及面不是太广了就是太窄了;有些不是太专业化就是太大众化。”[1]15每个人在选择综合的形式时都会有不同的偏好,“但是一个好的综合者必须知道,哪种形式对于其自身或是那些可能需要运用到这些综合信息的人来说才是最有效的”[1]16。
(三)开拓创新之智
所谓“开拓创新之智”,是指建立在专业学科和综合统筹基础上,能够提出另类观点,列出陌生问题,唤起全新思维,开辟一方新天地的心智[2]3。
在现今时代,对已有学科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学习的过程绝不止于此,只有经自身实践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它。不论身处何职,我们仍需要“摆脱传统思维或习惯的束缚,在自身或其他竞争者原有实践和现有努力的基础上尝试新突破”[1]16。
然而,有效的创新并非都是彻彻底底的革新,它应该是对原有知识的发展与完善,并能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培养开拓创新智力之前,我们有必要理清上述所介绍的三种心智之间的关系。“缺乏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我们就不可能对其进行综合,当然也更不可能会有这一领域的创新。所以,对专业学科的掌握是综合和创新的必要前提。”[1]17
我们还应了解,年轻人富有想象力,具有创新性。然而,太多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统筹对于下一代创新者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就努力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然后跳出原有的框框,尝试开拓和研究新的领域。”[1]17
“要想成为一个创新者,性格和性情也是很重要的。”[1]17一般来说,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都敢于去尝试、探索未知领域,即使失败了,他们也很快能够重振旗鼓,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成功之后,他们也不会因此沾沾自喜,而是再次投入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之中,以求有所突破[1]18。
(四)尊重包容之心
所谓“尊重包容之心”,是指能够集思广益,接受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尽量理解他人,寻求与他们有效合作的办法[2]3。
在人类早期,人们生活的圈子很小,接触到的人也不多,所以那种对于人际间或群际间交往的态度培养也缺少现实意义。然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会遇到风格各异的人,培养尊重包容之心显得十分必要。“拥有尊重包容之心的人往往愿意去接触和认识不同的人。一个真正拥护世界主义的人常常会在怀疑中获益,建立真正的信任,努力与人交流,避免有偏见的评价。这样的人认为多样性是积极的,人们相互间的尊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1]20
在培养尊重包容之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不宽容。这种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生疏感,容易与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二是存在偏见的情况。有偏见的人则会对一些人或群体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并固执己见。三是假装尊重他人的现象。例如,有的人喜欢人前一套,背后一套。”[1]21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当然,要去尊重那些我们曾经害怕、不信任或者不喜欢的人确实很不容易。但是,培养这种尊重包容的心智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心智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在国与国之间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培养尊重包容之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没有哪种方式一定能够培养出尊重包容他人的人。简而言之,对他人的尊重包容应该渗透进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德纳认为:“不管我们是在写作、调研还是在管理,避免成见或讽刺语言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了解他们,必要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猜想,以将我们的信任融入他们之中,尽可能找到与他们的共同之处,赢得他们的信任。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或忽视自己的信念,也不是说我们必须接受或容忍所接触到的所有人。但是我们有责任为此作出努力,而不能认为仅凭所获知的零散印象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这种谦逊的心态可能会带来别人的正面回应。”[2]7
(五)责任道德之心
所谓“责任道德之心”,是指个人对其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处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认知和反思,说明了人们为何在不涉及自身利益之处努力工作,公众为何会为改善所有人的命运而无私奉献等[2]3。
对于一些行为,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其是不合法的,或是明显不道德的。“可是,对于某些行为,则很难定论。如果我们想要给道德取向的心智设定一个标准,那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一直在变化。就算我们确定了合适的事业道路,要想做到有责任有道德还是很有难度的。当一个人很有抱负时,当有些人想走捷径时,当不同的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又或者当这条道路与我们自身的利益需求背道而驰时,我们就很难做到有责任有道德了。”[1]22
作为家庭的成员,社会的公民,世界的居民,我们并非只生活在工作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培养责任道德之心,“我们必须先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1]23。一个人要想通过自己的言行实现其所确立的理想,就必须采取正确的行动。
加德纳曾认为培养责任道德之心所需要的一种抽象态度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开始形成的。但是,年幼的儿童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会形成与其所在群体相符的观念和态度。也就是说,对社区文化的感知包含在儿童小学的知识范围内。当然,文化的熏陶也会形成非道德层面的心智,因此,“社会应该将道德观念渗透到儿童所接触到的所有重要群体的范围内,促使其向成为有责任有道德的公民迈出重要的一步”[1]23。
还必须注意一点,“年轻人首先需要自我约束,以身作则”[1]2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仅仅将责任道德心智的培养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是不够的。监督并能适时干预身边人的行为,是任何一个成熟的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正如17世纪法国剧作家莫里哀(Jean Baptiste Moliere)所说的:“我们不但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也要为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负责。”①
三、五种心智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与结合
在上述五种心智中,最容易令人混淆的是尊重包容之心和责任道德之心。这是因为:“我们常常把尊重和道德看成是德行的一部分,认为它们是相互关联、同时存在的。有责任道德的人必定懂得尊重包容,一个人要么两者兼具,要么两者都不具备。”[1]24
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就可能会尊重别人,即使他们并不理解为何要这么做。相比之下,“道德的概念和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潜意识的态度,这种心智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1]24。
一个人所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应尽责任与义务可能会出现与个人信念相悖的情况。例如,美国前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从小就一直反对奴隶制,他希望奴隶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是作为私有财产。当他成了一名政治家,他开始觉得有责任遵守法律,支持奴隶制。但是他又认为,他自身对黑奴的尊重和自己的政治立场毫不相干。后来国内局势的变化又促使他认识到作为国家领导人必须解放黑人奴隶[1]24。
另外,“创新心智也经常会和其他心智相冲突”[1]25。创新要求一个人敢于挑战权威,然而如果你爱戴的导师恰好是这一权威的代表者,你又该何去何从?同样,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或综合统筹与对创新突破的追求也存在矛盾。年轻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几大心智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张力,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上述五种心智都是我们应该培养的,但是怎样能最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大家比较纠结的问题。加德纳并不认同随意走进其中一个课堂培养某一种心智的做法。他认为:“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应该同时培养完整的五种心智,这样一来每个人可以在心智发展上各有优势。”[1]29
此外,这五种心智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前三种认知领域的心智的培养,要求我们先掌握一定的专业学术知识,才能进行相关领域的综合统筹;如果综合的时候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那我们还得学习这些学科的专业知识。同理,要想具有创新心智,我们也得先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尽管对于创新心智来说,综合统筹的能力并不必要,但是几乎所有的创新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综合统筹心智的。”[1]29
关于后两种人类学领域的心智的培养,毫无疑问,尊重包容心智的培养先于责任道德心智,因为尊重包容之心在生命开始之初就逐渐地形成了。而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个人的性格和性情因素也会起很大的作用[1]30。
当然,不管心智培养的先后顺序如何,最终获得这五种心智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拥有这五种心智的人很可能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即周围的人都重视并不时地表现出这五种心智。”[1]30所以,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心智的培养还需要学校或工作中其他人的支持与指导。
四、结语
无论这五大心智在过去各个时代的重要性如何,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谁拥有了这五大心智,谁就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如何培养这五种心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现在和未来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当然,未来社会中,我们所要培养的心智可能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五种心智,但它们是最基本最突出的五种心智。具备了这些心智,我们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而走向成功。
注释:
①转引自 Gardner H.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Bellanca J,Brandt R:21st Century Skills:Rethinking How Students Learn,Solution Tree Press,2010 年版,第13 页,23 页。
[1]Gardner H.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C]//Bellanca J,Brandt R.21st Century Skills:Rethinking How Students Learn.Bloomington,In:Solution Tree Press,2010.
[2]霍华德·加德纳.奔向未来的人——五种心智助你自如应对未来社会[M].胡雍丰,杨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