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增长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

2012-11-29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外商效应经济

方 浩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科部,浙江 杭州3100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来改进管理、提高技术、缓解资本短缺,实现了资本与劳动力禀赋的结合,对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0多年来,我国利用FDI的得失也成为学界重点讨论的问题。一方面,人们认为FDI促进了我国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有助于带动投资、推动技术进步,产生“溢出效应”,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1];但也有人认为FDI将挤出本国原有投资,发生“挤出效应”[2],威胁我国的产业安全,并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差距负责[3]。

在诸多FDI与本国经济发展的研究中,FDI与就业的关系研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科学认识和评价FDI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从而完善对FDI的认识,进而适时调整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利用外资的政策,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研究回顾

任志成、张二震等对国内外学者关于FDI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从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空间结构和就业环境四个角度进行了综述[4]。部分学者认为,FDI对东道国就业数量的增加是有贡献的,并给予了一定的实证研究支持[5-7]。但部分学者研究认为,FDI流入在不同时期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是不同的,FDI与就业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8-9]。如果考虑FDI对产业内部就业数量的具体影响,则结论有了很大的改变。毛日昇通过对制造业的研究表明,FDI对制造业就业有正面的影响,但短期和长期影响效果相反[10]。张诚、唐琳通过对FDI对美国投资产业的研究表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制造业都可以增加产业内就业人数和总就业人数,而服务业可以增加产业内就业人数,但却会减少国家总就业人数,而这一结论与人们通常认为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不利于增加东道国就业,而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务业则可以增加就业的结论相反[11]。刘志中通过对FDI对我国服务业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中国通过利用服务业FDI的资本积累效应,能够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12]。

上述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FDI对一国就业的影响,为我们认识FDI的就业效应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正如上述分析所表明的,FDI在不同时期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也在变化当中。充分研究FDI的特征及变动趋势,用动态的眼光,科学分析FDI在我国就业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显得极其必要。

三、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可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92年,这是我国改革探索改革方向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利用外资较少;第二阶段为1993—200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加入WTO之前的阶段,也是利用外资飞速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来,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迅速融入世界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显著,平均投资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1992年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外商投资有了很大增加。我国实际利用FDI金额与外商平均投资规模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金额与国际经济环境密切相关,FDI利用较少的年份,基本上都是国际经济危机时期,如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1999后我国实际利用FDI额持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图1 我国利用FDI情况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外资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发挥的作用却有了较大的转变。如图2所示,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自1992年以来迅速上升,从7.09%增长到2010年的27.1%。其中,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35.87%,此后,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所占比重逐步下滑。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历了倒“V”字型的变化,从1992年的7.51%,在迅猛提高到15%以上之后,便逐步下滑,回落至2010年的2.79%。一方面外商投资所占比重在下降,另一方面产值比重在提高,说明外资利用效率高于国内资本;另一方面,说明了外资在技术、管理、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图2 外商投资及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2001年末,我国顺利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开放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投资来源有了改变,具体如表1和表2所示。

2002年到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527.43亿美元增长到1147.34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0.1%下降到2.79%,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也从33.37%下降到27.1%。第二产业接受的FDI所占比重从原先的73.48%下降到46.94%,第三产业从24.57%上升到51.39%。投资地区中,西部地区接受的FDI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投资方式方面,中外合资下降了6.82个百分点,中外合作下降了8.18个百分点,外商独资上升了10.43个百分点,具体如图2和表1所示。

表1 2002和2010年FDI直接投资变化

表2 外资主要来源地情况

如表2所示,2002年,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和美国对中国内地投资居前3,而到2010年新加坡排名第3,比重为4.73%。来自避税港的对外投资从2002年的81.75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47.19亿美元,占比从15.51%下降为12.84%;来自香港的投资从178.61亿美元激增到605.67亿美元,所占比重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

21世纪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总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投资主体的改变,避税港资本比重逐步提高;投资方向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外商独资成为主要投资方式,资本流动从长期投资向短期投机变化。加入WTO前后,外商投资方式的变化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就业效应,是否对就业结构产生了影响,这些成为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四、理论分析

五、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为29个省级行政区(未包括青海、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1994—2009年面板数据。主要数据来源自中经网数据库、《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部分数据由作者计算得出。个别年份数据缺失,则以上年与下年之平均数补入。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城镇就业人数,用CE表示;解释变量包括(1)地区生产总值(GDP);(2)外商直接投资(FDI);(3)工资水平(W),使用数据为城镇平均工资;(4)工业化程度(IND),用第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衡量;(5)政府干预经济程度(GOV),用财政支出/GDP衡量;(6)平均受教育水平(EDU),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除了这些解释变量之外,为了测度地区之间因吸引FDI的不同带来的就业影响差异,我们设定了如下两个变量Eastfdi 2和Midfdi 2,它们分别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虚拟变量与对数FDI的交叉项,以控制因地域缘故对外商投资额的影响。上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计量方法

因文章所用数据为短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是常用模型。具体采用何种模型,依据Hausman检验。计量软件为Stata/SE10.0。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加入WTO前后FDI对我国城镇就业的影响,故可以我国加入WTO的2001年为界线,将1994—2009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2001年;第二阶段是2002—2009年。城镇就业计量方程为:

其中,i代表省级地区;t代表年份;误差项为υit+μit,υit表示与个体观察单位有关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μit表示不可观测因素,即残差。

(三)计量结果

依据城镇就业计量方程,文章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了1994—2001年、2002—2009年,加上1994—2009年作为整体,这三个时间段的估计值。Hausman检验显示,1994—2009年、1994—2001年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2002—2009年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量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城镇就业人员的方程估算结果

计量方程各解释变量的结果分析如下:

(1)从计量结果来看,ln FDI在样本的三个时间段中均对ln CE没有显著影响,无法得出以往学者所实证的FDI对就业增长有正面作用的结论。但符合人们关于FDI对就业增长作用越来越小的预期和判断。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部分原因在于FDI投资方式的改变,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而解决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小;部分原因在于资本深化的作用,出现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就业弹性有了很大下降[15-16]。因资本深化,短期内,资本增加就业增幅下降;但长期内是否出现溢出效应,还有待于观察。GOV对就业有负面影响但不显著,这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略有不同。有些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对就业增长作用越小;有些则认为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对就业增长的作用越大。之所以有如此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干预经济指标的选择的不同,带来结论的不一致。财政支出的提高一方面将直接通过公共工程等直接解决就业,但也会产生挤出效应,故政府的财政投入对就业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

(2)对ln CE有显著影响的分别是ln GDP、ln W-1、IND,这与我们理论分析相一致。具体而言,经济增长(ln GDP)提高1个百分点,则在1994-2009年期间拉动就业增长0.68个百分点;在2002-2009年期间,拉动就业0.794个百分点;但在1994-2001年期间显著性较低,这或许与该阶段我国正处于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有关,经济增长与企业裁员、工人下岗同时出现,导致了“无就业的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才能拉动就业的论断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我们的结论与部分学者经济增长不带来就业增加的论断有些出入[17-18]。ln W-1对就业的影响为负相关,在三个阶段均表现明显,影响系数在-0.324到-0.721之间,在1994-2001期间影响较小,在2002—2009期间影响较大,这体现了我国改革过程中,市场作用逐渐加大,导致了就业对工资敏感度提高,工资增长速度越快,就业增长速度越慢。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工资对就业的副作用还可能加强。IND与就业之间为负相关,表示工业化程度越高就业增速下降,这或许与我国还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有关。

(3)EDU、Eastfdi 2、Midfdi 2三个解释变量与ln CE之间在部分时间段有显著关系。EDU在1994—2009年以及1994—2001年期间不显著,在2002—2009年期间的影响系数为0.062,这说明随着经济转型发展,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不仅体现在人们职业回报率的增长上[19-20],也体现在人们就业机会的增加上。Eastfdi 2在1994—2009时间段有显著关系,影响系数为0.0726,Midfdi 2在1994—2009年、2002—2009年两个时间段与ln CE有显著关系,影响系数分别为-0.045、-0.0208。上述结果说明地区与FDI联合对就业有影响,且在东部地区促进就业、中部地区减少就业。这或许与FDI在不同区域的产业投资结构差异有关。

六、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在1994—200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增长没有显著作用,但与区域特征结合后有一定关系,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有正相关,而中西部地区则出现负相关。这说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文化、资源禀赋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也有不同。单纯加总平均的数据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无法真正认识具体的经济发展特征[21]。经济增长、工资水平、工业化程度是对我国就业增长影响最为重要的三个变量。虽然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但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问题。

政府投资一方面能直接解决部分人口就业,但同时会出现资本深化,带来挤出效应,以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等诸多负面效果。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可能拉动就业,但从长期来看,并非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良药”。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不会直接拉动就业增长,但是外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会影响到就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和完善外资利用政策,引导FDI在产业和地区间分布的合理和优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外资直接投资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1]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6.

[2]段会娟,吴俊.FDI的溢出效应:基于江苏制造业面板数据的估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80-85.

[3]武剑.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27-35.

[4]任志诚,张二震.FDI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1-6.

[5]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蔡昉,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2004(1):1-14.

[7]潘益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2):179-182.

[8]邱晓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变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3):55-58.

[9]钟辉.FDI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2):11-15.

[10]毛日昇.出口、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就业[J].经济研究,2009(11):105-117.

[11]张诚,唐琳.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影响的比较研究——以美国为例[J].人口与经济,2007(3):34-37.

[12]刘志中,崔日明.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资本积累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9):59-64.

[13]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J].财经研究,2005(5):29-39.

[14]胡学勤,陆万军.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9(6):20-23.

[15]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5):36-46.

[16]朱轶,吴超林.中国工业资本深化的区域特征与就业效应——兼论分权体制下资本深化态势的应对[J].南开经济研究,2010(5):125-139.

[17]黎贵才,卢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演进的就业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25-30.

[18]丁从明,陈仲常.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加?[J].南方经济,2010(1):47-58.

[19]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12):59-70.

[20]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5):447-57.

[21]张唯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外商效应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谁是冒牌外商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
经济